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学校教学的老师也就两名,平时主要教认字和算术,体育课就孩子们在泥巴地里疯玩,或者这么说,学校主要是体育课。
江小云和她的伙伴们列了一张为期两个月的详细教学计划表,有音乐、自然、地理、数学、语文、英文。他们希望利用仅有的两个月时间,尽可能多地给孩子们接触更多的知识、认识外面的世界。
江小云选择教他们英文,因为她觉得自己从初一才开始学英文已是人生遗憾,希望这里的孩子们能比她早些认识ABC。
“A,a,apple,B,b,banana,C,c,cat……”,江小云的计划是60天里教给他们300个单词,一天5个。对于年龄大小参差不齐,普通话都讲得不顺溜的孩子们,刚开始接触的英文的那一两天是新鲜的,可到了一周后,记忆的难度大大提升,孩子们兴趣的边际效应递减。江小云绞尽脑汁让他们多记住一些是一些,例如豆子的英语是pea,吃了豆子会放屁;救护车的英文是ambulance,俺不能死;book、cook、look串起来记。很多记忆的方法就是她小时候使用的方法,对于没有语言环境的小孩子来说,根本不知道啥是自然拼读,做题的能力远远大于听说的能力。
学校的生活条件艰苦到难以想象,喝水是用水井打水,教室的屋顶是漏雨的,厕所是蹲坑——就是一个坑,填满了蛆、苍蝇和蚊子。每天晚上,江小云都不敢喝水,她不敢起床去上厕所,其实白天她也不太敢。在这样的环境中,刚开始的一周是新鲜,后面的日子其实都是煎熬,长期在山沟中支教的人真心是伟大,她由衷地感叹。
日子虽难熬,但有孩子们的陪伴依旧过得飞快。转眼到了暑假的最后一天,最后一课。课上江小云和大家复习了教的第一支英文歌《ABC》,这首歌大家已能小合唱。
孩子们今天上课的都有些伤神,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江小云的最后一课。江小云也不想多教什么新的知识了,她问大家有什么话想对江老师说。
坐在后排的一位年纪稍大的男孩子站起来说:“我想感谢人民感谢党,让江老师来教我们知识。”
江小云哈哈大笑:“我可没那么高大上,我来到这里还上升不到党和国家的层面。你这个说辞一听就是平时受捐赠时的套话,脱口而出都不用打草稿。”
男孩子羞羞地低下了头。在语文表达上,是要大量的阅读日积月累的,孩子们接触外面的世界有限,所说所想都是有局限性的。这点江小云还是幸福的,小时候每周爸爸妈妈带她去完少年宫就去新华书店买书看,家里还订了《少年文艺》、《故事大王》、《童话大王》、《故事会》,杂七杂八的书她看得不少。
“作文与表达有三大诀窍:一是描写,能想到的优美动人或是博眼球的词句都用上;二是冲突,故事的戏剧化最厉害对比越明显越能吸引人;三是提炼,一件小事升华到一定高度的大道理。前面同学的回答属于升华了,但升华在真情实感、恰如其分。以后如果有机会,我来教大家语文课。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更爱语文,英文是一种生存的工具,语文能给人带来文化的乐趣。”说完这段话,江小云应该不太会有机会了,不由眼眶红红。她本还想问大家将来的理想是什么,她没敢问,人长大了发现理想在现实面前一文不值,童真的快乐才最宝贵。
最后,她教给大家她小时候记忆最深刻觉得、最温馨的一首歌:
Come and see my family,
Under the old apple tree.
This is my father.
How do you do?
Sit down and have a tea with me.
“Family,家庭,”她解说道,“饭米粒,什么是家,有饭吃的地方就是家。虽然我们有许多人没见过自己的爸爸妈妈,但我们能相聚在一起就是一种幸运。我们的生活中可能缺少这某些爱,但我们要用劲去体会其它的爱,去感受爱。这里就是家,将来当你们长大后,散做满天星时,再次回到母校依然能聚成一团火。今天是我最后教你们课了,但我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你们是我的一生美好回忆。”
下课铃响起,孩子们纷纷拿出来自己给江老师写的一封信,纸张大大小小,有些是从本子上撕下来的,有些是香烟纸头,有些还用罕见的红蓝圆珠笔画了画,画里的小云那么美。
“江老师,我们舍不得您走。”
“江老师,您一定要再来看我们。”
“江老师,长大了我会去找您的。”
未来,小云也不知道她在哪里。但此刻,她对“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理解得痛彻心扉,小镇做题家靠知识来到了大城市,相比孩子比江小云幸运许多。
傍晚,夕阳西下,光辉洒在来时的乡间小路上,孩子们争着抢着拎着七人的行李,送了好远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