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请大家散了吧。”这位年轻警员的语气里带着歉意,说话间,他指了指斜上方电线杆上的摄像头,“那些玩意儿,不仅在监控你们,也在监视我们…”人们这才注意到那只从讨论开场就一直盯着他们的眼睛。
此话一出,讨论者更理解了对方的无奈,警察只是他们的工作,制服下,是和他们一样的“人”。
而这位警员很清楚自己这个选择意味着什么,虽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但刚才的言行已经把他放在了和摄像头另一端监控室中那位辞职警员同样的境地。
“唉…”白发老者一声轻叹,同时也默认了年轻警员这个请求。
就在大家准备离开时,另一位戴眼镜的警员勉强挤出一句:“如果大家手机里录了这场讨论的视频,请不要发到网上…手机我们就不检查了。”显然他也不认同这个要求,但上命难违,不检查大家的手机已经是他们能做到的最大极限。
众人听后尽皆默然,讨论开启的一线光亮,在现实的铜墙铁壁面前似乎已摇摇欲灭,明天,即便讨论继续,就真的能保存这点火苗吗?
“虽然大家刚才谈论的那些观点我不是全都赞同…”官样人低着头,嗓音有点嘶哑,“但个人觉得…这样的讨论…才是真正的讨论…可能的话,但愿还有下次…”听得出,这既是真话,又有点难言之隐,毕竟,他比在场其他人更清楚这个社会背后操控一切的是个怎样的后台。
楼主刚才说明天继续,可官样人此话的言外之意却给这事儿打上了问号,大多数讨论者对楼主没有一丝不信任的感觉,因此除了有点奇怪,对官样人的话也没多留意,只是觉得虽然明天还会接着讨论,但今天就这么走了总好像缺了点什么…又说不出缺的是什么。
怅然若失间,人群开始松动,在警员们的注视下,有的从地上站起,有的转身准备离去…
不少警员的目光中隐藏着一抹歉意,但只有清场后他们的任务才算完成。
就在这时…
“走之前,我觉得还有一件事…”大家被这低回的声音吸引,扭头看去,原来是教书先生,就见他伫立原地,若有所思,说话的样子就像是自言自语,仿佛周围空无一人。
正当人们生起疑惑时,就见他身躯缓缓降低,接着单膝跪地,低下头去:“礼敬心灵之信。”
在他这个举动面前仿佛定格的人群过了片刻才反应过来,教书先生是在向楼主行礼。
一开始楼主也愣住了,待意识到怎么回事,他赶紧上前伸手要扶起教书先生,“这怎么使得,先生这是要折煞我啊。”
教书先生并没有起身,只是抬起头,脸上的神色依然旁若无人,就见他笑了笑,安然说道:“我不是在向你行礼,我是在向您点明的‘心灵之信’行礼。”
楼主闻言瞳孔微微收缩,立时明白了先生的心意,手上的动作随之收回,面对大礼,刚刚浮现的惶恐消失了,浮云散去,神情间如天空浩渺,“如果您是为了自由、公平、正义、民主…或诸如此类,那么您礼敬的依然不是‘心灵之信’。”
一个青年,一个中年,一立,一跪,此情此景在这样的言语中悄然解离了其在固有观念下的意义,乃至两人身上的所有标签都开始消解,随着物性逐渐消散,心性开始显现…
教书先生望着楼主,眉宇间舒展开一丝笑意:“人,看似是物的存在…其实…终究是心的存在…此在所见无不是‘物’…此在所是无不是‘心’…物,是肉眼所见的一切,而心,是让这一切得以成为这一切的…一切的一切。”
就在一长一少这两人的物相中,人们开始看到所谓“物质世界”,其实是在固化的观念中被物化了的“心”,教书先生、楼主、跪、立、警员、街道、小区、大学、城市、天空…所有看似是物质的一切,其真实性其实不是“物”、也不可能是“物”,而只在呈现于“心”中时才有了由“心”赋予的真实性。所谓“世界”,其实从来只在“此在”之“心”中呈现。离开了“心”,无所谓“世界”。只是“心”从来是看不见的,而能看见的只有“物”,所以先生说:“此在所见无不是‘物’…此在所是无不是‘心’…”
万物无言,唯一无一之中真的有可能区分“心”与“物”吗?而一旦区分发生,那么在判然对立的心、物之下,这“区分”本身是物?还是心?
“人,可以去任何地方,却逃不出自己的‘心’,如果心被本能主宰,只看到被本能物化的这所谓‘客观世界’、只看到本能之信下指向物质性的一切‘知识’,而看不到让这一切得以呈现、得以成立的‘心’的存在,那么心虽然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说话者是一旁的疑似新闻专业教书先生,“‘心灵之信’今天已经昭明,请楼主为此立教、立名,以示世人,把这枚钥匙放在世人眼前,也放在这副枷锁面前。”说着,他也单膝点地,跪在楼主面前。
面对又一个行跪礼者,楼主下意识后退了半步,但就在这半步间,他完全理解了先生为何要这么做,同时也想到了教名:“就像您所说,没有人能出离自己的心,甚至所谓‘人’本身,实则也是显现于‘心’中的一种心相。心,既可以是通往奴役的枷锁,也可以是通往自由的钥匙。世界其实不可能向人打开,只有打开了‘心’,才可能打开这个世界。‘心’是通往灵魂的大门,也是通往世界的大门,它不在外,而在内,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如果要给‘心灵之信’的教法立名,那么我觉得‘心教’或‘心学’不太合适,因为对习惯于望文生义的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名字默认指向外部,相对更合适一些的名字,我想,可以叫‘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