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有使
书名:冯太后本纪 作者:江南闲人 本章字数:7310字 发布时间:2025-03-11

拓跋天赐便对慕容如意道:“既如此,恭敬不如从命,如意将军,你就谢恩,然后,咱们一起去挑马吧。”并暗中示意,不要再推辞了。

慕容如意道:“既如此,臣就感谢太后,皇上的隆恩了。”说完,便和二王一起施礼后退出了。

冯太后皱着眉,看着三人消失在院门外的背影,悄声低语道:“他们怎么又搅和到一起了?”

拓跋弘对冯太后道:“阿娘,这事就这样算了么?”

冯太后道:“那你还想怎么样呢?”

拓跋弘怔了半天,道:“反正若就这样算了,儿的心中很是不快。”

冯太后拉着拓跋弘的手,细声道:“你是皇帝,要有容人所不能容之心怀,不能为一点小事就要着急上火的,这样怎么能行呢?还有,这慕容白曜刚为我大魏朝建得大功,若是只为这一匹马的事就要深究,甚不是让世人笑话咱们大魏天子重马而轻功么?再者,这慕容白曜还有大军在手呢,你可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啊,会出大乱子的,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切记了。”

拓跋弘只得无奈地应了。

冯太后又轻叹一声,对拓跋弘道:“弘儿,对于乙弗浑,你想如何处置?”

拓跋弘道:“儿听阿娘的处置。”

冯太后轻叹一声,道:“论理呢,乙弗浑这是谋反大罪,当诛五族,至少也得要诛其三族,幼男入宫为阉宦,幼女入宫为奴婢。只是,这个如意一是我家的故旧,二者,有大恩与我家,她求我给乙弗家留一根苗,我也是犹豫不决,你看呢?”

拓跋弘道:“那就留呗,首恶当诛,以示天威,也怜孤恤,以示皇恩,恩威并施,才是王道。再说了,若是我日后做的好了,也不怕有人会反乱,若是我做的不好,不能成为一个好皇帝,没有乙弗家叛乱,也会有别家叛乱的,国家安宁不安宁,都要看我这个皇帝是不是给了大魏百姓以安宁,若是我给了他们安宁,他们就不会乱起来。”

冯太后朝着拓跋弘上下细打量了,拓跋弘被冯太后看得有些不好意思了,道:“阿娘,我的话有什么不对么?”

冯太后笑道:“你的话说的很好,很对,看来我的儿子已经长大了,已经是个英明威武的大魏,哦,不是,是全天下的共主了。”

拓跋弘也是开心地拉着冯太后的手,道:“真的么?谢谢阿娘的鼓励,那也都是阿娘教导的好。”

冯太后讥笑道:“互吹互捧的,也不怕人家笑话,你看看迎男和安福,都在作掩口葫芦笑了。”

拓跋弘转头望去。

张祐忙道:“不是不是,皇上和太后说的都是对的,奴婢是因为同意二圣的旨意,皇上已经是位英明圣武的天下共主了,而皇上能有今日之成就,也是与太后您老人家历来之教导分不开的,奴婢是因此才笑的。”

拓跋弘听了更是开心地笑了。

冯太后却白了张祐一眼,笑道:“巧言令色,鲜者仁。”

张祐忙夸张地大叫道:“这次是真的仁,太后,皇上明鉴,您们可不能冤枉了忠臣啊。”

众人正在说笑时,又见李丰从院门外走进,进了宫门,向冯太后和拓跋弘施礼,道:“启禀太后,皇上,高公求见。”

冯太后忙道:“请高公进来。”又指示迎男搬过凳来,放好。

然后便见高允柱着拐杖进了院门,再进了宫门,到了宫中,便要向冯太后和拓跋弘施礼请安。

冯太后忙道:“高公,以后,你见我和皇帝,躬个身就行了,不要施礼了,快坐了吧。”

高允道:“不可,臣见君当有其仪,不可有违也。”

冯太后道:“我说可就可了,你就快些入座吧,你这白发白须地站在宫中央,我看着心慌,你还是快些坐下来,咱们好说话。”又指使迎男赶紧过去扶了高允坐了。

高允被迎男连拉带扶地在方凳上坐下,只得告罪道失礼,然后将手中的一份奏疏要呈上,迎男接过,在冯太后的案前打开,冯太后与拓跋弘一起细看。同时,高允道:“启禀太后,皇上,南宋有国书到,道:将遣使来访我朝,请太后,皇上定夺。”

冯太后道:“互相遣使往来友好,正合我意,准了,只是不知南宋遣何人来使啊?”

拓跋弘笑道:“我们刚拿下了南宋的五个州,南宋恨不能生吞了我们,此时却想到遣使友好,真是够虚伪的。”

冯太后也笑道:“他们想灭了我们,我们也想灭了他们,只是现在时机不到,条件不成熟,既然互相之间皆无法灭之,那就不如互相来往友好了。”

拓跋弘道:“阿娘,儿以为,咱们可以趁大胜之余威,一鼓作气打过长江去,彻底拿下了南宋,也是未尝不可的。”

冯太后的脸色变得很是严肃,道:“你千万不能这么想,对南宋,三十年,甚至是五十年内都不要有用兵之念头。”

拓跋弘叫了起来:“为什么?这南宋,我看也是平常的很,而且是主昏臣暗的,我看灭之亦不会困难,阿娘为什么要如此看重与他们?”

冯太后冷笑道:“南边之强,强在内里,不熟识南人性格者,无法明了,当年的前秦天王苻坚,何等威风的一个人物,也让谢家子弟,一群看上去只会读书写字的书生,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血流漂杵,最后是国灭身死。咱们自太祖皇帝起,也是常常发起南征,但最多也只是到了长江边上,再想过去,就不可能了。南人皆是外软内硬,平时看起来好象软弱不堪,到真的拼起命来,你就知道他们的狠了,你可千万不能大意了。”

拓跋弘道:“那,那咱们就永远这个样子,他们在南,咱们在北,永远地这样互相对峙着么?”

冯太后道:“那倒也不会,就如咱们一样,他们肯定也是时时刻刻在琢磨着怎么灭了我们呢,只是,我们都要等,我们都在励精图制,努力地壮大我们自己,然后等着对方犯错,犯大错,国乱民怨,这样才可能有机会。”

拓跋弘皱眉道:“那得要等多久啊?”

冯太后抚了一下拓跋弘的头,道:“秦灭六国,统一天下,那可是十几代人,数百年的锲而不舍,前赴后继啊,怎么,你想一代人便全部完成啊?”

拓跋弘道:“想。”

冯太后一怔,随即笑道:“好,你就想想吧,只是,千万不能这么真干啊。”随即又是很严肃地对他道:“你是皇帝,你的一个决策关系着几千几万甚至更多人的生死的,千万要慎之又慎的,知道么?而且南北差别这么大,如何才能筹画妥当了,都属不易,不可轻视了。”

拓跋弘只得不情不愿地哦了一声。

高允一旁道:“皇上,太后之言甚是也,我和宋,必不可能长期共存,这个双方也是妇孺皆知之事也,不必遮掩,只是,现在双方谁也无法灭掉谁,那就不如干脆交个面上的朋友,互相往来,互通有无,互相提升,当然,也是互相摸摸对方的底,看看有没有什么可趁之机能为我所用,以便我成事也。”

冯太后听了,便笑了:“正是此意也。”又看了奏书,道:“看此国书,南宋正使是尚书右仆射蔡兴宗,副使是中书通事舍人王道隆。这怎么还有个和尚跟着一起来啊?”

高允道:“是,是建康兰若寺主持法庆大师。说是要过来与北境的大师们交流佛法,以臣之见,应该也是过来炫耀文明的。”

冯太后皱眉道:“这个蔡兴宗,我是有听过的,人称豫章先生,是南宋前祠部尚书蔡廓之幼子也。其人之道德文章,在南宋也是有口皆碑的,与高公你在我朝相类,故有北高南蔡之称。”

高允笑道:“臣垂垂老矣,不敢与此等后辈争强了。只是,此次南宋遣蔡兴宗为使前来,证明南宋的这位泰始皇帝,还是很重视与我朝的友好的,故,臣以为,咱们也得要认真对待才行。”

冯太后点点头,过了一会儿又道:“南边常挂在口边自诩者,无非就是他们的文明,文章而已,这次他们来,一定也不会少了这方面的炫耀。”

高允道:“太后所见甚是,据来使所报,这次蔡兴宗还会带不少太学的学生一同前来,说是要与咱们大魏的太学生作交流,向大魏太学生请教学问。以臣之见,就是过来炫耀学问的。”

冯太后皱眉问:“高公,我这段时间也没有过问太学生的功课,不知道他们学业如何?不能让人一比就落了下风,这可就有损咱们大魏的国威了。咱们大魏不能成为一个,只有武功,却没有学问的国家啊。”

高允道:“南宋要来还需要时间,这段时日里,臣仔细考核太学生的学问,并让各州郡推荐一些学问人品皆好的学生到平城来,以充实京师的书卷气息。”

冯太后点点头,道:“我是真的希望京师里能多些书卷气,多些读书声,象当年的稷下学宫一样,能汇聚天下英才,在此探讨学问。这样,咱们平城就会显得很有生气了。”

高允道:“太后所言极是,但是,这需要有一个大儒作学问领头人,此人得要能名扬南北,为世人所重,咱们大魏朝重用此人,这可以作为一根标杆,能让南北士人皆能来归。”

冯太后笑道:“如此,只有你高公能胜任矣。”

高允道:“太后见笑了,臣老朽矣,不敢忝居此位。老臣以为崔光可担此任。”

冯太后:“他,行么?我总觉得他似乎太过于圆滑,好象少了一些读书人应有之风骨。”

高允道:“太后,这崔长仁乃清河崔氏旁支,数代飘泊,难免心存惊惧,揣心察颜,随机而动等行径亦有所难免,还请太后谅之。”

冯太后想了想,道:“也行吧,只要不损了我大魏国家之体面就好。还有么?多寻几个,也要让南边好好看看我中国之文章风流才好。”

高允道:“魏收,还有青州一起过来的几个年青人,现在也是咱们大魏朝之才俊矣,可以一起作为迎使使。”

冯太后:“高公,你也多寻几个咱们胡人的年青子弟一同参与进来才好,汉、胡一家,同等,武功之事汉家子弟也要多参与,同样的,这文章之事也要让胡家子弟多加参与才是,不可分了厚薄。”

高允施礼道:“太后您请放心,早已着手了,就说太学吧,汉、胡两家几乎是对半分的,而且现在铨选入仕,基本上都要经过太学的,以保证我朝所用官员之素质。”

冯太后点点头,又转问拓跋弘:“弘儿,那安国和买奴,有入太学了么?”

拓跋弘皱眉道:“达奚买奴有入太学了,而且他也有他阿娘紧盯着,再加上他本人也爱读书,所以,这读书倒是轻松。只是这吐万安国,看到书就头就晕,到太学也是点个卯,晃一圈便跑了出来,到效外打猎去了,还经常拉着我一同去。”

冯太后皱紧了眉:“你虽然是皇帝,也不可整日里戏嬉了,也要多读书。”转向高允:“高公,你们对皇帝的功课可不能放松了,我每日都要考查的,若是不合格,看我怎么揍你。”

拓跋弘又拉着冯太后直是打哼哼,满脸的不情愿。

冯太后一把拍开他的手,道:“你哼也没有用,你是皇帝,不要整天只是会打打杀杀的,弄得自己象个蛮夫似的,更要多读书,学会举止风度,不能让人家小瞧了,就说这次南边来使,若是让他们回去说,咱们的大魏皇帝是个小蛮童,那岂不让人笑话死了,多读些诗词文章,高公,你着几个有学问的,好好给皇帝补补课,到时候可不能让南使笑话了,不然,我可不答应。”

高允还忙施礼称诺。

冯太后又对拓跋弘道:“若是吐万安国再似这般地不读书,不成器,我就不许他再到宫里来陪你读书,另换一拨人来。”又转向张祐,道:“安福,你替我看紧了,不然,我就惟你是问。”

张祐连忙施礼称诺。又转向拓跋弘:“皇上,您可得要可怜可怜奴婢啊,收收心,多读几册书,不然,太后可就得要抽奴婢马鞭了。”

拓跋弘朝张祐瞪了一眼。

冯太后道:“瞪什么瞪?叫你多读书难道还差了?我就纳闷啊,你父皇那么爱读书,经常是手不释卷的,我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不爱读书的儿子啊。”

拓跋弘嘟着嘴:“我大魏朝都是马上得天下的,向来重视武功的。”

冯太后:“那治天下呢?还是整天打打杀杀的?胡无百年之兴,说的就是只会打打杀杀,而不会文治天下,最后都是不到百年,有的五十年都不到,便没了。咱们大魏先祖聪明睿智,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定都在关内,定居,安居,有序,文治,以期千秋万世的,你可不要辜负了先祖的期望,先祖们成家不易,你若是瞎折腾,损了祖宗之基业,我可就要揍你了,听到没有?”

拓跋弘只得不情不愿地答应了声:“知道了。”

高允道:“太后,您不要担心,皇上聪明睿智,老臣曾考过皇上的文章,几乎有过目不忘之能,现在只是他的主要心力不在儒门经典,若是收心到此,则必有所成。”

冯太后道:“心不在此?那你的心在哪里啊?”

拓跋弘道:“我读兵书是最好的了,读佛经也是很好的啊。”

冯太后眼中一惊,道:“佛经之类的书少读。”又转向高允道:“皇上日后若再看佛经之类的书,由你导读,并解释经义,不要让他走偏了。”

高允施礼称诺。

拓跋弘道:“只是几本佛经书,我也只是看着好玩,上面有些故事,听着很是有趣,仅此而已,阿娘,您又何必那么小心。您也没有少读啊。”

冯太后道:“我现在已经心智成熟了,看这些佛经只是自我修行,不会再被之所迷了,你还不行,你还小,心智还不成熟,稍不小心,就有可能便被之所惑而误入迷途,这就不好了。”

拓跋弘还想再强,冯太后眼瞪了他一下,拓跋弘只得闭了嘴,但是冯太后却还是向高允强调了:“皇上的佛经可以读,但是一定得要由你导读,否则不让读,高公千万留意了。”

高允施礼道:“臣遵旨。”

拓跋弘道:“那,永宁寺,我还能不能去啊?”

冯太后想了想,道:“可以去啊,不过,得要与我一同去,你一个人不许去。”

拓跋弘沮丧着个脸,发怔。

 

一百O八

冯太后正在看奏表,迎男,抱嶷,僧男,两边侍立。

高允扶杖和拓跋丕各坐在一侧。

在冯太后看时,高允道:“太后,老臣与东阳王爷查核过,目前,在京师,五品以上的朝臣中,汉,胡二家中,适合婚龄,且未作许配的男女,差不多就是这么多,请太后详查。”

冯太后看了,又看另一份奏表。

拓跋丕见了,道:“太后,这份是咱们宗族内,近支的,适龄,且未作婚配的男、女之名册,请太后详查。”

冯太后仔细地看着。

这时如意来报:“太后,博陵长公主请来了。”

冯太后很是开心,忙道:“快请进来啊。”

这时已见博陵进了院门,直朝宫门而来,冯太后便由迎男扶着,起了身,离开了几案,走到宫门外相迎。

博陵向冯太后施礼请安:“博陵恭祝皇嫂万安。”

冯太后忙笑着扶起,道:“博陵妹妹,我有些时日没有看到你了,甚是想你,就着人请了你来,你不会怪我唐突吧?”

博陵道:“我一直就想过来给皇嫂请安的,只是您刚从南边回来,那么多的国事需要处理,我只是怕打扰到您,所以一直不敢过来,今日您着人来传我,我还有些不敢相信呢。”

博陵进了宫门,见到拓跋丕,便施礼请安,道:“皇爷万安。”

拓跋丕叫免礼。

博陵又向高允施礼:“高公万安。”

高允回礼,道:“公主万安。”

冯太后拉着博陵向几案走去,拉着博陵要一起坐在几案前,博陵不肯,说坐在下侧就行了,可不敢越了礼数。

冯太后笑道:“我们是亲姑嫂,没那么多的礼数的。”硬是拉着博陵一起坐了,博陵也只得告罪,与冯太后并坐在几案后。

博陵一坐下,朝高允和拓跋丕看了一眼,便问冯太后:“皇嫂,你们在议事么?我是不是打扰到你们了?那我暂且退下,等你们议事完了,我再向您回话,可好?”

冯太后笑着拉着她,道:“没事,只是闲聊,没事的,你不要想多了。”

博陵拉着冯太后,一脸的兴奋,道:“皇嫂,您真是厉家,您一个妇人家敢陪着皇上一同上战场,您可真是厉害,算是为咱们妇人家争了脸面了,您,您没有受伤吧?”

冯太后道:“没有,我没有受伤,我儿子把我护的好着呢。我也只是陪着他走走,我没什么用的,都是弘儿能干,小小年岁便敢骑马举刀杀敌立功了。”

博陵笑道:“皇上是您的亲儿,是由您从小里带大的,皇上能干,也都是因为您养的好,教的好,阿娘英雄,儿子好汉,母子俩都是咱们大魏朝的大英雄,大能人。”

冯太后也不禁笑了,拍着博陵的手道:“你可真会说话。”

这时又见平安从院外走进,走到宫中施礼道:“禀报太后,平阳长公主,建兴公主,河南公主,常山公主,武邑公主。五位公主皆已请到。”

冯太后笑道:“快请进来啊。”

平安请五位公主进宫。

五位公主是平阳领头,另外四位随后,走到宫中,向冯太后施礼请安,又向博陵施礼请安,平阳道:“博陵皇姐万安。”另四位公主齐声道:“博陵皇姑万安。”又向拓跋丕和高允见了礼。

冯太后叫五人起,又命僧男等人搬来方凳,请五公主坐下了。

博陵奇怪:“皇嫂,您今天是有话要与我们说么?我就感到奇怪,您这么忙,怎么会突然传我们的。皇嫂,您有话就请说吧,咱们一定全力配合,不负圣意。”

五公主也是随声附和。

冯太后咬着唇笑道:“今天找你们来,是有一件事,我想给你们做媒,给你们择个好夫婿。”说后不禁吃吃而笑。

六公主一听之下,不禁皆羞红了脸,皆不敢作声了。

冯太后却正色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本是平常之事,只是你们几位,你二个,是我的妹妹,你们四个,算是我的女儿,我给你们作主婚姻,不算违礼吧?”

博陵等忙道:“不算,不算,当然不算,都在礼中的。”过了一会儿,她又试探着问:“皇嫂,只是不知这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家啊?”

冯太后笑得神秘且开心,拉着博陵的手道:“你呢,你是乌雷的亲妹妹,乌雷在世时就很是宠着你,我就想与你亲上加亲,想把你许配给我兄长冯熙,怎么样?”

博陵看着冯太后,有些犹豫着问:“这,您兄长回来的事,这平城上下已经传遍了,只是,传闻太多,多有迷惑,皇嫂,这兄长,是您的亲兄长么?与您长得象似么?”

冯太后道:“当然是我的亲兄长,同天同地的亲兄长,比我长两岁,当年流落北境,前不久刚回来,却还没成亲,我急得头痛,我阿娘不在了,只得我这个做妹妹的为他张落这亲事了,我一直就是看着你好,就想把你许配给我兄长,这样应该是最好了。”

博陵又问:“您兄长,长得与您相似么?”

冯太后:“亲兄长啊,当然相似了,一眼就能看出的,怎么了?”

博陵朝冯太后的脸庞又偷偷且仔细地看了,突然脸便红了,低头笑道:“博陵的父兄皆不在了,你们汉家都说:长嫂为母。凡事就皆有长嫂作主了,博陵一切听从皇嫂的安排了。”

冯太后也朝博陵又仔细地端祥了一会儿,道:“你的模样儿在几个姐妹中是最好的,我本来还不知道把你许给谁合适呢,刚好我兄长回来了,你们俩真是天生的缘份,最是合适了。那就这么定了。”却又皱眉犹豫道:“这日后,是你叫我嫂嫂呢?还是我叫你嫂嫂呢?”

博陵羞红了脸,不敢作答。

冯太后又转向平阳,道:“平阳,我把你许的是刘昶,是南宋的义阳王,因受南帝的迫害,因而归了我大魏,也是一名王族,与你相配,正好。”

平阳施礼道:“平阳听从皇嫂的安排。”

冯太后笑得更开心了,这做媒是很有成就感,冯太后便转向了建兴公主,道:“建兴,我把你许配的是南宋归将房崇吉。”

建兴施礼道:“建兴听从太后安排。”

冯太后脸上的喜色更浓了,道:“建兴,你可不要以为这个房崇吉是个南归的降将就心生轻视,你知不知道,这次南征,南北两军中,我最看重的却就是这个房崇吉,慕容白曜,有听过吧?够厉害了吧,在升城,这个房崇吉竟然只以七百兵士,就能抵挡慕容白曜五万大军的进攻达三个月之久,后来还是我们大魏几路大军一同汇聚,再有毕众敬他们这帮南归之将,一同协助才得以破了这升城,而且这个房崇吉,也是我想了许多法子才使他来归的,这可是个人才,我得要好好用了才是。你可也得要给我看好了,侍候好了,若是让他心生不满,甚至南去,我可不答应。”

建兴急忙跪倒,施礼道:“女儿听从太后您的安排,必当诚心以待之。”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冯太后本纪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