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斜阳正透过万字纹窗棂,在虎睛玉雕上织就金网。
这种奇石,其肌理似凝结的晨雾,当匠人以七分弧面切割时,玉髓纤维便幻化成游动的"灵眸"。此刻那蜜糖色的瞳仁随光影明灭,恰似幼犬在春日午后慵懒眨眼。
"妙哉!"蓄着美髯的藏家忽然击掌,"你们看这瞳仁纹理——"他继续再俯身细观,"寻常玉匠多取圆形猫眼,这位却顺着天然丝绦雕出杏眼轮廓,下眼睑这抹暖黄晕染,倒像是含着未落的泪,就是可惜了,听说淅川的虎睛玉难以开采,这是最后一批遗留的籽料,往后怕是猴年马月方可出现天才采石匠人。"
水出玉听着话,都怀疑是不是蒋林暗中请的的托,还免费给自己打广告。她狼毫的笔锋忽然在宣纸上凝滞,墨色顺着哀牢山云纹笺的脉络洇开。在"镇店之宝"四字旁洇开朱色的花,那抹胭脂浅色,正是采自豁城丘岭的凤仙花汁,混着青溪河畔的晨露调制而成。
她望着廊下那尊赤玺犬雕——老匠人用鹤庆银匠特制的雕刀,在哀牢山血髓碧玺上刻出五百二十一道绒毛。
"东家,客人问这赤玉可有什么典故?"女伙计捧着翡翠蕉叶盘轻声请示。水出玉抚过案头《滇海虞衡志》,忽听得檐角铜铃响动,恍若那年马帮驮铃穿过茶马古道。她忆起采石匠在哀牢山矿洞所见:暗红碧玺在玄武岩脉中蜿蜒如血,当地白依人称之为"山神凝固的相思泪"。
"去取那支'金齿簪'。"她蘸取曙红颜料,在洒金笺上写下南诏古歌,"告知献君,哀牢赤玉需对着苍山雪光赏玩,我们这里不下雪,就请个歌姬唱两句吧。"
话音刚落落,楼下的喧哗化作一片惊叹。
那尊赤玉小犬在暮色中竟泛出火焰纹,原是工匠顺着碧玺内部的"血筋"雕出鳞状肌理。
滇西老匠人用"千层剥"绝技,将深埋哀牢山三百年的碧玺王剖成七十九片薄如蝉翼的玉片,最艳的那抹鸽血赤,说是当年大理国公主的胭脂匣化成的石髓。
藏家却偏爱用吴道子游丝描法勾勒睡犬轮廓:“这抹胭脂色,分明是屋中小犬偷饮了东家砚中的残酒。 ”
不过说到底,这件事也要仗着水出玉的巧妙手画。正是她把云屋里头那只活灵活现的小犬,用她的画术,化成了掌心大小的迷你版,才能让工匠师傅们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琢磨。
红碧玺,这种以其鲜艳的红色调为主的宝石,自古以来就象征着热烈的爱意和积极的能量。人们常说,赠送红碧玺给心爱的人,就能表达自己的爱意,增加彼此的缘分。
"夫人您看这火头!"伙计用银镊子夹起戒面迎向天光,鸽血红碧玺内部的金红丝绦突然翻涌如霞,"听玉石行家说,哀牢山老矿脉的'凤血石',当年大理国师为高皇后炼长生丹时..."他刻意压低嗓音,引得几位梳着牡丹髻的少妇将团扇攥出褶皱。
突然有珐琅护甲叩响琉璃柜面,通海绸庄的当家主母抖开洒金礼单:"给本夫人包起来!正巧下月要给庶妹添妆。"
此言一出,满室环佩骤响似急雨,胭脂香风里此起彼伏着"给我拿那个""我也要了"的娇叱。
像这种可爱又漂亮、还能有好兆头的东西,谁能不心动?就连水出玉自己设计的作品,待经过老师傅那巧夺天工的手一过,看到成品的她同样惊呆了,简直比她构想的还要精美。
老师傅仅道一句:“我雕了这么多年,也是难得见到这么通灵的石头。”
水出玉这一次试水成功,之后开始找工匠将将其他碧玺镶嵌成犬形戒指,戒指的样式很简单,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美观,反而更能衬托出犬形的精致。
这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水出玉的那家珠宝店里,人头攒动。大家都是冲着这红碧玺来的。
女子们围在柜台前,争相观赏、试戴。她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戴上了这红碧玺,就能找到如意郎君,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那雅间的公子哥,也觉得这样美好能增加与妻子的缱绻。
肖清清也踉跄被好友方婷儿拽跌入这团锦绣漩涡。她本不想凑这个热闹,但一眼看到那红碧玺,她的心就忍不住跳了一下。
那鲜艳的红色,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焰,直直地照进了她的心里。她忍不住伸出手去,轻轻地抚摸了一下那光滑的宝石,细细观看。
方婷儿攥着肖清清的荷叶青衫袖挤到前排:"快看这犬形戒!"她将嵌着碧玺的银戒套上好友素手,"《南诏图传》里说,细奴逻就是戴着血玉戒遇见了白洁夫人..."
肖清清指尖微颤。戒面上那只蜷缩的玉犬突然活过来似的,耳尖那抹胭脂色竟与昨夜灯下读的《望夫云》笺注如出一辙。她恍惚看见苍山玉局峰顶,被咒术困住的公主将红玉簪抛向洱海,千年后化作这汪凝在戒面中。
“清清,你看那小犬,是不是跟真的一样?我好喜欢,就是听说已经被人订下了,也不知是哪家的姑娘这么有福气,要是我能买下来就好了。” 方婷儿看着那红碧玺的小犬,羡慕的说道。
“嗯,的确是很精致,不过,这红碧玺也非常难得,这般大的整石,又是这般通透的没有杂色,实属难得,那买家定是个极有眼光的。”
“清清,要是你喜欢的话,可以让这个铺子再帮你找一个相似的红碧玺,让他们叫工匠再帮你做一个。”
伙计开口打趣:“红碧玺,旺夫哦。”
“她啊,平日里连朵花儿都懒得戴,还买这红玉犬?”方婷儿之前也不过说说,过过嘴瘾而已。
肖清清确实不喜欢太多装饰之物,平日里浑身上下除了发上的一根玉簪便无他物,偏偏她生得又好,那玉簪更是衬得她气质出众,倒叫人看不出她的身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