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伦堡的审判》(Judgment at Nuremberg)
——斯坦利·克雷默(美国),1961年
观看建议:推荐观看
二战结束后历史上有过两次著名的审判,一次是针对德国纳粹的纽伦堡审判,另一次则是针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东京审判,这两次审判都对后世有着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与之相关的,影史上也有两部相当著名的同名电影,一部是日本著名导演小林正树的《东京审判》(1983),而另一部则是眼前的这部美国电影《纽伦堡的审判》。这两部电影既是我们了解当年史实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我们对当年的战争进行反思的重要影像文本。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电影充其量也只是电影而已,一方面它受制于片幅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它难免或多或少会受到主创者个人立场的影响,所以我们显然不能完全期望它可以做到全面客观公正,而且我们更不能把这样的电影与当年的史实等同起来。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电影却恰好分别通过两个互为不同但又互为补充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当年的这两次审判,而且这恰好也是这两部电影最为明显的不同之处。小林正树的《东京审判》大量引用了当年的影像史料,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差不多可以把这部电影当作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来看待,这部电影既向我们展现了当年以美国和当时的苏联为首的几个战胜国之间在法庭上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展开的勾心斗角的斗争和政治操弄,也向我们展现了当时战败的日本政府及那几个首要战犯推脱责任拒不认罪的丑恶嘴脸,同时它还深刻剖析了日本军国主义兴起的根源及过程。可以说小林正树的这部电影完全是用一种现场目击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当年这场审判的全貌,它是建立在影像史料基础之上对当年的这场审判进行的全方位剖析和总结,小林正树这部影片的主要关注点无疑在于审判过程本身。而这部《纽伦堡的审判》则完全是一个建立在史实基础之上的虚构故事,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剧情片来看待,也许类似的审判当年有过很多次,但如电影中所展现的这样一次审判显然是历史上不存在的。这部《纽伦堡的审判》的主要关注点其实并不是审判本身,它的主要意图显然是想对这场战争本身以及与战争相关的一切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探究和反思。
这部电影试图引起我们思考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场战争真正的责任人是谁?就如大多数史料和媒体的定论以及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的认知一样,我们首先肯定会把这场战争的责任归罪于希特勒以及他所领导的纳粹党,然后我们可能还会将此归罪于把希特勒推上权力顶点的德国人民及政府。但是这样的归责真的客观全面公正吗?就如影片中那位被告辩护律师那番精彩的辩论所说的:“世界上其他的国家难道不知道第三帝国的意图吗?难道他们都不知道希特勒散布的言论吗?苏联这个在1939年与希特勒签署协议鼓动他发动战争的国家的职责在哪?我们能判苏联有罪吗?梵蒂冈1933年就与希特勒签署协议使他的威望到达顶峰,它的责任在哪?我们能判梵蒂冈有罪吗?英国领导人邱吉尔的责任呢?1938年!1938年他在《伦敦时报》的一封公开信上说当英国遭受民族灾难时我应该向上帝祈祷派一个聪明而刚毅的希特勒来,我们能判邱吉尔有罪吗?那些美国工业家的责任呢?这些帮助希特勒制造武器并从中获取利益的人,我们能判这些美国工业家有罪吗?”
结合一战结束后几十年间的德国社会背景,我们不难看出希特勒及其纳粹党的上台绝非是一种偶然。借用影片中那对仆人夫妇的话来说,当时希特勒及其纳粹党给大多数德国人民的实际印象就是他们既改善了民生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他们不但解决了就业问题提升了国力,而且他们还极大的鼓舞了德国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很多当时的德国人看来,正是希特勒及其纳粹党让整个德国从一战战败的屈辱中摆脱了出来并且让他们可以心怀梦想由此走上一条伟大的复兴之路。所以后来当希特勒以国家利益至上的名义巧舌如簧地用他那些极具煽动性的言论许诺给德国人民一个伟大的国家和一个经过净化之后的崇高民族并且说服他们眼下的一切所为(包括作恶)都是走向伟大的必经之路时,整个德国怎能不为之疯狂?这个时候德国国内那些清醒的反对者和试图阻止者显然早已根本无力撼动这种局面,但这时整个世界的其它国家和相关组织有为此做过什么吗?显然没有。我们看到的只有各种各样的协助、鼓动、纵容以及默许,他们不是成了帮凶就是成了漠不关心的旁观者,所以我们显然不能简单地把这场战争的责任完全推给希特勒以及他所领导的纳粹党。
2、基于上面第一点,我们应该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显然是谁才应该受到相应的审判。有罪的仅仅是站在被告席上的那些人吗?这些人是施令者和实际执行者,他们显然应该受到审判。但除此之外那些协助、鼓动、纵容以及默许的国家组织以及个人就没有责任吗,他们就不该对此负责吗?与日本那些军国主义战犯一样,大多数的德国战犯也把这种犯罪的责任归之于个人对国家法律的服从,但这样的推卸责任真的站得住脚吗?
我们人类总是习惯于把自己归属于各种局部的集体中从而寻求一种自我保护和归属感,这样的集体小到某个社区,大到整个民族、国家和种族,于是狭隘的集体主义由之而产生。我们永远不要高看了这种狭隘集体主义之下人民的整体是非观和道德观,这种集体主义所导致的对异族与他人的排斥和仇视历来有之。战争要么源于利益要么源于对立,身为这种局部集体中的个人要么成为自愿的参与者,要么成为盲目的追随者,当然还有更大一部分则受胁迫和威逼而成了被动的参与者。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称为集体自我意识的丧失或者是集体的无意识,如果不能从根源上杜绝这种情况,如果我们不能从中引以为戒,这个世界始终都有可能会出现第二个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无非就是这种狭隘集体主义的一种极端表现而已,而这种反犹思想是在德国随着纳粹的上台才有的吗?显然不是,整个欧洲甚至整个西方世界这种反犹思想其实早已有之。
所以这样的审判其目的显然不能只是简单的对某些人或某个政党某个国家的定罪,这样的审判其最终目的还是要从根源上杜绝这种局部集体主义所滋生的罪恶和再次作恶的可能。我们经常会从各种各样的媒体口中听到战争罪、反人类罪这类用词,但看看我们当今社会的现状,二战结束已经快八十年了,我们现在有没有这样一部适用于全人类并严格奉行的法律呢?我们有没有成功阻止过类似的罪行和战争的重演呢?显然是没有的。所以这样的审判如果只是针对那些具体战犯的话,那显然对后世并没多大的借鉴意义。
3、这部电影另外还有一个探究的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深思,那就是这样的审判是基于什么样的名义,这是一次真正基于正义对邪恶的审判还是仅仅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审判?成者王侯败者寇,如果身份地位互换,这场战争当初赢的要是纳粹德国的话,那他们是不是也可以用类似的理由来进行类似的审判?这是必须真正要厘清的一点,也是这样的审判必须要面对并且要确立的标准,这样的审判必须是基于整个人类的道德标准而不能只是基于各种狭隘的集体主义。如果只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审判,那么这样的审判对我们后世根本就没有任何值得借鉴的意义,那只是强者对弱者的审判。但不要忘了,强弱的身份总是会互换的,要是这样的话,我们人类之间就永远不可能避免类似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