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独行者——鲁迅作品综述
书名:吟花弄诗集 作者:施云南 本章字数:10235字 发布时间:2025-04-17

每当我心力交瘁的时候,先生,我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您,想起您是如何在那个时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每当想起您,和您笔下的作品的时候,便会感受到您那深邃的思想,您的思想,如同冬日冷漠无情的太阳,照着那个混乱不堪的人世间。

作为时代改革中的一员主力猛将,鲁迅,用文学来思考历史,思考民族,用文字来记录那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参与和鼎助时代的发展。他是中国现代小说伟大的开创者,奠基人。鲁迅,开创的不仅仅是一个文学的新时代,更是整个社会的新时代。

鲁迅,他原本学的就不是文科啊,而是医学,因为,他观察到了当时旧中国,人民群众普遍病弱的现象,所以,他希望能够通过听诊器和盘尼西林,来改变中国人的体质,从而振兴整个中华民族。从体能上来强健中国人,这是正确的,就好像当年的霍元甲一样,他也曾经试图靠创建精武体育会的形式,通过体育健身,来强身健体,他以为如果那样的话,中国人,就不会再受外国人的欺负了。可是,如果仅仅只是看到了这一点的话,那鲁迅,就不能称其为鲁迅了。很快,鲁迅便看到了,光是有健康的身体,是不足以使中国强大起来的。因为,纵使是一头强壮的雄狮,当它在沉睡的时候,也是不堪一击的。

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所有人,都在一间铁屋子里头沉睡,他们丝毫都没有觉察到,那铁屋子的外面,正燃烧着熊熊的大火。如果唤醒他们,或许能够有万分之一逃生的可能,可是,逃生不成功的话,就会痛苦万分地死去。如果不唤醒他们,可能会死得舒服点,可是,所有人,都将在劫难逃,无人生还。是叫醒他们,还是不要叫醒呢?这是个问题。鲁迅,在经过了些许的“彷徨”之后,选择了振臂一呼,大声“呐喊”,或许,在那个时代的某些人看来,鲁迅,那就是一个狂人,他所写的文字,那就是“狂人日记”,但是,如果在意旁人的目光怎么看待的话,那还是鲁迅吗?所以,哪管别人对他如何冷嘲热讽,他只是自顾自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敲着那个铁屋子的大门,就算敲得自己的双手血肉模糊,也绝不停下。

鲁迅的文字,是启蒙文学,他的目的,就是要“画出沉默的国人的灵魂来”;他的意图,就是要“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他的做法,就是要“揭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鲁迅的文字里,没有风花雪月,没有卿卿我我,没有凄美缠绵,没有自怨自艾,有的只有批判,批判,再批判。但是,他又不是普通的“愤青”,因为,普通的愤青只是提出问题,却并没有揭示那问题所产生的根源,更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鲁迅就不一样,他要做的,不仅是“揭示病痛”,而且还要“疗救”,还要“改良”。

这一切的批判,是从小说开始的。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它的诞生,是意义非凡的,因为,它开创了白话小说的时代,这个时代,从五四开始,一直延续到了我们现代。在这篇小说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那狂飙突进的呐喊,在小说里,鲁迅批判了旧时代的人物形象,但是,同时又赞美了那富有战斗性的新式知识分子的形象。让我们不得不怀疑,那小说中所写的狂人,莫非就是鲁迅自己吗?那日记,难道就是鲁迅自己的日记不成?

其实,“狂人”,只是鲁迅小说中的一种人物形象,在他的小说中,还有各种各样其他的人物形象。但是,这其中最多的,就是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是鲁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所以,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一种是农民,一种是知识分子。鲁迅是个公正的人,绝不偏颇,虽然他自己算是一个知识分子,但是,就算对于知识分子,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批判。在《孔乙己》中,他批判了那些旧知识分子,他们愚昧、腐朽,身上充满了酸腐的气息。在《肥皂》、《高老太爷》、《兄弟》中,他又批判了半新不旧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们对自己思想的改造,不够彻底。不过,对于那些充满了战斗性的新知识分子,就算是如《伤逝》一般,最后失败了,他还是充满同情的。对于农民也是这样,像《阿Q正传》、《风波》中的那种农民,他坚决批判。可是,对于《药》、《祝福》中那些可怜的人儿,他则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是又批判又同情的。不过,遇到《一件小事》中那些善良的人们,他还是会由衷地赞美的。

由此可见,鲁迅不是愤青,他并不是没有理智,一味地骂,一味地卷,而是有的放矢的。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没有办法,谁让他所针对的,是那个万恶的旧社会呢。

 

牛顿告诉我们,要是没有支点的话,是不可能撬起任何东西来的,可是,先生,您却用您的那支如椽巨笔,独自一人、一笔,撬开了整个顽固的旧时代。牛顿的理论是正确的,我知道这点,所以,先生,您是用您自己的生命做了那个支点啊,这些,我也知道。

不管怎样,鲁迅,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从此以后,他对于创作小说的热爱,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一鼓作气写了《彷徨》、《呐喊》等小说集,《药》、《祝福》、《阿Q正传》、《孔乙己》、《伤逝》等小说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小说的开端,也标志着现代小说的成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谁能像鲁迅那样,在开创一种风格的同时,也将这种风格推向成熟,推向高潮呢,这一切,只有鲁迅做到了。

鲁迅的伟大,在于他为中国现代小说开创了新的题材,塑造了新的人物并揭示了新的思想主题。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啊。

鲁迅所描写的,主要是两个社会领域,其中一个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农民和农民生活图景,而另一个是旧中国新老知识分子在歧途与贫途中挣扎的精神面影,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他所说的“改造国民性”。他那独特的艺术形式,也就是所谓的“表现的深切”、“格式的别式”,使得他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人。

在创作手法方面,鲁迅并不故步自封,如果他那样做的话,那他自己就成了自己笔下所批判的那些旧式的知识分子了。在鲁迅的作品中,他受到了外国现实主义影响,在他的文章中能看出西方现代主义,象征主义因素。但是,于此同时,他又有借鉴中国传说、戏剧、绘画等传统艺术的手法,将“画龙点睛”、“画灵魂”、“白描”等手法运用到刻画典型人物上。他的语言犀利,凝练,有幽默感,小说结构则打破了宋元以来一贯的那种平铺直叙讲故事的方法,借鉴了西方小说的艺术技巧,采用通过生活横断面来表现人生的方法,单线发展,复合交错,从各个方面来表现人物,铺展故事。

就拿我们都曾经读过的《阿Q正传》来说吧,这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最伟大代表,如果要选择一篇中国写得最好的白话小说的话,那就是《阿Q正传》了。我们赞美某事物的时候,常喜欢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句话,对于《阿Q正传》来说,它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而且,这其中一点夸张的成分都没有。

阿Q这个人物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成功艺术典型,也是世界文学中重要的典型。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一个闭塞的江南乡村中的一个赤贫者。但是,他丝毫都没有想到自己是为何如此贫穷的,他对自己失败的命运和奴隶的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和粉饰,那便是“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就是,用想象来支撑自己那无价值的生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阿Q根本不敢正视自己所遭到侮辱和失败的现实,他以麻木健忘来排除自己由于失败而产生的屈辱感。不仅如此,他还向更弱者泄愤,用转嫁屈辱的方法来得到满足。如果说,他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还让人会觉得可怜的话,那么,他通过欺负更弱小的人,来达到内心的满足,就让人觉得可恨了。

鲁迅所描绘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阿Q这个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对于阿Q的描写,来体现并解剖“国民性”这个主题。因为,在阿Q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就是那些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又找不到出路的不觉悟的农民的性格,也就是说,阿Q不是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阿Q的生活现状,就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当时的生活现状。他们由于外在失败而躲进内心自欺欺人,用精神空想胜利来寻求解脱,用忘却来自我麻醉。所以,当读者看到阿Q做出了愚不可及的可笑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笑啊,因为,你所笑的,很可能就是你自己。我们不是在看《阿Q正传》这篇小说,而是在照镜子,因为,我们从这小说中,看到的,是我们自己。

在阿Q这个人物的身上,熔铸了鲁迅对于历史的沉思,对现实人生的深刻解剖,他用笔,敲响了警钟,警醒人们去认识到那个普遍存在于国人的灵魂中的精神病症,他让人们切切实实地看到了,这种“精神胜利法”是怎样麻醉民众,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障碍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由来已久的,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产生的,它是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面前连接失败的中华文明古国,那屈辱地位的象征,它代表着一种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安于现状,并掩饰民族落后与被奴役命运的中华民族的全民族精神状态。

鲁迅认为,这是民族觉醒与振兴的严重阻力,因此,他将自己手中的笔,变成了一把雪亮亮的解剖刀,以最伟大而深刻的自我解剖,警醒国民,号召大家寻求民族的希望与道路。

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对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分析,也是对人类精神弱点的发现与解剖,它表现的不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国民心理,其实也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心理结构。人总是喜欢幻想的,人们在幻想中求得心理平衡,所以说,仅凭阿Q这个人物形象,就已经能让鲁迅,在世界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了。

 

先生,我又看见了你,你独自一个人,置身在荒凉的宇宙之中,以常人不可企及的速度,向着那浩瀚无垠的空间的深处疾驰而去,你在苦苦思索着那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寻找着疗救世人的药方。那药方,你换了一道又一道,除去小说,你还用了散文、诗歌和杂文。你的血肉之躯,被沿途的那些荆棘刮伤,于是,你索性用自己的心头之血,浇灌路边的野草,于是,在那些野草的上面,都开出了夺目耀眼的红花。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散文集,那其中的孤独和苍凉,那份绝望与不甘,使得这部散文集成了象征鲁迅人格形象的代表作。如果说,早期的《呐喊》,是鲁迅少年壮志的体现,那么,这《野草》,便是他处于黑暗的内心挣扎时期,对于黑夜的体验了。

鲁迅也会绝望吗,鲁迅也会孤独吗,鲁迅也会在黑暗中苦苦挣扎,而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吗?是的,会!鲁迅是个伟人,但是,伟人,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会有那永远都摆脱不了的弱点,那是阿Q的弱点,是全体中国人的弱点,是全人类的弱点,也是,鲁迅的弱点。但是,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鲁迅,没有等待,没有沉沦,虽然眼前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也没有关系,鲁迅,点亮了自己的身体,作为火炬,指引着人们前进。

《野草》的主题,是永恒的黑暗经验,这种黑暗经验,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来展现。这其中有对于希望的质疑。比如,在《希望》、《好的故事》等作品中,鲁迅提出了,“希望只粉饰太平,让你前进,最终失败”这样的观点。他对于那若有若无的“希望”,提出了质疑,所谓的希望,只不过是老天爷给你一点光亮,然后,当你靠近那光亮的时候,你所看见的,不是前方的道路,而是深渊,然后,老天爷再当着你的面,将那点光亮,也给吹灭了。

此外,还有对群体社会的嘲弄、仇恨和抛弃。比如《复仇》、《求乞者》,就是这样的一些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鲁迅揭示了一个“看和被看”的话题,表现了他对于群体文化的反思,对人类社会的深深绝望,而其中,对可怖的,便是对于孩子的绝望。

就连他一直都从事的启蒙事业,他都开始怀疑了。这并不是鲁迅的懦弱和放弃,而恰恰证明了,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的步伐,已经远远走在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前头了。当人们还在沉醉于启蒙思想对这个世界带来的光明的时候,鲁迅,已经看到了它的不足之处,他认为,所谓的知识分子,只可以给劳动者一种空洞的安慰,却无法激起他们的反抗。这是对五四启蒙理论的彻底抛弃,同时,也是对人世的彻底失望。《聪明人和傻子和奴隶》、《颓败线的颤动》就是这样的典范。

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是谁,永远不会是那些铁屋子里正在睡觉的人,而是那些已经醒来的人,就好像鲁迅那样。在观察到了现实的残酷,体会到了人生的绝望后,鲁迅却和普通人不一样,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绝望而放弃对于理想的探索,于是,他便在极度痛苦的情况下,完成历史中间时代的自我定位。于是,我们便看到,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伤痕累累的战士形象,如《过客》、《这样的战士》。那些战士,陷入了“初的战斗”,陷入了“无物之阵”,他们永远为无法找到真正的对手而苦恼。伴随着这些英雄同时出现的,还有那些矛盾的虚无主义者,如《影的告别》、《死火》。这些人物形象,也代表着鲁迅的内心,他明明白白地吐露了自己内心的痛苦,说出了自己正在为无法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而烦恼,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明和暗之间,白天与黑夜之间,分裂的角色,对理想看法的虚无渐渐走向怀疑者”。

鲁迅的《野草》,是充满了意象的《野草》,但是,那些意象,无一例外,都是激情内敛的悲剧形象,不因为别的,只因为这世界,已经没有了一丝光明。在万般痛苦中,他开始与人类的固有思维作对,用逆向思维来表示自己的反叛。

对于那些丑陋的人和事,他极力把它们边缘化,比如说,他认为就算是魔鬼与傻子,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至少,他们有叛逆精神。除了魔鬼、傻子以外,他的作品中还充斥着妓女、墓地、监狱……这足以可见他内心的偏激,他在将这一切边缘化的同时,将自己的人格,也边缘化了。

鲁迅极力颠覆人们对于某些事物常见的想法,给它们赋予新鲜的体验和感受。比如“雪”,那本是柔美、轻的意象,鲁迅一方面描写了南方美丽的雪景,而另一方面又极力赞美朔方的雪,他用那种昂扬,奋进的“雪”的形象,暗喻自己也像“雪”一样,是一个孤独的斗士。还有“风筝”,那本是美好童年生活的象征,可是,鲁迅却将它赋予了命运飘零的悲剧性意象,儿童时代是多么美好啊,可是,青春鸟儿一去不复返,他已经无法再将那美好的时光追回了啊,所以,风筝带给他的,便只有悲伤和对于命运的感叹了。

如果是一对本来就相互矛盾的事物,鲁迅更是喜欢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描述,构成新的意象。比如《死火》,那“火”本是热烈光明的象征,而“死”呢,则恰恰相反,可是,他却偏要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这种新颖的手法,反映了鲁迅渴望生命,但是,在那个分裂的时代里,他却苦苦找不到出路。

鲁迅的《野草》里,到处都有这种充满矛盾冲突的意象,所以,他的文章结构,也很喜欢采用对比性的结构。那种对比,是虚与实的对比,比如《复仇》,展现了“杀”与“被杀”的对比,“看”与“被看”的对比,读者在这两种场景中,看到了虚虚实实,通过反思,可以发现,一切都是虚的,只有那国民的劣根性,才是真真实实存在的。此外,他还常用重复手法来构成对比性的结构,比如《求乞者》中出现了两次乞讨的场景,那不是鲁迅为了凑字数而故意这么写的,他这么写,加深表现了自己对人类的厌恶,对进步论的怀疑。他大量的作品,都有“我梦见”这样的词语,但是,鲁迅所反映的,却是真实的现实,是吃人的现实,这种梦境与现实相错和的方式,便是另一种对比性的手法。比如那《失掉了的好地狱》,便是用这种手法,让读者看到了人的残忍性。

是的,这也是鲁迅,鲁迅,和某些作家不一样,他不是一个类型作家,他不会只写一种体裁的作品。如果那样的话,便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了。

 

当那个时代距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候,先生,我希望您不要离我们越来越远,相比您那时候的中国来说,当代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很好的时代,可是,也并非是一个尽善尽美的时代,所以,还是会有很多人会借着这样或那样的名目,来发泄着自己的私愤。

先生,请您告诉他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批判,批判,不是无病呻吟,不是无谓的讥讽,不是不知所云的放肆,不是毫无理性的泄愤。批判,那是亲手将自己的心脏剖成两半,左半边放在天平的左边,右半边放在天平的右边,然后,看它们是否能保持平衡。是的,要想批判别人,批判社会,必须先要学会,如何批判自己的灵魂。先生,您的杂文,才是真正的批判。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集》,一共十四部杂文集,闪烁着鲁迅智慧的光芒。

总的来说,他的杂文创作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文化批判为主,对封建礼教、封建伦理道德进行批判,而后期以社会批判为主,针对时局、现状进行剖析。在前期的作品中,批判的视野比较宽阔,鲁迅用自己那多彩的智慧,提纲挈领地抓住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用多种多样的手法,描写了各种各样的内容,不管是从描写内容,叙述手法,还是从历史深度上来看,都是比较开阔的。但是后期就不一样了,针对的角度比较窄,经常就事论事。但是,这可并不表示鲁迅变成了井底之蛙,变得不敢说,变得小心谨慎了,鲁迅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他知道,如果平均使力的话,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与其隔靴搔痒,不痛不痒的,倒还不如,用手中那柄锋利的手术刀,对准病患最重的地方,勉力地一刀割下去,将那个毒瘤,彻彻底底地割掉。

所以说,在杂文创作的前期,鲁迅更多地是站在知识分子的角度来进行创作的,他的目的,还在于精神启蒙。可是,在创作的后期,由于那个时候,鲁迅已经经历过了创作《野草》的那个黑夜时期,所以,对于现实和自我的定位便更加准确了,对于启蒙运动,也看得更加透彻了。他终于意识到了,光靠笔,是无法起到改变时代的作用的,世人所真正需要的是是匕首,是投枪,是毫不犹豫地刮骨疗伤,将整个社会和人性深处的那些毒瘤,一个一个地剜掉。所以,在这一阶段,他更多地是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员,来设身处地地考虑某些问题,来对社会进行批判,更强调的是现实意义。

在鲁迅的作品中,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居高临下的教导,有的只是通过比喻或具体描绘的手法,让他所进行的抽象议论,显得更具体化、生动化,更具有议论的形象性,同时又赋予那些形象以丰富的哲学思辨。鲁迅的杂文,是充满感情的,那爱憎分明的感情充溢于字里行间,鲁迅,将议论与抒情完美结合,他的杂文,是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形象的中华社会复革史,同时也是一部国民心理变迁史。

鲁迅所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分裂的年代,是历史和现实的分裂,是传统和现代的分裂,是东方和西方的分裂,所以,鲁迅的创作,也同样是分裂的,一部分文字,是属于思想者的,是充满呐喊的,但是,也有一部分的文字,是充满痛苦和哀伤的。我赞美鲁迅,赞美他的杂文,因为,他的杂文,是对于自我批判,做得最彻底的,也是与社会现实结合得最紧密的文体。

二十年代的中国,在一个“传统与现代,文明与保守,西方与中国”的夹缝中,鲁迅,苦苦地挣扎着,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这条夹缝中,硬是挤出了一条路来。这是一条勇者之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鲁迅所踩出的那条路,是化无为有的凿空之举,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才伟大,在他所开辟的这条道路上,有荆棘,有瓦砾,稍微不留神,依然会将追寻者的双足磨破。想学鲁迅,就在那条他曾经走过的道路上跟着前进吧,“行百里者半九十”,看看最后,究竟还剩下几个幸存者,能够追随他的脚步,走到最后。

 

先生,我曾经听过这样一种说法,有人认为,您已经过时了,现代人,已经不需要您了。我曾经听您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救救孩子”,可是,您是否能够想到,那些您曾经放诸了如此深厚的热情,想要挽救的孩子们,如今,他们嘲笑您。

他们笑话您,说您的文章文理不通,有病句,有错别字,他们笑话您,说您不知所云,写了院子里有一棵枣树,还要再写另一棵枣树,为什么不直接写院子里有两棵枣树。如果没有语文课本,那些孩子们,还有谁会知道您鲁迅啊,先生,当代的孩子们,或许只知道周迅。他们之所以学习您,仅仅是因为,您被载入了课本,不学不行啊,先生。

再看那些语文老师,他们嘴里给孩子们讲解着您的文章,可是,他们又有几个,真正读懂了您的文章,了解了您的苦闷呢,先生。他们之所以依然如此孜孜不倦地讲述着您的文章,只是为了挣取他们的工资,只是为了作为一个教师,他们还想继续站在这个讲台之上啊,先生。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的,但是,这些人的数量,绝对不在少数。

就算是那些所谓的文艺评论家,他们只不过是将您存入了银行,当成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期存折。每写一篇研究您的文章,他们便可从中取得一笔数额不菲的稿费,甚至是可以依靠研究您的文字,让他们评上职称,升上高位。我甚至还看过一篇文章,没有研究您的作品,而是论证您当年一个月的工资有多少,分析您为什么能买得起那么多的书之类的,先生,您说,那样做,有意思吗,那还算是真正的文艺评论吗?

先生,我知道,您从来都没有把自己当成是神,可是,我也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如此看轻您。

没错,鲁迅的作品中,是会出现一些病句和错别字,但是,那又怎样,难道有一句话没有听说过吗,叫做瑕不掩瑜啊。鲁迅生活的年代,是什么年代?不要忘记了,那是一个守旧之人还在用文言文,还在满嘴“之乎者也”的年代啊。在这样的一个年代,他作为第一批使用白话文来进行创作的作家,无疑,是伟大的,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作品,能够创作到这样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如果没有鲁迅那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没有鲁迅那种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没有鲁迅那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无私奉献精神,那么,就没有资格随随便便地批评鲁迅。鸡蛋里挑骨头,谁不会,但是,要从骨头里挑刺,而且,是从自己的骨头里,血淋淋地把那根刺挑出来,这,又有多少英雄好汉能够做到。想要解剖这个社会,先要学会解剖自己;想要把整个社会和人类放在无影灯下,必须先自己照过X光照片。

那些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人们,听着杰克逊、麦当娜的人们,用着i-pad、i-phone的人们,那些总以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人们,是没有资格评论鲁迅的。不是那个年代的人,又如何会理解鲁迅的苦闷,鲁迅的彷徨,又如何能够听懂,鲁迅的呐喊?

长在新社会,泡在蜜罐里的孩子们,还并不明白鲁迅的伟大,这不怨他们,那么,那些语文老师们呢,那些评论家们呢,又有谁,是真真正正的鲁迅的知音呢?有人曾经倡议,说要在中学课本中缩减鲁迅文章的数量。可是,我要说,如果中学课本中失去了鲁迅,那么,我们还能学些什么,我们还能学到些什么,我们还留在学校里,做什么?当年的鲁迅,曾经呐喊,说要“救救孩子”,如今,鲁迅已经不在人世了,当今社会的孩子,又要由谁来拯救呢?如果写不出像鲁迅那样伟大的作品,那么,就请不要如此无情地,随便删除他的作品。

先生,请原谅我过激的言语,那是因为,我对您,是如此热爱。是的,我也曾经像其他人那样对您不敬,我曾经笑话您的迂腐,笑话您的固执。啊,请您原谅,请您原谅一个八零后的孩子,原谅我的愚,我的笨,请原谅我的鲁莽与轻狂。

要想真正明白您的心意,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要完完全全地看过您的全部作品,只有那样,才能全方位地明白您,了解您。在读过了您几乎全部的作品后,我才真正知晓,您的一颗赤子之心。

是的,直到今天,我才无意中看到了您留下的第一个脚印。我这才知道,您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也就是,为了孩子,为了祖国的下一代,为了祖国的希望。“横眉冷对千夫指”,那只是您留给世人的表面印象,您为什么要批判,批判,再批判,您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拯救,拯救,再拯救。拯救孩子,所以说,您“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才是您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啊。

是的,先生,您早已不在了,但是,您的名字,却永远都镌刻在我的心里,您的形不在了,但是,您的神却依然在,而且,时时在,处处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那说的就是您啊,先生。您散化在空气里,所以,我们的一呼一吸间,有您的气息;您融入在血液里,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中,有您的风采。我相信,您比许多活着的人,更有力地影响着,其他活着的人。

请相信我,虽然有很多人不了解您,但是,您还是有知音的,比如,臧克家先生,他在您逝世十三周年的时候,曾经写了这样的一首诗歌《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是了解您的,他知道您,心甘情愿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所以,我也相信臧克家所说的,您和您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消亡的,因为,“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正因为您“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所以,人民会永远记住您。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生与死,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还有人说“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这些用来形容您,都还不算确切,要让我说的话,那应该是,“纵使只有辉煌的一瞬,也足以造就我无悔的一生”。

这个世上有很多作家,远一点的有老舍、郭沫若、冰心、丁玲、许地山、施蛰存、茅盾、巴金、张爱玲……近一点的有韩寒、郭敬明、蔡骏、那多、天下霸唱、南派三叔……

他们都是很好很好的作家,但是,很可惜,他们都不是鲁迅,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鲁迅,唯一的一个。

雄才一世,下笔千言,文坛扛起大纛一杆;春风风人,育人无数,世上乃有如斯豪杰。先生已逝,大鸟泣坟,您的精神,长留世间。花开花谢,缘起缘灭,一滴苦酒,遥敬先生,我愿带一身书生意气,追随先生。

鲁迅,他所凭借的全部力量,就是他的思想,那时而迅如闪电,时而静若寒剑的思想,那如同匕首和投枪一般的思想。他不发牢骚,只发呐喊,他不再彷徨,只有奋进,他用自己的思想,浇灌了这么一朵小花,一朵在昏暗的迷雾中依然可以清晰地看见的小花,一朵用生命和鲜血培育出来的小花。“经过多少世纪的努力,才造就了一朵小花”,一朵闪烁着智慧光芒,有着旷世之美的小花。

我爱鲁迅,我爱那朵小花,那朵长在野草中的小花,那朵在匕首和投枪丛中长大的小花。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吟花弄诗集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