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花间派”的词人,恐怕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温庭筠,的确,温庭筠的词浓艳香软,具有花间词的典型特点,不过,其实,韦庄的词,清丽疏淡,也是别有韵味的。
据说,这花间词虽然是在晚唐五代时期渐趋成熟,开始盛行的,可其实,早在中唐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文人开始进行词的创作了。到晚唐五代的时候,出了一本文人词集,唤作《花间集》,于是,这花间词的名字,便流行了开来。花间词大多写的是离愁别绪,抒发的是一种感春伤怀,悲秋动情之感,所以,那词句,自然也写得婉转动人,正如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所说的那样:“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
说来也奇怪,中唐以后,大唐朝国势渐渐衰败,吏政腐败,战乱不断,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却产生了花间词这样缠绵悱恻的诗词流派,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耐人寻味的事情。
别人不说,就单说韦庄吧,虽然他的远祖曾经当过初唐时期的宰相,可是,家道逐渐中落之后,他的童年生活,也并不算富裕,和平民百姓相似。当然,他也有自己的鸿鹄之志,曾经去京城长安应举,可是,时运不济,当时正好是黄巢军攻入长安的时候,于是,他便陷入了战乱之中,还和自己的弟妹失散了。为了躲避战乱,他辗转流离,从长安到洛阳,然后又到江南,这一段经历,自然不能算是顺畅。年近六十岁的时候,他终于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可是,不久之后,朱温篡唐,唐朝又灭亡了。不过,他的晚年倒还算得上是顺利,仕蜀之后,一直受到王建的器重。
由此可见,韦庄所生活的时代,正好是唐王朝从衰败到灭亡,然后又是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时期,在这样的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韦庄虽然也曾经写过《秦妇吟》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但是,他所写的更多的却是花前月下,清新浪漫,缠绵悱恻的诗词。
这要说怪,其实倒也不怪,或许,也正是因为世事纷乱,“平生志业匡尧舜”的韦庄,才没法实现自己原有的志向,所以,便只好用这种凄恻委婉的词句,来抚慰自己的心灵,来以此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在诗词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衡。
更何况,在战乱的年代中,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教观念对于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控制,就会相对薄弱一些,所以,这些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便会逐渐增多。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内心的委曲,展现波澜起伏的心灵世界,便需要一种新的,更能表现缠绵细腻的情感的文学题材,于是,花间词,便应运而生了。
作为一个花间派的优秀词人,韦庄的词,有着自己明显的特色。采用男子的口吻来表达情感,而并非是代女子立言,这便是韦庄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在古代,虽然也有一些有名的女才子,比如卓文君、蔡文姬之类,可是,一般来说,吟诗作赋的人,依然还是男子,所以,有很多诗歌,虽然是用女子的口吻来写的,可是,其实它们的作者,却是须眉男子。比如说,“小姑织白纻,未解将人语。大嫂采芙蓉,溪湖千万重。长兄行不在,莫使外人逢。愿学秋胡妇,贞心比古松”,这首诗歌,名字叫做《湖边采莲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妇女的自白,表示了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可是,实际上,它的作者却是大诗人李白。这种代女子立言的创作方法,似乎已经成了诗歌创作中的一个固定的手法了。
可是韦庄就不这样,他偏偏就要从自己的角度来展现情感,“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从这几句词中,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男子在思念自己心爱的姑娘,所以,他才会将那女子,比作了天上的嫦娥。
韦庄即使要描写女性,也是从一个男子的角度来描写自己心爱的女子,比如“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这位面赛桃花,眉如柳叶,含羞半喜之人,自然是一位女子,可是,她却是韦庄在午夜梦回之时,在自己朦胧的梦境中依稀看见的,所以说,依然是从男子的角度来描绘女性。
可以这么说,韦庄笔下的男女,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而是相互之间用一根红线给联系在一起的,从男子的角度来看待女子,来思念女子,这就比单纯的代女子立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要更加进了一步了。
此外,虽然说,韦庄的词,是以抒情为主,可是,那字里行间,却也同样有着详尽的叙事。由于诗词的篇幅一般都比较小,所以,如果要描写一整件具体的事情,会显得比较不方便,虽然也有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这样的长篇叙事诗,可是,一般诗人写诗的时候,总是喜欢截取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片段来描写。李白的这首《怨情》,就可以称得上是此中的代表。“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对于那位美人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而独坐颦眉,泪湿春衫袖,诗人并没有介绍,对于最后,又是由谁来开导那位美人,她有没有破涕为笑,诗人还是没有说明。一切都留给了读者去细细回味,慢慢咂摸,这是诗歌留给人余韵的地方,它所描写的,只是美人独坐而泣,这样一个简单的场景,并没有什么叙事性,也没有介绍事情的背景之类的。
但是,韦庄的词,就不一样了,他的词,是相当细腻的,细腻到将一对情侣是如何见面,如何相识,如何坠入爱河,又是如何思念彼此的,全部都写了下来。“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就是这么短短的几句话,却将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全部都交待清楚了。“那年”、“深夜”,自然是时间了,而地点则是“花下”、“水堂西面画帘垂”,人物,则是“谢娘”,当然,还少不了叙事人,韦庄自己。而事情的起因,是两人在如此良辰美景之下“初识”,事情的发展,则是“携手暗相期”。这是词的上半阙,下半阙,少不了一个哀婉的结局,“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两人依依离别之后,从此相见无期,只因为彼此已经是异乡人了。
同样是描写一段炽热的爱情,韦庄的描写,却是如此细腻,竟然将两人相识之后的一整段场景,全部都表现了出来。当然,除此之外,韦庄也有那些只是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通过一个细节来描写的词作。
比如他的《更漏子》,便是一首此中佳作。“钟鼓寒,楼阁暝。月照古桐金井。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这一整段的描写,都并未出现主人公的身影,而纯粹都是环境和景色描写,正是这样一个空落落,无人烟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一种凄凉。当钟鼓楼上敲打起定更的锣鼓的时候,暮色笼罩着大地,梧桐树在月亮的清辉下,显出斑驳的影子,院子的门紧紧地闭着,庭院里空空的,只有寂寞的落花,轻轻地飘落,却不发出一丁点的声响。这样的场景,给人的感觉,就是极度的安静和寂寥。
那么主人公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更漏子》的下半阙,告诉我们答案:“烟柳重,春雾薄,灯背水窗高阁,闲倚户,暗沾衣。待郎郎不归。”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少妇还不肯睡,她披着衣服,静静地站立在高阁之上,倚靠着窗户,一任露水沾湿了自己的衣袂,她却还没有丝毫的觉察。是什么令她如此孤独地伫立凝望呢,直到词的最后,韦庄才告诉我们答案,“待郎郎不归”,如果不是为了等待心上人,她又怎会如此憔悴,长夜难眠呢?这是一个生活中的小小场景,是一个横切面,但是,却写得并不简单,有场景描写,有心理描写,有人物的形象描写,可以算得上是相当细腻了。
的确如此,韦庄就是善于通过描写那人物日常生活中的一颦一笑,每一个片段,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描写细腻而又深挚的情感。
同是花间派的词人,词的风格,却也有着不同的差异,韦庄和温庭筠并称“温韦”,他们的词作有着相似之处,可是,也有着不同的风格。“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世人都公认,温庭筠的词,有一种浓艳香软的感觉,而韦庄的词,则截然相反,有一种清丽疏淡的感觉。当然,这两位都是花间派的高手,“浓妆淡抹总相宜”,不管是浓艳,还是清丽,这两人的作品,都是花间词中的经典。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渡香腮雪”这就是温庭筠的词作,能够将女子的姿色、风情,描写到如此美艳不可方物的地步,也算是很了不起了。温庭筠的词作,充满了浓浓的脂粉香气,他善于使用绚烂的色彩来点染词作,使得自己笔下的人物,有一种活色生香的感觉。他不用“人面桃花”这样的句子,那样就俗了,他用的是“香腮雪”,这使得他的词作,不仅有了色彩感,同时也有了扑鼻的香气;他也不用寻常的“云鬓”,而是用“鬓云”,这便更具有感染力。总而言之,温庭筠善于对自己的词句精雕细琢,善于用不平凡的词句来描写,总是写得浓艳动人。
再看韦庄,相比之下,他的词作则更为清新。韦庄最善于使用的,是白描的手法,似乎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并没有刻意去雕琢推敲词句,可是,却将人物形象给展现了出来。看这首《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这两句话,丝毫都没有修饰,谁都能够看得懂,就好像是两个人正在口语对话一般,给人一种质朴、流畅的感觉。
当然,说质朴,却并不表示韦庄就只是会用大白话,在白描的时候,他还是很擅长稍作点染的,“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这便是经过韦庄渲染的词句。不过,和温庭筠的词作比起来,却依然还是简洁多了,只是点到为止,就将那少女羞涩的表情,完完全全地表现了出来。她稚气未脱,不敢正眼看人,只是“半敛眉”,那朴素的描述中,却有着动人的形象。
说到韦庄最擅长的,其实并不是刻画人物的外貌,而是在于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上。揭示人物内心深处最隐秘,最不易让人察觉的地方,这才是韦庄的拿手好戏。“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前面那一大堆的描写,都是为了烘托这最后的心理独白。女孩的心事你别猜,你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你不知道她魂已断,你也不知道她在梦里思念谁,只有天边的月亮知晓,只可惜,月亮不会说话,只是每日里变换着圆缺,所以,少女的心事,依然还是无人知晓。这是一种多么细腻而又真挚的情感啊,不带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只是彻彻底底地爱一个人,思念一个人。
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中说:“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温庭筠和韦庄,他们一个擅长用浓墨重彩来渲染自己的文辞,而另一个,则如同出水的芙蓉一般,天然去雕饰。这两者,究竟孰优孰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能够仅仅靠一张素面,摒弃花粉胭脂之类的装饰,用自己的一颦一笑,一喜一悲,就能够完全抓住人们的心,这自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也是韦庄的词作,给人的感觉。
据说,花间派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花间词用一种极其抒情的手法,描绘了生活中的不同图景,截取最典型的场景,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来反映生活,同时,也反映诗人自己的情感。
盛唐之时的诗人,大多生性豪放,他们纵酒高歌,豪情天纵,他们的诗歌也显得十分粗犷,虽然其中也有细腻婉约之作,但是,能够像花间派词人那样,进行大量细腻委婉的诗词创作之人,却还是比较少的。
而晚唐和五代时期的花间派词人,却拥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他们用细致的描绘,反映自己内心深处的微妙情感,这种风格的作品一出现,就受到了大家的重视。
世人都说,唐诗宋词,宋朝的词是很有名的,据说,宋朝初年的词,对花间词有很多吸收和继承,不管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式方面,都是如此,相思离别,悲秋伤感,依然是词作的主要内容。比如范仲淹的《苏幕遮》,便是其中的代表:“碧云天,黄叶地。秋声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其细腻、婉约,丝毫都不逊色于晚唐五代年间的花间词。
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宋朝初年对于花间派传统的吸收,并不是采取拿来主义的,而是一种扬弃,宋人抛弃了花间词中浓艳香软的特点,而只保留了婉约流畅的一面。如果从这一点上来看的话,虽然说,《花间集》中收录温庭筠的词作最多,而收录韦庄的词作则要相对少一些,可是,到了宋朝之后,人们还是更喜欢韦庄的风格呢,这清新淡雅,婉约流畅,正是韦庄的风格。
在宋朝,虽然有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他们的词风,挥洒恣肆,和盛唐时候的李白,有几分相似,可是,那花间词所开创的婉约之风,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李清照,秦观等婉约派词人,也一样大放异彩。而且,就算是苏轼这样的豪放派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中,也不乏“花褪残红青杏小”、“似花还是非花”这样缠绵悱恻的词作,由此可见,这花间词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韦庄,他那清丽疏淡的词风,独树一帜,和花间派的其他词人有所不同,所以,也有很多人认为,他既可以属于花间词派,也可以算作是一个有所开创革新的词人。
西施毛嫱,各有所好;环肥燕瘦,各有所钟,有人喜欢温庭筠的浓艳,就必然也有人喜欢韦庄的清新。韦庄和温庭筠一起,向世人展现了花间派的两种不同的风格,不仅改变了词的格调,也开拓了后人的视野,为后世宋代婉约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韦庄,他用自己独特而又细腻的心理描写,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抒发自己内心之中的真挚感情,使得词从消遣之艳曲,变成了抒写情怀的工具,开创了一个别具风格的词风,展现了一种明白直露的朴素的美,因此而流传千古,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