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重建传统家园
林宇、张峰、李悦和陈瑶站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眼神中却透着坚定。尽管四周是被科技过度开发后留下的痕迹,破败的建筑与废弃的机械诉说着往昔对自然无节制的索取,可他们心中怀揣着重建传统家园的梦想,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张峰,这个有着丰富野外生存知识的男人,他兴奋地向大家比划着:“只要我们挖掘水渠,就能把溪水引到土地边,灌溉我们的农田。”众人一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用从废墟中找来的工具,开始挖掘水渠。泥土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没有人喊累。
李悦则凭借着对古代农业的深入了解,成为了土地开垦和播种的指导者。她从收集来的传统农具中拿起一把锄头,对大家说:“这锄头啊,可是咱们开垦土地的得力助手。初次使用的人,很容易在姿势和力度上出错。来,大家看我示范。”她双脚稳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紧紧握住锄柄后端,把锄头高高抡起,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重重地砸进土里,随后借助身体后倾的力量,将锄刃向后拉,轻松翻起一大块土。“记住,砸土时角度保持45度左右,太浅翻不动土,太深费力不说,还容易损坏锄头。” 张峰依样尝试,起初动作生疏,锄头砸下去绵软无力,在李悦的耐心指导下,逐渐掌握了诀窍,动作越来越利落,开垦速度也明显加快。
接着,李悦又指向耧车:“这个叫耧车,是播种神器。”她蹲下身子,仔细调整耧车斗下面小孔的开合程度,解释道:“不同种子大小不同,像小麦种子颗粒较大,小孔就调大些;蔬菜种子小,小孔就得调小,这样才能保证下种均匀。” 随后,她叫来陈瑶帮忙拉车,自己则扶着耧车,边走边说:“拉的时候速度要稳,不能忽快忽慢,我这边控制方向和深度,咱们配合好。” 两人默契协作,只见种子均匀地落入开好的沟里,不一会儿,大片土地就完成了播种。
他们还收集到了犁。张峰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大家伙,李悦走过去介绍:“这是犁,耕地全靠它。使用犁的时候,关键在于控制好犁铧入土的深度。刚开始的时候,不能让犁铧入土太深,不然拉起来会很费劲,而且容易损坏犁铧和牵引的牲畜,要是咱们靠人力拉,就更得注意了。咱们先浅浅地犁一遍,把地表的土松一松,然后再逐渐增加深度。在犁地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持犁的直线前进,不然耕出来的地就会歪歪扭扭,影响后续的播种和生长。”于是,几个人齐心协力,拉着犁在土地上艰难地前行。一开始,犁总是偏离直线,大家不得不频繁调整方向,累得气喘吁吁。但随着配合越来越默契,犁出的地越来越规整,一道道整齐的犁沟见证着他们的努力。
在翻晒粮食的时候,用到了木耙。李悦拿起木耙示范:“这木耙用来翻晒粮食再好不过。推动木耙时,动作要平稳,幅度不宜过大,把粮食均匀摊开,让每一处都能充分接触阳光。注意不要太用力,不然会把粮食弄散或者埋到下面晒不到了。”众人照着做,很快就把粮食晒得干干爽爽。
到了收获的季节,镰刀派上了用场。李悦拿起镰刀,向大家讲解:“握镰刀的时候,手要握紧刀柄,刀刃向外。割庄稼时,身体微微下蹲,斜着下刀,从庄稼根部往上割,动作要连贯。割完一行,往后退一步再接着割,这样既能保证效率,又能让割下的庄稼摆放整齐。”大家按照她的方法,顺利收割了大片庄稼,虽然累得腰酸背痛,但看着堆成小山的收获,心中满是喜悦。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上渐渐长出了嫩绿的幼苗,像是大地对他们辛勤劳作的回应。小窝棚也在他们的不断修缮下,变得更加坚固舒适。他们还养了一些鸡、鸭、鹅等家禽,每天清晨,家禽的叫声打破了宁静,看着这些小动物在院子里欢快地奔跑,一种家的感觉油然而生。
然而,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引来了周围一些人的不解和质疑。附近现代化农场的管理者,坐在宽敞明亮的控制室里,通过无人机向他们喊话:“你们这是在浪费时间和资源,为什么要过这种落后的生活?依靠先进的科技,人类可以享受更轻松、更高效的生活。”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带着几分傲慢。
林宇他们只是微笑着回应:“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一种能找到自我价值的生活。科技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也让我们失去了与自然的连接,失去了对生活最本真的感受。”
为了让传统家园更加完善,林宇开始研究如何利用一些简单的科技手段来辅助传统农业。他发现,通过自制的太阳能装置,可以为一些小型灌溉设备提供能源,这样既减少了人力,又能保证灌溉的稳定性。张峰则在周边的山林中寻找草药,利用古老的中医知识,为大家准备一些常用的药品,以防生病。
李悦不断探索传统农业与现代生态理念的结合。她发现,在农田里养殖一些小鱼和青蛙,可以起到除虫和松土的作用,而且这些小动物还能为家禽提供食物,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循环。陈瑶则在窝棚周围种上了各种鲜花和藤蔓,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能起到遮阳和隔音的效果。
随着传统家园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他们。一些对现代科技生活感到迷茫的年轻人,偷偷跑来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一天,一个叫晓峰的年轻人鼓起勇气来到他们中间,羞涩地说:“我觉得你们的生活很有意思,我想加入你们,可以吗?”林宇他们欣然答应。晓峰的加入,为这个小团体带来了新的活力。他带来了一些自己制作的小工具,还分享了一些在城市中学习到的环保知识。
然而,现代化农场的管理者并不打算轻易放过他们。他觉得林宇他们的行为是对现代科技文明的挑战,决定采取一些措施来阻止他们。他先是切断了通往传统家园的电力供应,想让他们知难而退。但林宇他们早有准备,利用太阳能板和风力发电机,轻松解决了电力问题。
管理者又派人来破坏他们的水渠和农具。面对这种情况,林宇他们没有选择退缩,而是组织起来,轮流守护家园。同时,他们将这些情况记录下来,通过一些隐蔽的渠道,传播到外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现代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对林宇他们的支持声也越来越大。
在一次关于科技与生活的研讨会上,林宇作为传统生活方式的代表发言:“我们并不是反对科技,而是希望科技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而不是让我们成为科技的奴隶。我们重建传统家园,是为了找回那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是为了让生活更有温度和意义。”他的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也让更多的人开始思考未来生活的方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家园在众人的努力下变得越来越繁荣。农田里的作物茁壮成长,小窝棚变成了温馨的小屋,家禽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他们还建立了一个小型的社区,与附近的村落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传承和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而那个曾经反对他们的现代化农场管理者,在看到传统家园的变化和人们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后,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逐渐意识到,科技的发展并不应该以牺牲人类的情感和与自然的连接为代价。最终,他放下了偏见,主动找到林宇他们,表达了合作的意愿。他希望能够借鉴传统家园的生态理念,对现代化农场进行改造,让科技与传统实现更好的融合。
从那以后,传统家园与现代化农场不再是对立的存在,而是成为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伙伴。他们共同探索着一种更加平衡、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为人类的未来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