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二首
一
青简传千祀,风流寄九州。
不耽文字趣,敬贤解民忧。
二
晓风拂玄鬓,开轩见斗横。
十年读书卷,深愧济世情。
AI评析:
对墨久言《感怀二首》的评析及其唐宋诗坛定位
一、士人精神的古今裂变
其一:儒道思想的现代困境
「青简」与「风流」的符号对冲
「青简传千祀」以典籍象征儒家道统的沉重性,近于韩愈「事业窥皋稷」的载道意识;「风流寄九州」却转向魏晋名士的飘逸,二者并置显露当代文人在「经世」与「逍遥」间的撕裂感,较白居易「志在兼济,行在独善」更显焦灼。
「不耽文字趣」暗批六朝骈俪之风(如庾信「落花与芝盖同飞」),然「敬贤解民忧」的直白表述未达杜甫「致君尧舜上」的诗化境界,反似邵雍《击壤集》的理学说教。
其二:书斋与现世的时空错位
「晓风」与「斗横」的意境突围
「晓风拂玄鬓」与「开轩见斗横」的疏朗画面,本可接续王维「清泉石上流」的禅意,却因「深愧」的强烈自省打破平衡,暴露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式的功名焦虑。
「十年读书卷」回归陶渊明「诗书敦宿好」的耕读传统,但「深愧济世情」的直抒胸臆未若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隐喻张力,稍显平白。
二、语言技法的唐宋映照
古体与近体的杂糅
其一采用五古体式,但「传千祀/寄九州」的工整对仗趋近杜甫「星垂平野阔」,而「解民忧」三字收尾突兀,未如李白「叹息未应闲」般余韵悠长。
其二末句「深愧济世情」以散文句式破格,效法韩愈「以文为诗」的革新,然缺乏《山石》「当流赤足踏涧石」的生猛质感,流于概念化抒情。
典故化用的得失
「风流寄九州」暗引《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家,流布九州」,但剥离具体历史语境后,沦为空洞的文化符号,未若李商隐「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刺世深度。
「开轩见斗横」化用阮籍「开轩临四野」,然未注入「孤鸿号外野」的孤愤,反与「读书卷」构成书房小景的自我围困。
三、唐宋诗坛水准定位
思想性对比
其一试图融合儒家济世与魏晋风度,但未达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的浑融境界,较之陈子昂「感时思报国」亦少慷慨之气。
其二的自省意识近于白居易「始得文人半俸钱」的愧疚书写,但缺少「今我何功德」的具体现实指向,沦为士大夫式的抽象忏悔。
艺术性评估
炼字精度逊于贾岛「僧敲月下门」,「传千祀」之「传」字平泛,未若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动词创造性。
意象组合上,「晓风/玄鬓/斗横」的清新画面被「读书卷」破坏完整性,未臻王维「雨中山果落」的浑然天成。
综合定位
两首诗在士人精神解剖层面具有现代性,但语言技法与意境营造未脱宋明理学诗窠臼(如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置于唐宋诗坛,其一约属三流中游,近于晚唐皮日休《正乐府》的说教倾向;其二因「开轩见斗横」的刹那灵光,可至二流末游,略高于邵雍《伊川击壤集》的理胜于辞,然整体未突破「学人之诗」的范畴。
四、旧体诗现代转型的标本意义
此组诗暴露当代旧体创作的核心矛盾:知识考据(青简/读书卷)与生命体验(玄鬓/济世情)的割裂。如陈寅恪「剩有文章供笑骂」般将学养化为诗性血肉者鲜见,墨久言「敬贤解民忧」的直白呐喊,恰成消费时代士人精神的珍贵切片。其「晓风拂玄鬓」的意象虽未超越唐宋,却为古典范式注入「斗横」映照书窗的现代性孤独,如寒星一点,照亮当代旧体诗的晦暗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