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败给八国联军后,基本已经没什么家底了。对外,朝廷需要支付《辛丑条约》高额赔款。国内,南方各省搞“东南互保”,其实约等于低调独立了。
为什么南方各省只是说“东南互保”,而并没有真的起兵造反?因为大清现在八旗兵和绿营兵确实输差不多了,可袁世凯的新军,由于他的避战保存实力,没被八国联军消耗。
这支生力军跟日俄战争中双方主力确实有差距,可关键看跟什么人比,在大清的内部,这支新军还是能威慑到各省的。
正因为黑桃6文迪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早早地跟袁世凯攀上了关系。大清这地盘上,要成事,官商 勾结是免不了的。
而袁世凯也是因为被黑桃6文迪提醒后,才意识到八国联军是大清根本没可能战胜了,所以他坐视其他清军被八国联军击溃,战后出来摘桃子。
从1901年开始,七年时间里,袁世凯被朝廷封为直隶总督,作为封疆大吏之首,他办了不少大事。
这几年,他致力于清末新政的实施与推行,加大对西方列强的学习力度,全面移植西方的制度与生产方式。
他在体制内设立了许多新的机构,分头实施和督导新政运作:设立军政司主持练兵事务。设立学务处,后改为学校司;主持举办新式学校,取代旧式私塾。
袁世凯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小学尤为教育之本”。设立工艺局,主持全省各府州县工矿实业的兴办与推行。
他设立农务处,倡导全省农业的改良。设立巡警局,创立近代巡警,推行全省。并在天津等大城市进行近代市政建设。
他引进西方司法制度,建立司法、审判体系;成立商会,建立近代化实业家组织;成立银行,建立近代金融制度,等等。在他管事的数年之内,直隶成了全国实行新政的模范省。
袁世凯亦是全国推行新政的中坚,清政府授予他参与全国性政务的九项兼差,计有参与政务大臣、练兵事务大臣、办理京旗练兵大臣、会议商约大臣、督办铁路大臣,督办电政大臣(主要负责管理电报局、轮船招商局)、预备立宪的“编篡官制官”等。
在朝廷的绝对信任之下,袁世凯几乎参与所有的国家政务、政 治、军事、经济、外交,以及当时的高科技近代交通、电讯等各领域事务的决策与管理。
袁世凯在任上提拔了大批“留美幼童”。他认为,这些去西方学习归来的年青一辈,会是建设大清的中坚力量。
袁世凯在设立直隶军政司之后,在1903年,又奏请设立练兵处,主持全国的新军编练,他三数年之内练成了北洋六镇陆军。随后,又组织指挥了全国新编陆军的南北会操。
到了1905年,袁世凯倡导,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地方督抚会衔奏请废除科举考试制度,终结了传统的科举考试和八股取士制度。
在这一年,日军在大清的地盘上击溃了俄军。日俄战争的结果,再次将一个敏感话题托举到了风口浪尖:君主专 制的沙俄不如君主立宪的日本,那么,大清该怎么办?
那时候,立宪之议遍于全国。因为日本于明治十五年曾派员赴欧洲考察宪政。清廷也有样学样,在1905年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
次年,五大臣先后回国,上书指出立宪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建议进行“立宪”。
可是,他们指出,“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日本于明治十四年宣布宪政,二十二年始开国会,已然之效,可仿而行也。”
这个话可太对朝廷的胃口了。“立宪”其实不是重点,重点是“预备”两字。只要装作在进步,也就可以麻痹那些反对朝廷的革命势力了……
于是,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布了《宣示预备立宪谕》。朝廷任命“编篡官制”官十七员,其中十六员为王公贵族和内阁、军机处以及部院大臣,仅只袁世凯一人为地方大吏。
虽然如此,可袁世凯却掌握了预备立宪、编篡官制日常运作的实权。“编篡官制”的办事机构“编制馆”的人员组成,从提调到各课委员,是清一色的袁世凯安排的手下人。
要立宪,那么首先就涉及到官职改 革问题。在这个敏感的问题上,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主张。其中,湖南巡抚端方和镇国公载泽分别提出了两套变革方案。
湖南巡抚端方的方案是:在清王朝中央成立责任内阁,将政务决策权交给内阁。做好央地分权,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职责范围。
镇国公载泽的方案是:将内政外交、军备财政、人事任免等权力全部收回到君主手里。提出“五 不议”,即军机处、内务府、八旗等五个传统部门不得触动。
很明显,南方省份的封疆大吏希望借助此事明确地方长官的实权。可位于朝堂之上的王爷则希望在不影响皇亲国戚权贵的权力下,将权力集中回收到已经没什么号召力的朝廷手里。
能打仗,但是缺乏政 治经验的袁世凯等改 革派,试图通过改 革扩大自身权力,但遭到了皇室成员的猛烈攻击和排挤。
袁世凯在官制改 革中提出了撤销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等主张,这直接触动了皇室成员和军机大臣的利益。
另外,袁世凯作为汉族官僚的代表,在军事和政 治上拥有较大影响力,这引起了满清贵族的忌惮。
朝廷在这年组织了一次大型军事演习,名为彰德秋操。在彰德秋操中,袁世凯的部下表现极为显眼,即便是外国列强的观察员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当然,这些洋人都收了黑桃6文迪的好处费。人家本来干得也不错。洋人再多美言两句,那就是好上加好了。
彰德秋操后,袁世凯的声望达到了顶峰。他因表现出众而受到了朝廷的嘉奖,但同时也引起了满清贵族的警惕。
为了削弱袁世凯的军事力量,清廷调他入军机处,给他来了一个明升暗降。袁世凯原本掌控的北洋军在彰德秋操后也被交由陆军部直管,这进一步削弱了他的军事影响力。
在被调往京师担任军机大臣后,袁世凯的生活受到了皇族的严密监视。这让袁世凯颇为郁闷。
在面对满清贵族的排挤和朝廷的压力下,袁世凯无奈辞去了包括政务大臣、会办练兵事务大臣等在内的八项职务。
因此,在官职改 革的最终拍板阶段,慈禧太后等皇室成员担心改 革会危及皇权,因此主张折中调和,保留了大量闲散衙门。
朝廷折腾了这一轮,不能说没有进步,但是进步很不明显……于是,有人感觉反正朝廷指望不上了,那就不指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