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以为来系列结束了,结果没有,本文是让胡问答继续讲来系列,现在不敢说这是不是来系列最后一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我现在养成了一个其他作者没有的毛病,就是写了小说要强调一下这是小说,因为当初他们曾以不是小说就不能在这里发布为由哄我到别处试试。
现在,我在这里郑重申明,《胡来》绝对是小说,当然,我也理解他们之所以要那么说,确实也有一定道理,我写小说确实不太像小说,但是我绝对认为这只是能力问题而不是态度问题,我还是那句话,这次绝对是小说。
对于这本小说,我是费了很大劲的,但自我感觉还是不太满意,这本小说构思平淡,情节不够曲折,故事不够精彩,黄金三章也谈不上黄金。
本想要从头大改,后来发现思维已经固化,这次就只能这么发出去了,希望能顺利过审并正常完结,同时还希望,下一本小说的质量会高一些。
第一章
小胡快毕业了,大学的生活快结束了,小胡在重庆的一所大学读市场营销,这志愿是父母给填的,可能他父母认为这个专业好挣钱,小胡并不喜欢这个专业,跟完成任务似的完成了学业,领了证,只是他不太喜欢,或者说不太在乎这个毕业证,看来,小胡是一个被父母耽搁了的孩子。
他虽然学着营销这个专业,但他思考得多的不是这个专业,他就是爱思考而已,他的思考虽然包括了营销的事,总的来说,他的思考早已超出了这个专业。
小胡喜欢的是历史,历史不仅仅是故事,未来也藏在历史中,不管是哲学家还是思想家,一定会回到历史中去找答案,阅读历史、思考历史、回到历史中去是他们乐于干的事,小胡这是想成为哲学家或者思想家吗?喜欢历史的人,往往喜欢政治,因为史书,特别是中国史书都是以写帝王官宦为主线,这其实就是写政治。
所以,几乎可以说,历史就是以前的政治,历史是由不同时期的政治组成的,现代史、当代史就是现代政治、当代政治,小胡这是想成为政治家吗?
小胡在大学期间读了大量历史、政治方面的书,对历史、政治的思考使得人必须思考另一门学科,这就是哲学,虽然可以不叫哲学这个名字,但哲学思考是思考者必然会触及到的,就必然会去读一些这方面的书,几年下来,小胡在历史、政治、哲学方面的素养已经远超他的同学们。
只要是人就一直在思考,但思考什么很重要,甚至,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至于有没有想对,那是次要,想什么决定人的等级,有没有想到点子上,决定人在该等级中的名次。
比如,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他们在思考科学问题,这是常人不怎么思考的,同时,他们还思考了科学以外的问题,几乎可以肯定,他们所思考的那些科学以外的问题,也是常人不怎么思考的,他们思考了,并且想到了点子上,这样,他们才成为了科学家,而且是著名科学家。
营销这门学问,要求性格上应该要开朗一些,没有性格上的这个保障,可能很多数据都看不到、得不到。
那就用别人的数据,小心了,别人的数据是在别人的具体条件下得到的数据,直接拿来用,小心亏大了。
小胡的性格可能,或者说应该不适合营销这个领域,既然生米煮成了熟饭,那就完成学业吧,想办法把学业对付过去,不过,小胡并不是完全排斥自己的专业,小胡知道自己性格上的不适合,而这个专业正好能帮助自己改善一下自己性格上的极端化。
对于性格的形成,这是从一个人的人之初就开始了,性格的养成与父母的性格有关,性格最终的定形是和时间有关,具体说是与对时间的态度有关,这就又绕回到父母那里,当然,还包括邻居、老师、同学、亲戚、朋友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因素。
营销这个专业对小胡确实有一定的帮助,比如,一些课堂讨论和一些课外调查,小胡还是挺活跃的,通过这些活动,小胡在性格上有一定的改变。
其实,小胡自己也知道,这种改变甚至是一种道德上的下滑,因为小胡自己非常清楚,实际是越来越清楚,人的成长就得有这个过程,其实也不一定要上升到道德层面,只不过人在江湖,有时候得隐藏自己的思想,有时候得假装热情于什么,实际上,人在江湖也许就需要真真假假。
可以说,小胡在校期间的心态是有点矛盾的,他以伪装的方式参与了这个专业的学习,以不伪装的方式阅读了大量课外书籍,只是上课时不让老师知道他在读别的书,对同学们则不需要隐藏,我估计老师也应该知道他这德性。
他上课常常看自己带去的书,他包里有一套《历史上的资本主义》和《历史上的共产主义》,还有《历史上的封建主义》,这套书里没有《历史上的社会主义》。
可能是因为在人类思想史中不需要社会主义这个名词,想来还真是,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只不过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不过,在语言表达上,弄出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就方便多了,西方人对这样的方便很在乎,这与他们的语言有关。
大学期间,小胡不务正业的读了很多书,思考了很多不务正业的问题,思考多了,有时候就会有一些在他人看来是奇怪的想法和行为,他和同学们之间的提问和回答就显得有点怪怪的,我们来举两个例子,当然,为什么X=X的问题就不提了。
比如,有同学问,太阳花为什么是黄色的,小胡想当然的回答,说太阳花是长不大的向日葵,向日葵是黄色的,所以太阳花也是黄色的。
他已经想到了同学们会再问为什么向日葵是黄色的,他继续解释说,向日葵之所以是黄色的,这是随机的,老天碰巧把黄色赋给了向日葵。
这种回答让人觉得怪怪的,但感觉这怪中也有三分正,纯粹要说小胡在乱说,这好像也不行,同意他说的吧,好像也不太对,弄得同学们还真有点为难了。
又比如,老师让同学们写“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的策略,他可倒好,以批评的方式在写,他不是在写销售手段,更像是在谈哲学,“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这个行为道德吗?这基本属于骗爱斯基摩人。
进而,他在文中提问,营销只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吗?他认为这是资本主义模式下的追求,在中国,搞销售首先是保障社会的基本需求,一味的扩大销售量,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同时,小胡想到了另一个问题,虽然资本主义不能控制这种资源的浪费,但这样的自由竞争促进了各种新技术的产生,也就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那是不是说,社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资源的浪费?进而,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伴随着道德的下降?
这文弄得老师哭笑不得,只是在课堂上对这文表示了惊讶,很可能是以批评的方式在表达这种惊讶,毕竟,这位老师是研究营销学的。
在小胡看来,营销这门学问虽然是各个社会形态都需要的,但小胡绝对认为,营销这门学问是在资本主义下才可能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
幸好,小胡没有把这个意思写进这文里,不然,师生之间可能要展开一场文斗。
小胡和同学们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大家愿意和小胡这个乱问乱答的同学交流,因为小胡的所谓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慢慢的,同学们干脆给小胡取了个外号,叫胡问答。
从形成这个外号以后,大家就都叫他胡问答了,似乎已经忘记了他的真名,只是,和同学们闲聊的时候,胡问答常常纠正同学们,说不是胡问答,是胡文达。
文达这个词,听上去就高大上,如果有同学称其为文达先生,那简直就是给胡问答开了蜜罐。
大学就是好,父母管不着,老师不怎么管,就算是买二手货,别人也不嘲笑,大学应该是法定成年人最快乐的时光段,对很多人,这段时间可能是进入法定年龄之后人生中唯一连贯的快乐时光,胡问答就是在这种快快乐乐的环境下结束了大学生活。
吃完散伙饭,大家知道,分别的时刻到了,大家就要各奔东西,可能永远也不会聚在一起了,零星的几个同学之间的永久友谊那需要天意。
大家相互凝望,也许是要记住这些熟悉的脸庞,该说的话,该道的歉,该终结的感情,该表白的言语,重要的、不重要的废话都得说完。
此时的胡问答也确实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除了被要求相互拍照留念之外,他还真没有多少废话需要说,或者是准备了几句费话一直这么对付,只一张笑脸就应对了整个这最后的午餐。
毕业季可能是父母忙的日子,那是有点门路的父母,或者,为孩子的新学历继续准备钱,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读研都是需要钱的。
大量的同学都成了毕业生,对毕业生来说,毕业了,是自由了还是茫然了,这个只能自己体会了。
胡问答有一种自由的心态,觉得现在可以大展宏图了,当然,他知道,得从小、从低做起,但他似乎已经看到了不太遥远的成功,虽然具体是什么成功他也不知道,这是年轻人必有的一种思维模式,成长就是消磨这种心态的过程,成熟就是对这种思维模式表示出呵呵,就是有一天会不由自主的笑话起自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