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魏国
书名:豫章世子会搞钱 作者:车兵君 本章字数:2632字 发布时间:2025-05-02


  等刘义隆回到了屋中,他脑海中还回想着刘义符所说的话。
  
     “如果刘公倒下,朝中推选他人接替,你定要举张邵,推举伯父与刘将军统领禁军,万不得已之时……”

     “嘎吱”一声,木门合上。

     刘义隆脑海中只有这令其身心冷凛的三个字。

     “清君侧。”

     他实在是想不到,兄长前一秒还让自己安下心来,不要有压力。

     下一秒,又轻声告诉他要领着禁军甲士除去朝中潜伏在暗处的异党。

     刘义隆长舒一口气,他拿起杯,将杯中的盛满的水一饮而尽,刘义隆苦笑一声,坐到案牍前,将插有竹叶的书翻开。

     看着书的他,却始终静不下心来,遂干脆躺在了榻上,闭上眼睡一会。

     可不知怎得,自己的呼吸又急促起来。

     刘义隆一双眼就直直望着屋顶,久久不能自已。

  虽然北伐的细节已经讨论出结果,但大军开拔不是一件小事,哪怕已经提前预备,依旧需要很长时间准备。
  
  魏,盛乐。
  
  盛乐之地,环山抱水,为出塞入塞的要冲所在。城南城北皆是广袤无垠的绿地,一望无尽,高阔的石墙之上,斑驳青苔处处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哗哗”的水声传来,一道道清水顺着墙垛流淌而下,似是在冲刷着岁月留下的侵蚀痕迹。
  
  半盏茶后,极目远眺,在那遥远的天际尽头,一辆由六匹红棕色骏马拉着的车乘缓缓驶来。
  
  车乘后方,竖立着以丝绸金玉镶嵌而成的高耸华盖,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车乘两侧,有数名身着重甲、服饰上刻有虎纹的骑士,他们骑坐在高大的骏马之上,英姿飒爽。
  
  待车驾临近大开的城门时,方才缓缓停下。
  
  一时间,众多马蹄与地面的摩擦声戛然而止,原本因车仗而行引起的铁甲振动之声也消失殆尽。
  
  “陛下!”城中官员们满脸惶恐,屈身于车驾之前,齐声道。
  
  只见那坐立在塌上的男子正值壮年,头戴通天冠,身着黑龙纹袍,仪态威严,他正是雄踞北方的魏国天子拓跋嗣。
  
  拓跋嗣望着失城墙上难以洗去的污迹,剑眉微皱,他握住车辇两旁的扶手,抬头说道:“先祖于盛乐起家,朕虽为鲜卑人,却知晓何为本。”
  
  西都众官员听着,纷纷抬手以袖口轻轻擦拭脸颊。
  
  盛乐是魏国旧都,拓跋嗣之父拓跋珪在此开国,定国号为魏,因盛乐地势平坦、无险可守,便迁都平城,盛乐仍作陪都,城中设有宫城。
  
  宫城虽占地小,盛乐也不算大城,但意义重大,它如同刘裕祖籍彭城一般,由心腹驻守。不过盛乐不比彭城,彭城即便衰落也是汉人故都,盛乐建城仓促,几经修缮也仅能弥补缺陷,拓跋珪规划街道宫城时未想周全,除非推翻重建,否则无法改变城狭道窄的状况。
  
  前人留下了许多遗留问题,汉人难以忍受恶臭去解决这些问题,胡人不懂建城和经营建设,拓跋氏、慕容氏、苻氏、姚氏等胡人天子也不会用胡人来治国,打天下难,治理天下更难,鲜卑人能够安邦,但治国还是得交给汉人,北方士族屹立不倒,不是因为其家族底蕴深厚到能够抵挡住铁骑的践踏,而是因为当权者离不开他们。
  
  “陛下仁爱,大赦天下改元为泰常,臣等秉承庙堂之令,遣散劳役归家,方才懈怠……”为首的年长官员躬身解释道。
  
  “听卿所言,是朕之过?”皇帝问道。
  
  “臣惶恐!”官员匍匐在地,又道:“是臣失职,请陛下责罚!”
  
  “你都说了朕既大赦天下,朕也治不了你的罪不是?”皇帝反问。
  
  年长官员一听,不敢接话,将身子俯得更低。
  
  皇帝瞥了眼,挥手示意他退下。
  
  车队缓缓驶过城门,沿着石板路前行。城外人烟稀少,城内却是人潮涌动,这些百姓中,有农夫、牧民,也有商贩,他们的样貌和着装各不相同,但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拓跋嗣看到两旁欢快的百姓,先是愣了一下,随后又皱起了眉头,他问道:“正值耕种时节,为何这些农户都在城中?”随行的长者听到拓跋嗣语气不悦,急忙解释道:“朝廷大赦天下,这些百姓得知陛下北巡回盛乐,都是自发感激而来。”
  
  拓跋嗣转向一位身着绛纱袍、浓眉大眼且留有八字胡的中年男子问道:“崔卿,你说他们是不是在欺骗朕?”
  
  这位被唤作崔祭酒的人立即上前,长者一听便急切地说:“崔祭酒,我怎敢犯下欺君之罪呢!”北方气候寒冷,播种时间比南方晚一两个月,更别提这边境之地了。
  
  “陛下北巡至盛乐,沿途各县城皆依礼行事,天子礼仪不可废,以臣之见,郭公此举并无失礼之处。”那被称为郭公的官员松了口气,感激地看向崔浩。
  
  “崔祭酒所言极是,借我一万个胆,也不敢欺瞒陛下。”
  
  “卿曾言孟子民贵君轻之理,农桑关乎国本,今日怎又……”
  
  拓跋嗣话未说完,笑了笑,意识到崔浩是在委婉劝诫他。
  
  “宫殿虽奢华舒适,但久了也觉闷倦,朕实在坐不住。”
  
  拓跋嗣毕竟是草原血统,久居一处便会心生烦闷,于是常打着巡视的名义各地游走。
  
  随行的鲜卑将领与盛乐官员对拓跋嗣和崔浩的对话感到困惑,陛下先前还怒气冲冲,现在为何又露出歉意之色?
  
  崔浩听了拓跋嗣的解释,无奈之下选择了沉默。
  
  拓跋嗣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每隔几个月便要带着仪仗巡视各地。
  
  魏国疆域广阔,拓跋嗣的一次巡视往往耗时数月之久,他总说是为了体察民情,然而带领上千随行人员,又怎是真正体察民情之举?
  
  地方官员得知皇帝驾到,必然精心准备迎接,若场面冷清,责任谁担?
  
  “陛下,秦国使臣已随御驾至此,您何时召见他?”崔浩再次询问,拓跋嗣只是回应:“先回宫。”不愿多言,崔浩也无可奈何。
  
  车队继续前行,道路两旁的百姓因耽搁而情绪不佳,强颜欢笑,脸上褶皱似凝固般僵硬,拓跋嗣坐在榻上,看着这些违心的笑,心中满是寒意。
  
  回到宫中,殿内有人禀报:“秦主遣使而来,诚心诚意,您一直避而不见……”
  
  崔浩见拓跋嗣终于答应接见秦使,便吩咐身旁的小黄门去传令。
  
  在等待使者到来之前,崔浩神色忧虑,稍作迟疑后说道:“臣与姚氏毫无关联,陛下若是轻信奸佞之言……”
  
  “卿的忠心,朕自是明白,朕晾着他,不过是想试探一番罢了。”
  
  在拓跋氏崛起与征战北方的过程中,宗室勋贵们对那些位居高位的汉人臣僚抱有深深的偏见。
  
  “天下乃是我一刀一剑打下来的!”
  
  “怎能轮到你们这些只会读些破书的汉人来坐享其成!”
  
  这几句道出了鲜卑勋贵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这种大环境下,所有汉臣皆遭歧视,崔浩也不例外,他出身名门清河崔氏,自幼钟情于文学,广泛涉猎经史、玄象阴阳以及百家之言,对经义更是精心钻研,可以说,崔浩仿若全能全知的神人,世间之事似乎没有他不知道的。
  
  而拓跋嗣喜爱阴阳术之术,听闻崔浩讲解经学后,对其极为钦佩,当时后宫常有兔子出没,拓跋嗣命人查问门前禁侍,禁军称未曾看到兔子经过,拓跋嗣觉得事有蹊跷,便让崔浩占卜吉凶,崔浩认为这是邻国进贡嫔妃、皇帝迎娶贤德之女的吉兆。
  
  起初,众人对崔浩持怀疑态度,甚至拓跋嗣也认为他只是个夸夸其谈的人,然而,到了第二年,事实印证了崔浩的预言,姚兴将自己的女儿西平公主嫁给了拓跋嗣,自此,崔浩赢得了拓跋嗣的信任,成为军国密谋的重要人物。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豫章世子会搞钱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