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为律诗定型之人
书名:吟花弄诗集 作者:施云南 本章字数:5272字 发布时间:2025-04-26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很多人都很喜欢律诗,但是,律诗做起来,却也是很难的,因为,它对于格律的要求非常严格,不管是五律、七律还是排律,都有严格的字数、声律、对偶方面的要求。汉语虽然有平上去入四声,不过,在律诗之中,只要区分平仄就可以了,这看上去似乎是挺简单的,可是,要做起来,可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说那广义的律诗,由于允许拗格,允许三仄尾等,相对来说,可能还稍许容易一些,可是,真正严格的狭义的律诗,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那平平仄仄的词句,弄得诗人们搜肠刮肚,费尽思量,不仅要讲究平仄,还要压韵对仗,而且,还必须写得优美,写出感情,写出新意来,这自然是一件难度非常高的事情。不过,虽然如此,律诗体现出来的韵律美,还是深深地吸引了古往今来的诸多诗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无数的苦吟诗人,为了能够写成一首优美的律诗而呕心沥血,伤透脑筋,但是,他们依然乐此不疲,沉醉其中。

那么,这律诗严格的音律之美,究竟是谁发明创造出来的呢?想当年,南朝齐永明年间,有沈约等文人,他们非常喜欢研究音律。南朝时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所以,人们自然就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佛经的翻译,对比梵文,再联系汉语,聪慧的古人们发现了,原来汉语是可以分成声母和韵母的,于是,很多研究古代声韵的著作便产生了,其中有魏李登的《声类》,也有梁沈约的《四声》。沈约不仅只是研究语言学,而且,还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了诗歌创作上,创作出了一种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同时,沈约还提出了“四声八病说”,利用汉语音韵的特点,进一步研究诗歌的独特韵律。

到了唐朝之后,人们对于音律的研究,便越发仔细了,除了对于诗歌的声律进行探讨以外,人们还对于骈偶、对仗等内容也进行了研究,使得律诗的创作规则更加严谨了。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了,那便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在沈约、谢朓等人所创作的永明体的基础上,加以衍生,使得诗歌从原先的讲求四声,改变为只分辨平仄,又从原先的一句一联,演变到涉及整首诗歌的粘对,就这样,律诗便在他们两人的手中,真正地得以定型了。

虽然说,在沈佺期和宋之问之前,也有好多诗人注意到了律诗的声律美,比如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卢照邻、骆宾王等人,都曾经进行过律诗的创作,但是,在他们的诗歌中,前后失粘的现象,还是很多的,而且,他们的创作,以五律为主。所以说,律诗真正能够定型,是从沈佺期和宋之问开始的。他们不仅使得五律更为规范化,对于七律也开始制定规范。

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中说:“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疏,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据说,最早关于“律诗”的定名的记载,就是出自此段文章,在这段话中,既然提到了沈宋二人,也可以证明,律诗的定型,这两个人,的确是功不可没的。

大唐王朝,气势恢弘,人才辈出,就算是在初唐年间,著名的诗人那也是层出不穷的,不光有初唐四杰,陈子昂、上官仪、王绩、李峤、杜审言等人,也都是大大有名的,那么,又是怎样的际遇,使得沈佺期和宋之问,成为律诗的最后定型者呢?

沈佺期和宋之问,都是因为才华出众,所以才受到赏识,进入朝中做官的。当时所最流行的诗歌,深深受到了齐梁风格的影响,一般来说,都是用于应制酬唱,要不就是咏物,赠别,总而言之,是形式高于内容的,大家都喜欢用一些华丽的词藻来掩饰内容的贫乏,写一些附庸风雅,点缀升平的文章。沈佺期和宋之问作为武后当政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身处在宫禁之中,过着悠游自在的馆阁生活,眼界自然就不会很开阔,因此上,所作的那些诗歌的内容,自然也就脱离不开传统的咏物应制,很少有能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品。

既然内容和题材受到了限制,他们那满腹的才情,又如何能够显示出来呢,闲来无事的时候,自然就会有很充裕的时间,来琢磨琢磨内容以外的事情,那自然就是辞藻和声律了。再加上他们天生就是极其聪敏之人,所以,精益求精,研究诗歌,自然就会渐渐地想到,该怎样让诗歌通篇声律和谐的问题了。

 

只可惜,这两位在律诗定型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诗人,人们对于他们的人品,却都是贬低的多,褒扬的少,尤其是宋之问,不管是当时还是后世,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为之不齿。

想当年,宋之问少年才俊,他的父亲就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宋之问和他的两个兄弟,都遗传了父亲最优秀的才学,宋之问最擅长的,便是文词方面。于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年轻的宋之问便早早地进士及第,越过了龙门,踏入了仕途。

宋之问进士及第,适逢武则天称帝,他便得以用自己那出众的文采扈从左右。据说,在武则天的所有文学侍从中,宋之问的才学,是其中最高的,但是,很遗憾,他的人品,却也是其中最低下的。他最擅长的就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甚至还谄媚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

虽然人品不济,但是,宋之问一直以来,都因为自己在诗歌方面的才华而得到帝王的青睐,受到众人的艳羡。由于一直身处馆阁,所以,他经常参加各种宫廷的诗歌大赛,做一些应制诗,以自己卓越的文采,屡屡拔得头筹,出尽了风头。

有一次,武则天率领群臣游龙门,游览到了兴味正酣的时候,便想起,要让众臣子一起来写诗,谁先写成的,便赐锦袍一领。最先将诗写好的人,是东方虬,于是武则天就将锦袍赐给了他,但是,当宋之问的诗歌写好之后,武则天觉得宋之问的诗歌,的确是比东方虬写得好,她认为诗歌还是应该以质量来定高低,而不应该以速度来论英雄,于是,就将刚刚赐给东方虬的锦袍夺了过来,改赐给了宋之问。虽然说,一件锦袍是小事,可是,所关系到的却是面子问题,宋之问这一回,可是大大地出了风头。

像这样的事情,在宋之问身上发生了可不止一次,他是一个得奖专业户,又有一次,也是一个诗歌大赛,才女上官婉儿当评委,她才华出众,不让须眉,所以,也是一个孤高之人,评选的过程,也很出人意料。上官婉儿站在楼上,一篇篇地看那些诗歌,将看不上眼的诗歌全都扔下来,由于她的眼界十分高,所以,那些被她淘汰了的诗歌,就好像是雪片一样被扔了下来。到最后,只剩下了沈佺期和宋之问的诗歌。上官婉儿再三考虑之后,将沈佺期的诗歌也扔了下来,只留下了宋之问的。理由是,两个人虽然都写得很好,可以说是难分伯仲,但是,沈佺期的诗最后是“微臣凋朽质,羞睹豫章材”,文气到这里,便已经尽了。可是宋之问的结句却是“不愁明月金,自有夜珠来”,余音袅袅,有绕梁三日的感觉,所以说,宋之问的诗歌,要略胜一筹。上官婉儿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这样的评价,不仅其他人都佩服,就连沈佺期自己本人也都心悦诚服。

虽然说,宋之问的才学过人,可是,他的人品,和他的才华,却是不成正比的,且不说他善于阿谀奉承,对二张百般谄媚之事,就说他在武则天退位,二张伏诛之后所做的那些事情,就更是令人发指了。

宰相张柬之等人逼迫武则天退位,并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所倚靠的大树倒了,他当然也就受到了牵连,因此被贬到了广东当一个小小的参军。但是,背井离乡,诸事艰难,他又非常贪恋往日的荣华富贵,于是,在第二年的时候,偷偷逃回到了洛阳。当时的长安时局如棋局般纷乱,张柬之又遭到了贬谪,大权掌握在武三思的手里,宋之问躲在朋友的家里,无意中探知到朋友正与其他人一起密谋诛杀武三思的事情。于是,他便立刻意识到,这是自己的机会到了,马上去告密,他的朋友因此而被杀,但是他却因为告密有功而被提升为鸿胪主簿。纸是包不住火的,当时的人都对宋之问这种卖友求荣的行径感到不齿,“深为义士所讥”,“天下丑其行”。

再后来,武三思又被杀了,他又马上改换了自己的目标,转而投靠太平公主了,没过多久,看见安乐公主的权势更加盛,便又转投安乐公主。他如此改旗易帜,自然更加为人所不齿。太平公主调查到他在主持科举考试的时候,曾经收受贿赂,于是,便将他贬到了越州一代去做长史。太平公主联合了李隆基发动政变后,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宋之问的命运更是一落千丈,被流放到了钦州,李隆基即位后,他被赐死在徙所。

宋之问的一生,就这样过去了,或许,这样的一个结果,对于他来说,也是他应得的。其实,他所做的那些诗歌都应该算是应制诗,算不上是什么真正的好诗,流传下来,脍炙人口的诗歌,的确是不多,但是,宋之问在中国诗歌史上,还是有着重要的贡献的,最主要的贡献,是和沈佺期等人一起完成了律诗的格律。

 

再来看沈佺期,他是和宋之问齐名的诗人,世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虽然说不至于像宋之问那样背负恶名,但是,对于他的评价,也并不怎么高。他先是因为受贿而入狱,出狱后复职,迁给事中,中宗即位后,又因为谄附张易之、张昌宗而被流放到遥远的地方,在那里呆了一年多的时间,后来被召回,在台州做了一段时间的司马后,就调回洛阳当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

都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沈佺期不仅在为律诗体制定型的方面,和宋之问并肩作战,共同努力,就连谄媚太平公主、张易之等权贵之事,也和宋之问有如此的默契。当然,也有人认为,沈佺期的人品,并没有大家想象的这么差,因为,他也曾经在《被弹》一诗中写道:“知人昔不易,举非贵易失。尔何按国章,无罪见呵叱”,明明白白地说明了自己是举人非贤,反受其诬,他总结自己遭难的原因是“平生守直道,遂为众所嫉”,也就是说,在沈佺期看来,自己是因为年纪轻轻的就能够常侍皇亲国戚的左右做诗,所以锋芒过露,因而遭到了别人的妒忌,才会无端获罪的。

不管沈佺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不以人品定高低,现如今大家提起宋之问和沈佺期的时候,往往将他们的人品和才学分开看,对他们在律诗定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还是非常肯定的。

不过,话说话来,不管是宋之问,还是沈佺期,虽然他们在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他们本人所做的诗歌,却又都不尽如人意,因为,他们所做的诗歌,绝大多数都是应制诗,没有什么思想性,题材也很狭隘。

倒是在双双遭到贬谪之后,他们都写出了一些能够表现自己心情的诗歌,诗歌的题材,也有了很大的扩展。

就拿宋之问来说吧,他被贬谪之后,所写的诗歌大都是表现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句子,还是比较真诚感人的。比如《度大庾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将自己内心深处那种惆怅和懊悔,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他被贬谪广东,偷偷逃回洛阳时候写的诗歌吧,那时候,他正好途经汉江,作了一首《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都说“事不关心,关心者乱”,这里所说的“关心”,是指过分在乎的意思。游子在外,没有家里的消息,于是,便会胡乱猜测,究竟家里人都变成怎样了,想着想着,就往往会想多了,会往不好的方面想了,所以,才会有“近乡情更怯”的感觉。这首诗歌,写得还是情真意切的,大诗人杜甫也曾经有这样的感觉,当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从长安逃脱,到凤翔去见唐肃宗,写下了著名的《述怀》,里面有这样的几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由于有了真情实感,宋之问的这首诗,丝毫都不逊于大诗人杜甫。只可惜,谁又能想到,等回到洛阳之后,宋之问首先做的,却是出卖了自己的好友,以使得自己能够平步青云呢。

再看沈佺期,他曾经创作了大量反映怨妇心理的诗歌,有很多都堪称唐代怨妇诗中的名篇。如《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论到保家卫国这件事情,人们总是满怀着豪情壮志的,《诗经》有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给人一种同仇敌忾的感觉,又有那“赳赳武夫,公侯干城”,给人的也是豪迈的感觉。可是,话虽如此,真的落到每家每户的时候,却又是另外的一回事情了,不管是行军在外的战士,还是留着家中的妻儿,都希望战事早些结束,可以一家团聚。所以,就有很多诗歌,都是以闺中少妇的口气来表示对战争的态度,寄托对征夫怨妇的同情,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闺怨诗。沈佺期的这首诗,写得情真意切,“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说的就是思念、盼望,“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更是道出了怨妇的心意,她期盼那“频年不解兵”的“黄龙戍”能够解兵,那么,出门在外的丈夫,就自然可以回来了。

不以人品定高低,不管是宋之问还是沈佺期,不管他们曾经做过多少令人不齿的事情,他们在中国诗歌史上,依然还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中唐的独孤及在《皇甫公集序》中论及沈宋的时候,曾经说:“至沈詹事、宋考功,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序》更是指出:“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 虽然说,沈宋两人,都曾经作为宫廷诗人,创作了大量为应制奉和而作的律诗,内容无甚可取之处,但是,他们的诗歌词采华丽,且数量较多,又大都合律,还是为后世的诗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在他们的倡导下,律诗的粘对规律逐渐为一般诗人所接受,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吟花弄诗集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