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后第四天,清廷意识到朝中无人,没有足够得力的将军可以平息武昌起义,因此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凯。
大清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命他驰赴前线会办军务。可是,只安排他作为已经先期出京南下的陆军部长荫昌的副手,指挥镇压革命军,而未授予他前线指挥大权。
袁世凯对这件事犹豫不决。这种局面,他是否需要接这个还不知道能维持多久的朝廷下的号令?
就在这时候,老熟人黑桃6文迪派店长虾仁找上门来了,说要请袁世凯到店里一叙。他有件无价之宝相送。
袁世凯正想问问黑桃6文迪这事情该怎么办才好,结果人家先派人来找他了,于是,他就赴约了。
二人在包厢中落座。黑桃6文迪令店长虾仁把无价之宝端上来。袁世凯定睛观瞧,发现这是一道他既熟悉又陌生的菜……
说熟悉是因为这道菜,袁世凯光用鼻子闻,都知道这是这家店的招牌菜公鸡烩虾仁。说陌生是因为这一盘公鸡烩虾仁,被店长虾仁摆放成了非常别致的造型。
鸡块被店长虾仁参照中国每个省份的地形切好,并且码放在盘子上对应的位置。而虾仁则是被围成了一个圆圈,把由鸡块构成的中国地图,围在了中间。
袁世凯疑惑地问道:“文东家,这是何意啊?”
黑桃6文迪笑盈盈地说道:“大人如果对这无价之宝感兴趣,不妨让我给您夹起一筷子吧?”
见到黑桃6文迪已经提起了筷子,对准“湖北”形状的那个鸡块,引而不发。袁世凯瞬间明白了黑桃6文迪是什么意思了……
袁世凯说道:“湖北的一伙叛军趁着湖北兵力空虚偷袭得手,根本不足为惧。问题是,他们一挑头,接下来大清到处都是叛军。恐怕这一回是过不去了……”
黑桃6文迪点了点头,然后,夹起来形似“直隶”形状的那个鸡块,放入了袁世凯的碗中,然后明知故问地说道:“这块鸡肉,大人吃得饱吗?”
袁世凯笑着用筷子夹起来碗中形似“直隶”形状的这个鸡块,轻轻咬了一口,说道:“太少了,吃不饱啊!”
黑桃6文迪听罢,直接拿起了打汤的公勺,把盘中“长江以北”的鸡块,分了几次打到了袁世凯的碗中!
见到碗中鸡块依然放不下,还有不少鸡块掉落在骨碟上了,袁世凯哈哈大笑,说道:“够了,够了!这样就吃饱了!”
黑桃6文迪平静地看着袁世凯,说道:“不光要吃饱这一顿,多余的可以带回去,下一顿热一热,还可以接着吃的。”
说罢,他就站起身,伸出双手,直接把桌上这个大盘子端了起来,示意要一整盘都端给袁世凯吃!
袁世凯到现在才完全看明白黑桃6文迪请他来取“无价之宝”是什么用意。他应该是已经通过其他渠道得知大清要请他出来力挽狂澜了……
所谓“湖北”形状的那个鸡块,是指袁世凯靠他训练出来的新军击败武昌起义的革命军,完成出山后的首个功劳。这点小把戏当然不是他的志向。
所谓“直隶”形状的那个鸡块,是指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起义,清军反正都管不过来了,袁世凯干脆带着手下把清庭直接拿下算了。这种小心思也不是他的志向。
所谓“长江以北”的半盘菜,是指袁世凯接着平叛的契机,再次从大清这边获取权力,控制还能管得过来的半壁江山。这也不是袁世凯现在心里想的。
而这样“整盘通吃”,这才是袁世凯现在所想的。什么大清?什么革命党?我的!我的!都是我的!
心灵相通的袁世凯和黑桃6文迪,愉快地举起了面前的酒杯,双双碰杯后,将杯中的拜占庭帝国古法酿造葡萄酒一饮而尽!
有了黑桃十三太保在背后的暗中支持,袁世凯就有底气了。他要接着这次出山平乱的题目,把各方势力全都尽收囊中!
清廷接到了袁世凯的奏折,发现袁世凯这家伙虽然愿意出山带兵镇压武昌起义,可是,他居然开始谈起了条件。
主要内容是,请求募集一支袁世凯指挥的军队,调集一批将领,请拨饷需,请授予独立指挥权。军咨府、陆军部等机构,不可以干涉他。
对这件事情,朝廷内部是有不同看法的。特别是摄政王载沣对袁世凯持有强烈的反感态度。
载沣掌权后,因为当初袁世凯在维新变法中支持慈禧太后,导致光绪皇帝被囚禁,因此对袁世凯产生了深深的厌恶。
这次朝廷试探性地让袁世凯出山,这家伙居然还如此嚣张谈条件。载沣当然坚决反对,他认为找袁世凯回来不仅丢面子,还可能让袁趁机掌权。
然而,以庆亲王奕劻为代表的清廷实权人物则对袁世凯持有不同的看法。他在朝堂上提出袁世凯才干出众,在此时局势下,只有袁世凯能够担此重任。就这点合理要求,可以妥协。
奕劻为什么要在朝堂上向着袁世凯说话?其实这里的道理非常简单。大清山河日下,哪怕是皇亲国戚也都不看好大清的明天了……
所以,大清未来怎么样,奕劻并不在意。可袁世凯从黑桃6文迪那边借来的钱,现在出现在了奕劻的裤兜里面。既然收了人家钱了,得帮人动动嘴,向着人家说话……
在奕劻的全力引荐之下,朝廷里面支持袁世凯出山的朝臣也在增多。他们认为袁世凯是唯一能够平定武昌起义的人选。
除了皇室成员和清廷实权人物之间的意见分歧外,西方列国也对此事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大清现在还是非常重视洋人的态度的。
在黑桃6文迪的活动之下,北京东郊民巷的各国公使也对大清朝廷提出,当前局势只能由袁世凯来处理。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势下,朝廷只能答应袁世凯的所有要求,同意让袁世凯出山,去镇压武昌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