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暗潮汹涌
邯郸城的冬夜裹着刺骨的寒意,北风如同锋利的刀刃,无情地刮过城墙垛口,发出尖锐的呼啸声。乐毅披着厚重的裘袍,立在城头,裘袍边缘的貂毛在风中凌乱翻卷。城外,新征的赵军正在操练,火把连成的光带在夜色中蜿蜒,宛如一条赤色巨蟒,又似一道流淌在黑暗中的伤口。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口令声,混着兵器碰撞的铿锵,在寂静的寒夜里格外清晰。
他身后传来脚步声,王勇捧着一碗热粥走来,蒸腾的热气在冷空气中迅速消散。这个年轻的士兵脸上还带着稚气,却已在无数次战斗中磨砺出坚韧。"将军,夜深了,喝些热粥暖暖身子吧。"王勇的声音里带着关切,双手小心翼翼地将粥碗递上。
乐毅接过粥碗,瓷碗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却未能驱散他心中的寒意。他望着远方,眼神深邃而忧虑,迟迟未饮下。自被封为赵国上将军,他已将邯郸城防重新部署了三遍。护城河深挖三尺,河底暗设竹刺陷阱,每一根竹刺都削得尖锐无比;城头增设转射机,由精铁打造,可同时发射三支弩箭,巨大的弩臂在夜色中如同蛰伏的巨兽。但即便如此,他心中始终悬着一块大石——秦国的动向。那如狼似虎的秦国,正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动致命一击。
此时的咸阳章台宫,灯火通明。巨大的军事沙盘占据了殿内的中心位置,黑色的秦军旗帜已推进至野王邑,距离上党仅有百里之遥,仿佛随时都能扑向猎物。嬴政身着黑色绣金长袍,腰间的玉珏在烛光下泛着冷光。他凝视着沙盘,眼神中透着志在必得的霸气。
蒙恬一身戎装立于阶下,他身材魁梧,肩宽背厚,铠甲在烛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泽。刚毅的面容线条分明,眼神中透着鹰隼般的锐利,仿佛能洞察一切。"王上,粮草辎重已准备妥当,随时可发兵上党。"蒙恬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久经沙场的沉稳。
嬴政摩挲着腰间的玉珏,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先不急。派人去赵国散布消息,就说秦军要借道攻燕。"他眼中闪过一丝算计的光芒,"本王要看看,乐毅这只困兽,会如何应对。"话语中充满了对对手的轻蔑与掌控全局的自信。
消息很快传到邯郸。平原君赵胜匆匆赶来见乐毅,袍角沾满泥浆,显然是一路疾驰而来。这位身材魁梧的赵国公子,此刻脸上满是焦急与疑惑:"将军,秦军要借道攻燕,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他的声音带着急促,眼神紧紧盯着乐毅,期待着答案。
乐毅望着地图,手指在赵国边境处来回滑动,眉头紧锁。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各国的兵力部署,每一个标记都牵动着天下局势。"秦人此举,意在试探赵国虚实,同时离间我与燕国。"他突然转身,目光如炬,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传令下去,全军进入戒备状态,但不可轻举妄动。违令者,斩!"他的声音坚定而威严,字字如重锤,敲击在众人心中。
临淄城中,骑劫的暴行仍在继续。他身着华丽的黄金铠甲,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却掩盖不住内心的贪婪与残暴。为了修建"凯旋宫",他强征万名齐人,所用石料皆从泰山运来。通往临淄的道路上,百姓们肩扛巨石,在皮鞭的抽打下艰难前行。一位老者因体力不支摔倒,沉重的巨石瞬间将他碾成肉泥,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其孙儿哭喊着扑上去,却也被士兵一脚踢开,年幼的孩子在地上翻滚,发出凄厉的哭喊。这样的惨剧不断上演,整个临淄城笼罩在恐惧与绝望之中。
即墨城内,田单的谋划在悄然推进。一间宽敞的仓库内,千余头牛被集中在此,哞叫声此起彼伏。工匠们正在给牛角绑上锋利的尖刀,每一把刀都寒光闪闪;牛尾系上浸油的芦苇,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油腥味。又挑选出五千精壮士卒,他们聚集在另一间屋内,脸上画着奇异的图案,青面獠牙,仿若鬼神。
鲁仲连看着忙碌的士卒,心中满是忧虑。这位智谋过人的谋士,此刻眉头紧皱,眼神中透着不安:"此计虽妙,但风险极大,一旦失败......"他的声音里带着担忧,话语未尽,却已道出其中的凶险。
田单拍着他的肩膀,脸上露出坚定的笑容:"如今已是生死存亡之际,唯有出奇制胜!齐人受燕军欺凌已久,只要我们一举成功,必能一呼百应!"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话语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漳水河畔,廉颇的赵军与燕军对峙。廉颇的营帐内,烛火摇曳,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让人眼花缭乱。廉颇坐在营帐中,他身材高大,满脸络腮胡,此刻眉头紧皱,眼神中透着忧虑。一名斥候匆匆来报:"将军,燕军近日频繁调动,似有异动。"
廉颇握紧了腰间的剑,关节因用力而发白:"密切监视,随时来报。"他深知,燕军虽换了主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可掉以轻心。曾经与乐毅的交锋,让他深知燕军的实力,如今面对未知的局势,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
深夜,蓟城王宫内,烛火昏暗。燕惠王辗转难眠,在寝宫内来回踱步,脸上满是焦虑。他召来宠臣骑劫的亲信,声音中带着不安:"乐毅在赵国手握兵权,若是攻燕......"
那人连忙跪地,脸上带着谄媚的笑容:"大王勿忧,臣已派人去赵国散布谣言,说乐毅暗中与燕军勾结。不出几日,赵人定会对他起疑。"他的话语中带着讨好,眼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
燕惠王的脸上露出一丝阴笑,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好,一定要让赵人对他起疑。乐毅若倒,燕国再无后顾之忧。"他的声音冰冷,充满了算计与阴谋。
乐毅在邯郸接到密报,得知秦国的阴谋和燕国的算计,不禁仰天长叹。他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明月,月光洒在他的脸上,映出他疲惫而无奈的神情。"我本一心为国,奈何各国皆存猜忌。"他的声音充满了悲凉与失望,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
他叫来王勇,低声吩咐:"你带十名亲信,乔装前往齐国即墨,与田单取得联系。就说......乐毅愿助齐国复国。"他的眼神坚定,话语中带着决心。
王勇瞪大了眼睛,满脸惊讶:"将军,您这是......"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中充满了疑惑。
乐毅打断他:"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今秦国独大,唯有六国联合,方能与之抗衡。齐国若复,对赵国、对天下,都是好事。"他的眼神望向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六国联合抗秦的壮阔图景。
与此同时,嬴政收到密探传来的消息,得知乐毅派人前往即墨,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有意思,乐毅这是要搅乱这盘棋局。"他转头对李斯道,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传令蒙恬,即刻发兵上党。这次,本王要看看,六国如何应对!"他的声音充满了挑战与期待,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战国的天空中酝酿。各方势力如同即将出鞘的利剑,蓄势待发。乐毅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着天下的走向。而那被战火灼烧的大地,又将迎来怎样的腥风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