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Sorekara)
森田芳光,1985年
观看建议:推荐观看
日本导演森田芳光1985年的一部片子,电影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同名小说,讲的是一个上世纪初时两男一女间的爱情故事。一对同窗好友都爱上了已故同学的妹妹,但男主角不知是生性优柔寡断还是出于朋友情谊而选择了主动退出,于是明显更倾心于他的女人就负气嫁给了另外那个男人。数年后三人再度重逢,此时的女人不但疾病缠身,而且失业的丈夫对她也是不闻不问毫无关爱可言。看着女人如此糟糕的境况,爱意未消的男人试图伸手援助甚至希望能重修两人间的感情,但一切显然为时已晚,两个人最终都未能逾越那条道德的感情线。在故事的最后,久病的女人抑郁而终,而可怜的男人甚至连临死前最后见上她一面的机会都强求不来。
这样的爱情故事显然算不上有多少新意,但这样的爱情故事要是讲好了显然也会让无数人为之动容,我们总是喜欢从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中寻求情感上的满足,所以类似的故事会一次次被搬上荧幕也就不足为奇了。简单概括来说这无非是一个“爱而不可得”的爱情故事,这样的电影数不胜数,这里显然没有一一例举的必要。在众多类似的电影中,与这部电影最为相像的无疑是费穆的那部《小城之春》(1948)。这两部电影不但有着极其相似的故事架构,而且气质上也有着极大的相近之处,两者刻画的都是一种想爱却又不敢爱的感情状态,故事中的人物都背缚着传统人论和道德的枷锁,他们的爱都处于一种挣扎的状态。当然这两部电影也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时间上《小城之春》就比这部《其后》早了差不多将近四十年,两者的故事背景有着巨大的年代差,角色身处的社会状况也完全不同;同时这两部电影的角色设定也有明显的区别,在《小城之春》中,生病的并不是女人而是女人的丈夫,而且女人与男主角在故事开始时也并无任何的感情交集。
这部《其后》无疑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无论是故事完成度、制作精良度还是其独特的气质都令这部电影在整体上要高出其它同类电影不少。很多这样的电影往往在传情达意上不是过于煽情就是有欠于火候,真正能像这部电影一样把故事恰到好处地讲得既细腻真实又生动感人的并不多见。不过这样好看的电影也并不一定人人都会喜欢,毕竟电影有时候也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一样,讲究的是一个气味相投。对于味不相投的人,这部电影或许会显得过于沉闷。虽然并非人人都会喜欢这样一部电影,但不得不说的是这部电影在影像气质上却是真正做到了完美而又极致的呈现,这完全是一部能让喜欢它的人印象深刻的电影,而真正让这部电影能如此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归结起来无非以下几点:
1、导演的个人能力。虽说绝大多数电影都是在讲故事,但真正能让故事变得有血有肉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好的食材并非每一个厨师都能做出一桌好菜来一样,一个好的故事蓝本也并非是万能灵药,很多优秀的故事蓝本最终被拙劣地糟蹋这种事情可并不少见。虽说出色的小说原著为这部电影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但真正让这部电影能有如此出色的影像呈现还是要归功于导演森田芳光的个人能力。这完全是他个人风格的完美体现,他让这部电影在叙事、画面和气氛营造这几方面都做到了极致的呈现,他才是真正为这部电影注入了生动的灵魂的那个人。
2、演员的选用。无论是《失乐园》中的黑木瞳、《海猫》中的伊东美咲还是眼前这部《其后》中的藤谷美和子,我们不难发现森田芳光对于演员尤其是女演员的选用确实有其独到的眼光。这几个演员也许并非是最美的,但在气质上却绝对是与影片的内在精神最为契合的,这一点在这部《其后》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女主角藤谷美和子那张秀美柔弱而又略带哀怨的脸绝对是这部电影气质上的完美诠释,这样的形象很容易就让我们感叹这部电影就好像是因她而生的一样,我们根本无法想像这个角色还有谁可以替代她。甚至说的更夸张一点,因为这部影片的存在,我们根本不希望在其它影片中看到藤谷美和子另外的角色形象,这完全是一个只属于她的角色,也最好是她唯一的屏幕形象,有了这部电影后,我们根本再难以接受她在其它电影中的屏幕形象。
3、背景音乐的运用。好的音乐对于电影来说往往不单纯只是气氛的烘托,它更能赋予电影丰满的灵魂。这部电影用的是梅林茂的配乐,作为日本重量级的音乐人,他那独具特色的配乐赋予了这部电影立体而又丰满的形象,那一次次不断重复的舒缓而又哀伤的旋律就像是画龙点睛一般完美地突显出了这部电影独有的气质。毫不夸张地说,缺少梅林茂的配乐对这部根本而言根本就是不可想像的事,那样的话这部电影明显就会失色不少。这里不得不提到王家卫,因为同样擅长于音乐运用的王家卫后来就一次次把这部电影的配乐用在了他近些年的那几部影片中,而且在那几部影片中也同样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这显然不是一种巧合,而更是电影本身精神气质上的一种完美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