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看,赵时隋就是这《葬剑经》的作者了,不过也没听说葬剑山庄有这号人物,兴许是位和山庄渊源不浅的前辈吧。
“剑术冠绝者,不过十步一杀,千里莫行,纵怒发冲冠,亦为逞力之夫。吾闻:‘帝王一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剑客安可相较?古之侠客,非重武术高下,只在德义之间。王著刺中书,飞瀑流星,震邪诛暴,大拯黎元,此杀人为天下,大侠也;豫让袭襄子,忍辱流连,漆身吞炭,伏桥三折,此杀人为主朋,小侠也。其义乾乾,其德昭昭。是故仲子、九黎之剑不足道也。”
见此,玄堂忍不住点头:凡有识之士,皆应以天下为己任。无论是习武还是读书,如果求的只是呈英雄亦或卖弄风月,岂不是将平生潦草虚度?剑术再高也比不过百万雄兵的,智谋通天也不过一时得势,只有心怀大义才能行稳致远。
“当阳墨云,表字渊临,世袭匠籍,木工石械无所不通。观览百家,尤好《墨子》,以为兼士无敌,草创墨门,虽瓮牖绳枢、引车卖浆亦不拒。其文朴拙繁复,为仕不齿,然黔首稍习句读即诵,传之甚广,门人之履及六合。会帝王行虐,甚凌汉人,以黎民为鱼肉,任意刀俎。当此之时,江淮、岭南、巴蜀尽起,烽火九洲。虽有仁义之旗,终不乏屠戮之辈。蜀王张洞天,攻必屠城。值群雄伐元之大都,蜀王反戈袭峡州。峡州者,三峡门户也,川鄂之咽喉。蜀王之心,昭然若揭。然戮力讨元,竟不能对,空虚之至,不过守卒两千,毋相顾。而渊临独领门人三百,携重弩器械百十余入城。峡州驻守者,徐州臧烨也,少好经史子集,恶军争。而兵火动乱不能免,斩徐州知府,夺符,大迎义军。后入地武军,拜督粮校尉。此二者未有子良之谋、樊哙之力,而九却贼军,完保生民之命,大拯天下时局,何其壮哉!试使张洞天占破峡州,避实就虚直取荆襄,下江东,夺越王祖地,复善于元,南北相和,群雄岂非瓮中之鳖,而成败之数难计也。故曰:臧、墨所为,起于义,施于仁,广于志,成于行。今世之侠莫能当也,后世之人,应引以为表率。亦复何言。”
这《葬剑经》的序就算是结束了,序上的事情倒不算什么秘辛,玄堂本也略知一二,其观点也甚是赞同。序后留了一个名字,想来是作序者的姓名:应平。
这应平……倒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不知现居如何。但写《葬剑经》正文的赵时隋的确从未听闻。玄堂继续向下文看去,这《葬剑经》共分六章:《象论》、《金象》、《木象》、《水象》、《火象》、《土象》。其中《象论》似乎是总则:
天地造化起于无,无生万物而无名;万物流演恃于道,道掌事变而无名。是故至理不言,言罢意尽,此所以老子语非却是是也。无生物而道掌之,穷极玄妙,以人之境视其谓之缘。人有爱者,尝有其则,而见人忘之,便不知情何自起,此由缘也。或殚精未侮,劳命亡奔,然无成者;或轻描未奋,偶有得之即了其夙。悉缘之造化于无常也。
世有其实,无施于实而生诸物,物运于道而动三千。夫马,命之者人也,非其本来;夫月,命之者人也,非其本来。遂知诸物虽实而见之于心,是故阳明言花于心,未见则寂灭。便知独理独情皆非本来面目,情理相融,如太极流转方知世界。情者,名也;理者,实也。故马有实,以一己之心辨之,冠以马名;白马有实,以一己之心辨之,冠以白马之名。倘总而括之,白马为马,不然,白马非马也。总而括之则万物勾连,连则能驭,驭而能变,变后能得。夫连、驭、变、得一体也,皆在道之内,不然,即受天咎。
北方有神犀,托泰山而踏东海,声震万里,四海皆闻,莫无不惧。然角足万丈,视中显甚,扰也。姑射临之而问所求,对曰:“去角也。”去之,固不见,而神犀三日而殡。姑射闻以太息曰:“目为身,角亦为身,虽无以俱视,而终为生灵造化,去之则逆道也。”是故有角虽毋全视,苟无,则丧本矣。失本者亡。
夫象者,道之下,名之上也。万物皆有其象,象起只在一念之间。象之于物,若角之于犀。愚者以为碍其实,智者以之持万物。
《象论》结束,剩下的五章则是通过分别深入阐述五行作为“象”来对照到剑的使用上。其中尤使玄堂振奋的是,赵时隋对五行的阐释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一般的陈式,将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的五行再次进行抽象处理,将阴阳与五行看作对事物属性的基本概括与归纳。通过这七个特性反过来拆解万物乃至剑术,然后通过人为地放大属于五行中的任意一个特性,即“起象”,来充分发挥这种特性关照下的剑术。
《葬剑经》中尤其在水、土两章重点讨论了重剑的运用。重剑定时若磐石,走的是大巧不攻的路子。水象侧重于攻,土象侧重于防,而两者实际上都是后发的典范,却一个极散漫无形,一个极凝浑成体。倘若真正掌握了其中法门,则是因势利导,无往不利。
思索着,玄堂又想起了师父给他练功的那本《基础剑式》,那本书极尽拆解之能事,把剑法完全揉碎,可当玄堂熟练掌握连贯而出时,反倒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仿佛这些招式是为自己量身定制的。他曾把这感受说与师父,师父笑而不语。玄堂也就不再纠结。不过后来习武时,有次被梵虔寺的那个和尚,裘镜云看见,不知为何忽然哈哈大笑起来。而玄堂问后,他答道:“有如此之人,方有如此之剑;平生见惯穷酸腐儒,今日得见真儒,难免奇异。”
玄堂听得云里雾里,于是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