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 奔赴史前文明地 感知朔地文明史
王继声完全没有了时间的概念,起早摸黑,行进在朔县的大地上,一个孤独的行者,创造着好多人不解的壮举。是啊,不论走到哪里,不论他提到什么与文物、与历史、与文明相关的话题,总会有人嗤之以鼻。他们不明白这个被称之为“王魔”的人,风风火火地来,风又风火火地去,与那些土圪堆打什么交道,与那些主人早已死去的遗物打交道有什么用?什么这也有价值,那也有价值,究竟能吃还是能喝?说穿了,不就是些老玩意儿吗?不就是些封建迷信的遗留物吗?有什么好看的?有什么好玩的?有什么好珍藏的?人们已经坏掉不少了,还在乎这几个吗?
尽管王继声知道人们没什么文化,很难接受他所说的话,但他还是一味地讲给他们听。走过一村又一村,走过一寨又一寨,王继声的嘴皮磨薄了一层又一层。哦,只要有一个人,哪怕只有一个人,能够听进去他的话,有了一丝文物保护的意识,那也令他欣慰啊!因此,每当他遇到一个能够跟他谈些文物的人,王继声的心里是多么兴奋啊!而每当他听说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因不识文物的价值而毁掉了某个文物,又是多么令人痛心疾首啊!
王继声就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中奔波着忙碌着,他知道,自己把文物的价值对人们早宣传一天,对人们宣传的数量多一些,就会涌现出更多的文物保护者,文物古迹的保护就越来越有希望。
这天,王继声一头扑进了沙塄河,稍息片刻,王继声开始向人打听南窪和大小风野窪。打听的对象自然是上了年纪的人,王继声明白,只有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才会认真地听他的话,热情地领着他去他想去的地方。这样的经历已经不是三次两次了,在旧广武,在河淋,在三家店……这时,又有一位热心的老者把他领到了上沙塄河偏北、下沙塄河偏西的地方,说:“后生啊,这就是你要找的窪!”
王继声谢过老者,在那时转悠了好大一会儿,心中一个劲儿地想,朔县这方水土醒得真是快啊!多少年前,这里已经开始生活古人类了。而这片遗址,对研究祖国新石器时期的文化是多么重要啊!
继续前行,王继声又来到了后圪达(塔)峰,一位当地的老人跟他说,这里经常有人挖出一些特殊的石头。王继声明白这些特殊的石头可能是化石,或是当时的古器遗留物,可惜没有看到,一时还难以判定这里所处的年代。不过,1958年的时候,王继声从考古队那里得知,这里的化石还真不少。因此,王继声在1963年《朔县名胜古迹文物历史概要》再版之时写道:“此遗址,对研究祖国旧石器时期文化很重要。沙层中,有旧石器与当时哺乳类动物化石。范围后圪达(塔)峰一带,东至杏树梁,西至梵王寺,再至沙河,北至后村。总面积约一十华里,这里不开荒,不建设,不植树,如用通过朔人委。”
王继声看到了希望,只有通过人委才能在这里种植,也就是说,这片遗址的保护有了保障。
王继声马不停蹄一路狂奔,来到了窑子头乡的丰裕村。他从资料里得知,这里出土了好多文物,有石斧、石铲、鬲足、陶豆、绳纹、方格纹陶片都有。此地“宽约五十米,长约一百米,时期新石器至汉,地点村南,偏东地名**库。这里不开荒,不建设,不植树,如用通过朔人委。”
像这样的遗址,王继声还考察了很多,王继声在他的小本上写道:“其它遗址六十四处”。而其中一处在司马泊,那是王继声后来考察过的,“此遗址,对研究祖国新石器时期文化很重要。灰彩绳兰纹陶都有。东西一五零公尺。南北二五零公尺。位于村西北的麻子港,西南的南果园,村东的东坡上。这里不开荒,不建设,不植树,如用通过朔人委。”
此外还有赵家口水库新石器遗址,该“遗址分布在水库的两山上,一九五八年,已挖去一部分,这一部分中,有羊腿棒一个,内装骨针三根,顶长的够三寸,顶小的也够一寸。其余一个,够二、三分”。
王继声怀着满腔热血考察着朔县大地上的每一处古迹,感受着每一个文物的价值与文明,他的全部希望就是朔县人民能够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爱护这些老祖先留下的无价之宝。
可是,总有遗憾的事情发生,令王继声扼腕叹息。
1958年的一天,王继声再次光顾窑子头公社时,听那里的人说有人从地里捡到个“宝贝”。王继声挨个打听,终于从窑子头公社主任李泽曾口里得知,是梁坡民兵队长的女人从地里拾回去一个“宝贝”。王继声兴冲冲地去找那个民兵队长。没想到民兵队长生气地说:“日他妈的,你说那女人啥也不懂,给拿回来个石头鸡巴。真是太丢人现眼了。”
王继声急忙说:“那也是文物啊!”
“文物?文物有毬用哩!女人们真是头发长,见识短,还到处跟别人说,叫别人看,丢死那人了!”
这时候,有个识货的说:“那玩意儿虽说不雅,却是北魏时所制。”
王继声急忙问:“你咋知道这是北魏的东西?”
“人家上头刻着字哩。”
“那玩意儿哪儿去了?”
民兵连长一听王继声絮絮叨叨,更加生气地说:“要那东西做啥?我二话不说给摔烂了。”
王继声听了,心里实在不是滋味。唉,明珠暗投,端着金碗不识货啊!可是,又跟这些人说不清楚什么。他只有叹气的份儿。
又有多少人在无知中毁掉多少文物,恐怕谁也统计不出来了。
沙塄河、窑子头一行,王继声真可谓悲喜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