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公孙彊变法
从古以来,大大小小的变法层出不穷。莫说商朝的傅说变法和西汉的吕后新政,单说东周一朝,成功的变法上有管仲改革,整顿内政发展军事,最终使齐桓公称霸一时;下有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但就在这些璀璨如日月的成功变法之间,也夹杂着无数暗淡无光的失败变法。虽然它们在历史的星空中不甚耀眼,但有时却能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思路。例如我们今天要说的“公孙彊变法”,便是一个显证。
曹国,是西周曹叔的后代,爵位为伯爵,是个彻彻底底的小国。根据《周礼》,伯爵疆土为三百里,可收取租税的土地为全部领土的三分之一,即一百里。据《史记》,伯爵的领土为七十里。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证实从领土上来看,曹国是个真正的小国。
在曹国历史上,曾经有多次国君被其他国家(例如晋国)擒获,可见曹国的军事实力也是十分不堪一击。
曹国的最后一任君主名叫“伯阳”,没有谥号。曹伯伯阳在位时期,也变法图强,以求称霸。这就是鲜为人知的“公孙彊变法”。公孙彊,曹国人,以“公孙”为氏,则其应为某位曹国君主的后代,祖先也并非平民。但到了公孙彊这一代,已经成了地位低下的“野人”,就是“居住在郊野中的平民”。曹伯伯阳喜好射猎,公孙彊便投其所好,猎得白雁后献给了伯阳,并通过向他讲述射猎方法来陈述称霸的主张。
曹伯伯阳向他询问政务,公孙彊对答如流,获得了伯阳的宠信。曹伯伯阳任命公孙彊为司城,于伯阳六年开展了“公孙彊变法”。变法的具体内容现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经过八年的变法,似乎颇有成效。
曹伯伯阳与公孙彊这时有了扩张领土、争霸诸侯的野心,便莽撞的将矛头指向了邻近的宋国。宋国可是个实实在在的大国,是殷商贵族宋微子的后代,爵位为公爵。根据《周礼》,公爵疆土为五百里,可收取租税的领土为全部领土的二分之一,即二百五十里。而曹国只是个伯国,要想在没有盟国支持的情况下与公国交战,即使有八年改革的成果,也太不自量力了。
不过曹国讨伐宋国也是有理有据的。宋国目前的君主宋景公曾在二十七年前拘禁并幽死了前往宋国朝拜的曹悼公。这件事距离伯阳也不久远,仅仅是在二十几年前发生的。当年齐襄公讨伐纪国报齐哀公被杀的所谓“九世之仇”,尚且为当时的诸侯所支持并被后世史家所赞许,曹国若是打着报二十七年前曹悼公被杀之仇的名义讨伐宋国,也理应会得到各诸侯国的支持。
但这时曹国君主伯阳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背晋干宋”,字面意义是:“背叛晋国,侵犯宋国。”当时的晋国虽然已经衰落,但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若曹国能够联合晋国,并打出为曹悼公报仇的名义,是不难获得大批诸侯的支持,甚至完全能够凭借晋国在诸侯间的巨大影响力组织一支诸侯联军,也不是没有击败甚至是消灭宋国的可能。
但无知无能的伯阳还是走上了“背晋干宋”的不归路。
其实改革八年的时间,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算少。若是在齐国、楚国这种顶尖强国进行八年的改革,或许国力已经有了飞速提升,击败百八十个宋国也是绝对不成问题的。但若是在曹国、燕国这种中小国家进行改革,八年的时间,也就是杯水车薪罢了。
燕国的燕昭王改革进行了整整二十八年,才使燕国的国力有了显著提升,跻身一流大国,甚至有了消灭顶尖强国齐国的实力。当时齐国已经吞并了宋国,并且尽夺楚淮北地,当时的诸侯国无人能够比肩。但就是这么一个强国,竟然被名不见经传、二十多年前曾经被齐国吞并达两年之久的燕国消灭,这就完全是燕昭王二十八年改革的成效了。
若是只给燕国八年时间就让它去对抗齐国,那燕国恐怕也难逃再次被吞并的命运。
而曹国的实力还不及燕国的百分之一,更是需要一代甚至几代君主的努力才有可能与宋国这种大国比肩,这短短八年的时间,很难让曹国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既然改革的成果只不过是杯水车薪,伯阳的愚蠢决策又使曹国失去了诸侯的支持,那么曹国的处境就岌岌可危了。
果不其然,面对宋国的大军,曹国只抵挡了短短一年便被彻底占领,而晋国军队因为伯阳“背晋干宋”的措施而没有前来救援。曹伯伯阳与改革的主要推行者公孙彊被俘虏,宋国军队将他们带回宋国并处死。曹国就这样被吞并了,“公孙彊变法”也随之宣告失败。
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曹国军事实力的飞速提升。在此前,曹国曾有多个君主被其他国家擒获,当时的曹国别说抵抗一年,很有可能都没抵抗一个月,君主就被别国所擒获了。
“公孙彊变法”是一个罕见的因外国入侵而失败的变法,当然也与变法的支持者曹伯伯阳的愚蠢决策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