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内的每一个汽车店里,都有着易之与王万良的身影。易之看来看去都是那几款车型,没有遇到心仪的车。
“县城还是太小了,没多少现车可看。看了这么几家,都不成看。”走出最后一家汽车店,易之颇为失望。
销售小姐姐竟然掏出手机软件让自己在里面选,看中付钱后他们联系调货过来。易之信不过,直接就走了。
小县城有时候生活便利,半小时就能骑车环城一圈,不用担心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堵。生活节奏也慢,生活压力不算大。当然了,所谓的生活压力不大,是指没有房贷车贷的。若是自己还车贷房贷的,在哪上班在哪工作都是妥妥牛马。
小县城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医疗、教育等一系列公共服务水平有限,商圈单一。
“真要买的话,就去省城看看,那边有现车多,商场也大,可选择的也多。”王万良建议道。
易之思索一会儿,笑问王万良:“王哥,要不你跟我去一趟,怎么样?我身边没几个懂车的朋友,而且朋友也少,认识的都是一些喝酒打牌的,现在都很少往来。”
买车这东西还得要找一两个懂车的亲戚朋友跟着一起去,帮忙参谋参谋,给点意见建议,尽量避免陷入“套路”。
王万良也很爽快,毫不犹豫地答应。易之打了个电话给母亲报备后,在旁边的租车公司租了一辆车和王万良直奔省会。
“书记,你有驾照?”王万良开着在高速上急速行驶,突然问道。
买车没驾照怎么开?没驾照买什么车?
易之说:“有,大三的时候就考到手的。当时想着没什么机会开车,所以领证的当月就卖了九分。”
王万良问:“卖多少钱?”
易之说:“几百块,便宜。”
王万良说:“确实便宜。”
两人来到省城,前后逛了几家汽车销售店,易之还是没遇到心仪的车型。
没办法,来都来了,还得继续逛。一直在走路,脚都有些酸胀了。在逛到第八家店面的时候,易之看中店里的一款现车,车价在十四万多。全部办下来的话,大概在十七万左右。
上班三年,易之手里有七八万的存款。剩下的只能走贷款,因为确实不好意思伸手向母亲要。
在销售小姐姐的计算下,十七万的车价,首付八万多,如果分三年还,月供就是二千五,每个月的工资就有一半多是用来还款。如果分五年,月供就是一千六,光利息就是一万多一点,不划算。
易之偏向于分三年。分两年压力有点大,毕竟自己一个月到手的也就四千多一点,要是一个月还三千七,呵呵,够呛。
“王哥,你觉得那车怎么样?”易之发消息给王万良,听听他的意见。
“可以的。”王万良这样回道,假装不经意间向易之比了一个可以的手势。
于是,易之心一狠,咬牙切齿地付了八万五的首付,三年的积蓄就此被榨干,兜里还剩五百块。距离下一个工资日还有二十天,还好村里包吃住。
“驻村两年,还款三年。在村的两年开销不大,还可以坚持。”在回家的路上,易之精打细算着。
王万良安慰道:“这都是小事,这年代谁还没点债务在肩上担着呢。”
店里的现车被人订购了,所以要一个星期后才交车。
易之星期一早上骑上摩托车回到东丘村上班。
早上,东丘小学的校长陈老师来到村委会,说是找易之有点事情。
易之回想起陈老师请客吃饭那天晚上那种喝酒的场面,身体不由自主地打冷战,太他妈吓人了。
那种像是喝酒像喝水的喝法,简直就是玩命。
没有一两斤酒的量都不敢上桌,强行装就得分分钟歇菜!
易之走出办公室,笑呵呵地与陈老师打招呼:“陈老师,今天怎么有空过来啊?”
易之招呼着陈老师坐下,紧接着泡了一杯绿茶给他。
陈老师喝了一口茶后,放下茶杯,满脸堆笑客气地说道:“易书记,不好意思哦,打扰你上班了。”
易之说:“哪有哦,今天早上不忙,有什么事你说嘛。”
“那我就直说了。是这样的,我们东丘小学现在的教学设备比较老旧,特别是学生用的课桌,还是那种木桌子。一些调皮的学生用小刀在桌面上雕刻,把桌子都刻坏了,学生写作业的时候不好写,所以想麻烦村里找点资金,或者是向上级申请一下,看能不能换新的。”陈老师语气恳切地说道。
易之这才弄懂,陈老师那晚为什么会请客吃饭,原来是为了这事。上次陈老师还没来得及开口,易之喝到一半就跑了。
陈老师说把桌子全部换下来,大概需要三四万块。他的意思是让易之帮帮忙,想想办法,看能不能把这事儿给解决了。
随后,易之与陈老师来到学校教室里了解情况。教室里的课桌确实是有些破烂,有些学生写作业都要在本子下面垫上一本厚厚的书。
易之说,这事儿村里只能向上级申请,尽量争取,不一定能办成,但可以先申请看看。
易之又和陈老师寒暄客套了几句,就回到村委会写申请。
写好申请后,易之打电话问了农业农村局的许林,东丘村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是否出来了。许林说还没有,还需要几天的时间就能定稿了,最近几天正在复核几个关键数据。
现在已是九月,年度收入核算的最后一个月。这个月底,一年的收入数据就要全部核算一遍,这也意味着检查要多了起来。
这天下午,易之召集大家来开会,把近期的一些重点工作详细地做了个安排,特别是农户的年度收入数据核算及佐证资料的收集。
易之习惯性将一些常规工作或是可以预见的工作提前做计划和安排,然后再有条不紊地推进,目的是避免被突击检查或者时间长了一时理不清楚。
易之自己也建得有一张东丘村基础信息表,表里有近十个子表,是在总结这段时间填的表重复出现的规律性的基础上统计的基础信息。
易之发现,镇里不同科室或者是同一个科室让填的不同的表,有些数据是重复的,一些表格只是多增加了一列多要了一个数据而已。最终填来填去都是那些基础数据。
易之心想不如把它们都统一存在一张表里,既可以通过公式快速比对查找,又可以做到每次报都是统一口径的数据。这样一来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这件事易之一直在不断优化完善,冗杂的地方就删除,缺少的必要信息就加进表里去。
果不其然,检查说来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