真的勇士闻一多
书名:吟花弄诗集 作者:施云南 本章字数:5145字 发布时间:2025-05-12

七月,我看见太阳在滴血,我明白,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曾完美过,但是,却依然有人坚持着,在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里,苦苦支撑,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奋斗,闻一多先生,便是这样的一个人。

闻一多先生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所创作的《红烛》、《死水》等诗歌,广为传颂,带给人们一种别样的美感。要是一说到“诗人”这个词语的话,或许,很容易就会让人想起这样的一个形象,一个清癯的男子,多愁善感,因为落花而悲伤,因为归鸟而动情,他们或者在自家的后花园中,或者在无人的山野里,过着隐逸的生活,用诗歌和韵脚来陪伴自己。是的,这样的人,也是诗人,可是,闻一多先生,却绝对不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一个敢于用自己的性命来下赌注,赌一回中华民族的命运,赌一回中国人的人格的人。他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世人,用自己的呐喊来惊醒沉睡的民众,用自己的爱国热诚,化成烈焰的光芒,刺痛世人的眼膜,同时也灼烧世人的心灵。闻一多,一个如同七月骄阳一般热情的诗人,一个真正的勇士,一个坚定的爱国者,民主战士。

谁说一个学者,就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是做学问,闻一多先生,却偏偏不是这样的一个人。1946年的7月15日,那是一个令天下爱国者为之心寒的日子,这一天,在云南大学召开了一个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李公朴先生,也是一个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他于几天前,在昆明遇害,所以,社会各界的爱国人士,便汇聚在了一起,沉痛悼念这位勇敢的斗士。这次大会,是由闻一多先生主持的,原本,这应该是一个庄重而严肃的场合,可是,却闯入了一些捣乱分子,他们肆无忌惮地随意笑闹,将会场的气氛搞得一团糟。于是,闻一多,这个浑身上下充满了爱国热情的人,拍案而起,发表了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讲。这次演讲,被世人称为《最后一次演讲》。为什么会是“最后一次”呢,那是因为,当闻一多先生在演讲完毕,参加了记者招待会,最后打算回家的时候,被人暗害了,于是,他的生命,便从此定格在了1946年的7月15日,他在李公朴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自然就成了“最后一次演讲”。

我有时候会想,当年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发出自己的血泪控诉的时候,他究竟有没有想到过,这很有可能会成为自己的最后一次演讲呢,若是他早就有了预感,他又为何依然还是挺身而出,勇敢地站出来呢?

或许,他真的想到过,可是,他还是勇敢地站了出来,因为,性格使然,闻一多先生,他的胸中,始终都燃烧着一团烈焰,一团比骄阳还要炽热的火焰。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当时的举动,并不是闻一多先生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他的一生,都充满了爱国的激情,从不为自己的安全担忧,因为,他有那么一个信念,那就是:“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是闻一多先生的做人准则,这一次的行为,他一定也是这么想的,管它会有什么后果呢,如此当仁不让的事情,当然是要挺身而出,勇敢去做了。

所以,我完全有理由相信,闻一多先生绝对不会为当时的举动而后悔,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让他再重新选择一次的话,他依然还是会选择同样的做法,选择拍案而起,选择义愤填膺地诉说自己的内心想法,因为,他是一个行动的巨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了当时的反动派,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的行为,证明了那么一句古话:“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

在这最后一次演讲中,他不仅做了,而且,他还说了,昂首挺胸,慷慨陈词,“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闻一多,用自己那一句句慷慨激昂的陈词,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掌声,他说了,将自己对于反动派的愤怒,将自己的对于美好未来的希望,全部都说出来了。他也做了,他站在了时代的前列,用自己那缓缓倒下的身躯,证明了自己对于祖国的赤胆忠心。最后的时刻到了,或许,他从未想过要当什么拯救中国的英雄,他永远都只是一个爱国者,一个普通的、平凡的爱国者,就像全天下那千千万万的爱国人士一样。

宁静的地平线,分开了生与死的界线,我能够想象到,在那个最后的时刻,或许,他正拼尽全身的力量,想让自己倒下得再缓慢一些,因为,他不想跪在地下,以显示出刽子手们的高大,不想让那些反动派猥琐的身体,阻挡住自由的风,阻挡住自由的阳光。或许,他的双手,正努力地伸向蓝天,他只能选择天空,因为,蓝天之上,那里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今天的夕阳也许已经落下,但是,他在期盼明天的朝阳。他的身躯,虽然倒下,但是,他的精神,如同白虹贯日一般,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现实是如此残酷,都说冰川期早就已经过去,可是,为什么在七月的中国大地,还到处都是冰凌。但是,闻一多,这个真的猛士,却从来都不会畏惧,他依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自己的反抗,纵使他的身躯已经倒下,但是,他的影子却没有倒下,在七月阳光的映照下,那影子是笔直笔直的,就好像闻一多那坚毅的性格一样。

我不知道,闻一多先生是否曾经留下遗嘱,或许,还真的没有,因为,他是被人暗杀致死的,但是,或许,他的《最后一次演讲》,便是他所留下的遗嘱,那是一份留给全天下有良心的中国人的遗嘱,他用自己的生命,呼唤着世人,去争取属于全天下中国人的光明。

 

闻一多曾经在《最后一次演讲》中厉声呵斥道:“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但是,没有人敢站出来,因为他们知道,闻一多已经在追悼会的现场,点燃了一把熊熊的烈火,那烈焰的温度,远远高过烈日的温度,那便是全体民众的爱国热情,所以,如果这个时候真的站出来的话,必然会被融化掉,就连一点肮脏的污水,都不剩下。

所以,这些特务们,他们不敢站出来,他们不具有闻一多先生那样的勇气和魄力,他们只敢偷偷地躲在小角落里,用冷枪冷箭来暗害,他们害死了李公朴先生还不够,又将自己的魔爪伸向了闻一多先生。但是,他们始终不敢站在光天化日之下,挑战全体人民群众,因为,其实,他们的心中相当胆怯,他们其实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相信闻一多先生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所说的内容:“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光明,恰是反动派的末日!”所以,他们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他们外表的强悍,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恐惧。

闻一多是真正的勇士,因为,他和反动派之间的抗争,绝对不仅仅只有这一次,他一贯如此,在心中敲响振奋人心的鼓,在那无数革命者用鲜血染红的道路上,勇敢前进。他就像那传说中的夸父一般,不断地走啊走,走啊走,哪怕那道路再艰辛,也不能阻挡他追寻阳光的步伐。或许,他的身体两边,都是悬崖,落叶吹进深谷,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可是,他却用自己的振臂一呼,用自己那喊出了时代最强音的《最后一次演讲》,在恐怖的悬崖里,留下了嘹亮的回声。

其实,早在1930年左右的时候,当闻一多在青岛大学任教的时候,就曾经为了帮助被日本浪人无端打伤的学生而大声疾呼,在他的倡议下,爱国学生聚集在一起,为了正义而抗议。只可惜,到后来,闻一多先生受到了不少攻击和诽谤,无奈被迫辞职。

可是,他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心性,就算四面树敌,那又如何,他知道,绝大多数有良心的中国人,还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所以,他完全没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文风,也没有必要改变自己愤世嫉俗,不拘一格,敢想敢说的性格。

在抗战开始之后,他便在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并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据说,抗战八年的时间里,他从来都没有剃过胡子,因为,他发誓,如果抗战不胜利的话,就坚决不剃胡须,他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抗战到底的决心。

这就是闻一多,一个真正的猛士,从不畏惧惨淡的人生,从不会被白色的恐怖吓到,他用自己那振动的手臂,告诉反动派,他不相信,他不相信乌云能遮住太阳;他不相信这个世上除了黑暗,就再也没有一丝光明;他不相信这个可怕的梦魇,会永远地做下去;他不相信烈士们的血会白流,纵使他的身边,已经有了一千名向黑暗势力挑战的人,已经倒下,那么也没有关系,他心甘情愿,做这第第一千零一名。

 

或许,闻一多先生的这种爱国激情,不仅体现在他的为人处世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吧,那《最后一次演讲》,显然便是其中的典范。这是一篇一气呵成,没有丝毫雕琢,没有丝毫做作的文辞,它开门见山,在演讲的一开始,就先声夺人,直奔主题,告诉人们,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鄙、最无耻的事情。要在演讲的一开始,就如此义正辞严地痛斥反动派的无耻罪行,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若是心中没有那炽热的烈焰,又有谁敢如此说话呢。

据说,闻一多先生当时是拍案而起的,也就是说,或许,这次的演讲,可能有很大的成分是即兴所为,然而,闻一多的演讲,却显得脉络清晰,文理通顺,又用了很多复杂多变的表达形式,显得有新意,而又避免了拖沓之感。这一方面自然是反映了闻一多先生的文学素养,而另一方面也正好证明了,这篇文章,全是出自真情,乃是肺腑之言,情到深处,有一种压抑不住的激情。

恐怕没有哪篇演讲,能像闻一多的这次演讲那样,用这么多的反问句,感叹句了吧,可是,闻一多却偏偏用了,而且,用得恰到好处,一点都不让人觉得累赘。那众多的感叹句,反映了闻一多先生内心正涌动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那是情感的喷发,那是心灵的怒吼,他正是用这样多的感叹句,来反映对李公朴先生罹难的无限沉痛,表达对李先生那爱国热情的高度赞扬。而那些反问句呢,这些反问句,主要是说来给场子里那些潜伏着的反动派说的。“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这样的句子,充满了力量,难怪当时在会场中潜伏着的那些特务,都会顿时失去了气焰,不敢发作。

这哪里只是一篇简简单单的演讲啊,这简直就是闻一多先生所发出的战斗檄文啊,这也可以说是闻一多先生用来唤醒人民大众的号角。在演讲的最后,他无比大胆,又无比激昂地喊出:“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我相信,在这一瞬间,整个会场都已经被点燃了,被如同七月的烈日一般的热情给点燃了,难怪能赢得长时间的掌声呢。

其实,又何止是演讲呢,闻一多先生诗歌,也是如此啊,他是新月派的诗人,他讲究诗歌的韵律美,可是,于此同时,他也注重诗歌中那种蕴含着的力量和激情,他不仅用诗歌歌颂美好的事物,同时也会用诗歌来进行控诉。他的《忆菊》,是如此唯美;他的《忘掉她》,又是如此哀婉;他的《红豆》,则是如此抒情,这些诗歌,都体现了他作为新月派诗人的特色,可是,他的诗歌,绝对不仅仅只是这样的。

在《洗衣歌》中,他用呐喊和控诉,来描述了美国华侨的生活,“我洗得净悲哀的湿手帕,我洗得白罪恶的黑汗衣,贪心的油腻和欲火的灰,……你们家里一切的脏东西,交给我洗,交给我洗。”在这样的诗句中,除了有哀痛之外,更多的,则是控诉,则是呐喊。而在《红烛》中,“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样的词句,也同样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残酷现实的批判。更脍炙人口的,则是他的《七子之歌》,在这一组诗歌中,他仿效《凯风》,用深情的呼唤,期盼着“中华七子”能够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这是闻一多在《太阳吟》中的诗句,听着这充满激情的句子,我便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闻一多,他之所以心中会常怀激情,正是因为,他从那太阳中,汲取到了能量,汲取到了鼓舞自己勇敢前进的动力。

这就是闻一多。他就像是七月的阳光一般,炙热,充满了力量,充满了激情。我试着伸出手去,我想要测量一下自己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却最终还是缩回了手,捂住了自己的眼睛,我不敢直视这如火的光焰,我从指缝中看见太阳在滴血,我知道,那是闻一多先生流血的心。在这一瞬间,我看见了自己的渺小,我竟然妄图去测量自己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却不知道,当我还没有伸出手去的时候,太阳的光芒,却早已照到了我的身上。于是,我恍然大悟,微笑着继续看着那七月的骄阳,任凭它拷问我的灵魂,我知道,我在这一瞬间看明白了,看明白了闻一多先生是如何直面那惨淡的人生,又是如何用自己的激情,化成七月的阳光,像匕首一般,刺向所有的黑暗。

太阳为什么伟大,不是因为它的光芒刺眼,所以人们才认为它伟大,而是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万物滋养,生机盎然,所以才伟大。而闻一多先生为什么伟大,不是因为他曾经发表了一次演讲,而是因为,他在万马齐喑的时代,在白色恐怖笼罩中华大地的时代,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依然敢挺身而出,说出那一番演讲之辞,呼唤正义,呼唤光明。

闻一多,你的生命,因为你那不朽的演讲而伟大;你的演讲,因为你那崇高的生命而不朽。真的勇士,如你。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吟花弄诗集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