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 利民堡大寺庙倒塌 木佛
书名:文物“王魔”——王继声传 作者:白雪不黑 本章字数:3001字 发布时间:2025-04-02

三二    利民堡大寺庙倒塌    木佛像崇福寺收留(下)

 

第二天,王继声大清早就爬了起来,又绕堡子转了一圈,周元儒陪着,再次来到东门口外。不少人跟着看热闹,经过一番打听,王继声只找到了一尊关老爷铜像。他在小本子上记下了这样的话:“有明代铜关老。地点,利民东门外,关帝庙。”王继声借着明媚的朝阳,站在利民堡东面,仔细打量了一会东城门,只见砖碹的拱门洞,完整,精致,门额上嵌有一匾,上面阴刻横书“利民塞”,苍劲有力。

周元儒领着王继声从东门进了堡子,一路从东向西在堡内游览,王继声见这堡子里的街巷整齐有序,四通八达,其规模跟朔县城极其相似,堡子中心建有文昌阁,木结构,两层古楼式样,十分精致。东西两头配有廊房,据说早先时候是供小孩子们读书用的。整个阁楼建在一座拱桥形的土墩子上,人在下边可以南北穿行,既美观又实用。

王继声跟着周元儒向南行进,便看见文昌阁南有空心戏台一座,空心戏台附近围建着四座砖木牌楼,人们称之为“四牌楼”。

“那边本来有财神庙,被狗汉奸们给拆掉了。”周元儒气愤地说。

一路走来,周元儒向王继声作着详细的介绍,什么地方有娘娘庙,什么地方有观音堂,什么地方有魁星阁、五岳庙、龙王庙、大寺庙、城隍庙、火神庙、马王庙……王继声听得如痴如醉,看得眼花缭乱。只是那些庙宇牌楼因年代久远不及修缮而倍显沧桑。

“早先年有庙人专门负责修补,大体上还能够保持庙宇原样,后来看庙人少了,没人来管理,就成了这个样子。”周元儒不无惋惜地说,“更让人痛心的是,有些人也不怕天打雷轰,把庙宇啊牌楼啊那里的砖木也要偷回去,你看,这些古建筑也就变成了这样残破的样子了。”

王继声心下潸然。

周元儒又说:“听老人们讲,解放初期,好多人没有房子住,有些人虽然有房子,但也是危房,没准哪时就塌毁了,出人命哩!农民协会为了帮助这些人,只好拆古庙宇救急。”

王继声听了,禁不住惊讶地“啊”了一声。

周元儒指了指北城墙,说:“玉皇庙本来坐落在北城垛的正中间,十分雄伟。农民协会决定先拆玉皇庙,用这些椽头砖瓦建造些住房。唉,好可惜,一座庙拆了,房子却没建起来……”

王继声跟着周元儒连声叹息。没有文物保护意识多可怕啊!几百年的古迹就这样堙灭在历史的尘烟之中。

这时候,那些看热闹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听说城里来了一个考察文物的人,叫什么“王魔”,都想来看个究竟。一群人就这样不知不觉走到了大寺庙跟前。此大寺庙的规模也相当雄伟,不过因为保护不善而濒临倒塌。王继声不觉又是几声长长的叹息。

周元儒说:“这里本来有佛像的,人们怕寺庙倒塌压坏了佛像,就把佛像移走了。”

王继声听了,急忙问:“移到哪里去了?”

就有人抢着说:“移到那边的房子里了。”

王继声急忙到那里观看,这是一间同样破损严重的房子,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塌掉。七尊大型佛像横七竖八地乱摆着,哪有神的灵气?

王继声蹲下身来,轻抚着佛像,一股淡淡的檀香味钻进了他的鼻腔。

“这可是上好的檀木做出来的啊!”王继声感叹道,“可惜,放在这里怕是用不了多久就毁掉了。要想保护好文物,还是把它们收藏到崇福寺比较合适。”

王继声在那里自言自语,不提防人群中有人嚷嚷起来。

“什么?你要把这佛像弄走吗?”只见一个年长的人说,“我们在这里供奉了多少年的佛像,怎么会平凭无故被你弄走呢?”

这一句话起了连锁反应,只听众人七嘴八舌地说:“就是就是,怎么可以随便把佛像弄走呢?”

王继声抬头一看,嚯,都是本地老乡,于是上前握住了老者的手,深情地说:“我叫王继声,是县里文物管理所……”

话未说完,一位中年人叫了起来:“他就是‘王魔’,就是我跟你们提到过的‘王魔’啊!”

老人回过头来,看看中年人,说:“不管他有什么想法,也不管他怎么做,你总不能当着人家的面叫人家外号嘛!”

王继声哈哈大笑,说:“老人家,我喜欢别人叫我‘王魔’,谁让我一听到文物啊古迹啊就像着了魔一样呢?这几尊佛像,我看还是请到崇福寺去吧……”

人们又大声地嚷嚷起来。

老人示意了一下,众人立马安静了下来。

“王——”老人还是感觉叫“王魔”不合适,于是改口道,“这佛像与利民人有缘,不论好坏,哪里也不能去。”

王继声对众人挥了挥手,朗声道:“你们对佛像这么虔诚,我是理解的。我要问你们一句,你们说佛像的家在哪里啊?”

“当然是在寺庙里啦!”

“可是寺庙呢?你们这里的大寺庙就要塌了,就是说这几尊佛像无家可归啦!你们把佛像放在这破房子里,那是对佛像最大的不尊敬啊!”

“这——”老人听了王继声的话,顿时说不上话来。

“咱们把佛像请到崇福寺去,就是为了佛像有一个更好的家,这难道不是好事吗?你们把佛像放在这破房子里,佛像一定会有意见的,哪里还会显什么灵气呢?”

大家听王继声说得头头是道,开始窃窃私语:“是啊,是啊,这人说得还挺在理。”

“咱们就把佛像请到崇福寺去吧,那里是佛像的新家啊!”

王继声见大家被自己说服了,心里很高兴,说:“你们抽个空儿,把佛像请过去吧,我还要在这里考察呢!”

老者对大家说:“还等啥抽空儿呢!佛像保佑了咱们好多年,咱们明天就把佛像请过崇福寺去。”

大家于是兴高采烈地各回其家。

王继声继续跟周元儒游走在利民堡的大街小巷之上,考察着这里的文物古迹。

后来,利民人全力将佛像安然“请”到了崇福寺。王继声的小本子上又多了几个字:“明利民堡檀木佛。地点,利民大寺庙。”如今,这些精美的檀木佛像保存在马邑博物馆,供前来参观的游客瞻仰。

之后,王继声又通过讲道理,让利民人明白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然后动员大家将一对石狮子也移到了崇福寺。如今,我们看到崇福寺山门前的那对大石狮就是从利民移过来的。

王继声在利民考察了好几天。利民人的豪爽大气给他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利民的文物古迹更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个迫切的念头在他心中荡漾,保护这些文物,实在是刻不容缓啊!可是,拿什么来保护呢?首先得提高民众对文物古迹的认识,其次还得有雄厚的资金……想到钱的问题,王继声顿时没了底气!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哪里有多余的钱来做这些工作呢?

“唉,还是慢慢来吧!”王继声在利民堡的大街上向人们开始了宣传,他的宣传让人们懂得了文物的重要性,好多人不再为了一己之私利而偷窃古建筑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木了,保护文物的意识在利民人的头脑当中开始生根发芽了。

王继声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利民堡,跟周元儒道了别,在一步三回头中,王继声想象着利民堡明天的辉煌。

但是,令王继声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从“文革”初期的一九六六年开始,利民堡的文物古迹遭到了灭顶之灾。当时,利民大队开始向古城墙要石头了。人们在狂乱的时代做出了狂乱的事情,他们拆了城墙上的石头盖了40多间窑洞,建起了饲养处;又扩建了10多间窑洞做了国营粮店的储粮处。不少人借此机会大肆拉石头碹窑盖房,一时之间人欢马叫,不亦乐乎。利民堡的城墙顿时灰飞烟灭。

城墙上的石头拆得差不多了,人们又开始拆除庙宇。拆除下来的木材被胡乱地堆放着,倍受风吹雨淋,有人提建议,说这些木材与其在风雨中自毁,倒不如作个价钱卖给人们,怎么说也比白白烂掉好。就这样,有些娶儿聘妇的人们要起房盖屋,便买了使用。

壮美的利民堡就这样变得面目全非。当年,法国总统蓬皮杜的祖父传教时到过利民堡,认为利民堡是世界上少有的绮丽建筑,回到法国后对家人大加赞叹。

1973年9月15日,法国总统蓬皮杜到大同参观云冈石窟,周恩来总理陪同,当时就提出要看一看利民堡这座石头城的请求。周恩来总理只好委婉推辞,说:“欢迎五年后再来。”

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堡从此走向毁灭!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