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翻开一本诗书,我们都能够看见,自打有诗词开始,诗词就似乎是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一首首隽永的唐诗宋词,无不散发着浓浓的酒香,似乎所有震古烁今的名篇大作,都是文人们在酒酣耳热之后创作出来的。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甘醇的美酒喝进了肚子里,也不知进行了怎样复杂的化学变化,都化成了锦绣的诗文,再从笔底流淌出来。
别的不说,就单说那《诗经》吧,这里面就有不少与酒有关的诗篇,由此可见,至少在遥远的西周到春秋时期,酒和诗歌,就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我们可以从这首《鹿鸣》之中看到,酒在当时就已经是贵族和官家宴饮之时的佳酿了。“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在《卷耳》中的这个行路之人,也已经知道了可以借酒消愁,用酒来缓解自己心中的牵挂和忧伤了。
到了汉朝以后,诗和酒之间的关系,那就更加密切了,尤其是在“文景之治”以后,社会相对稳定,人们安居乐业,于是,人们就有了更多的闲余时间,可以品味美酒,并歌颂美酒了。尤其是那些文人们,他们频频举行酒会,酒已经成为了他们宴饮之时,催动诗情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绝妙工具了。这种饮宴,不仅是普通文人之间交流情感的好方法,据说,就连皇帝也乐在其中呢,汉朝的皇帝曾经在长安城中建造了一座柏梁台,据《三辅旧事》云:“帝尝置酒其上,召群臣和诗,能七言诗者乃能上”,在柏梁台上,人们每人一句,每句一意,联句写诗,就这样,在美酒的陪衬下,一种新的诗体,“柏梁体”应运而生。或许,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诗歌和酒之间的关系,便更加密切了。
当然,不同的人,喝酒有不同的境界,要说喝酒到了一定层次的,莫过于东晋时候的陶渊明了。这个世上的爱酒之人,不计其数,可是,又有谁能够像陶渊明一样“无夕不饮”呢。陶渊明曾经在《五柳先生传》中自己说:“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因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由此可见,他对于酒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
当然,陶渊明的诗歌也是离不开酒的,称得上是诗中有酒,酒中有诗了。在陶渊明之前,虽然也有很多与酒有关的诗篇,可是,绝大多数都是用来咏酒的,只是歌颂酒的美好,却很少能够有人像陶渊明这样,将诗酒合一的。人们有时用美好的词句来歌颂美酒的甘冽,“春酒甘如醴,秋醴清如华”;又或者是描述宴饮的场景,“主人前进酒,弹瑟为清商”;最多也只是在酒精的麻 醉下,发出几声狂吼,说上两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可是,陶渊明则不是如此,他喝酒不是因为酒的滋味好,也不是为了要排遣自己心中的郁闷之情,借酒避世,而是为了达到一种微醺之后,宁静自然的意境。
酒,已经渗入到陶渊明生活的每一方面了,他不仅饮酒,而且还自己酿酒,他还以酒寓情,将酒上升到了自己心灵的层面,这一点,我们看他的《饮酒》诗,便能够知道一二了。陶渊明的《饮酒》诗,内容其实是很芜杂的,并不是光光讲述自己饮酒时候的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饮酒》诗,其实是诗人陶渊明在饮酒之后,用一个醉者的心态,来考量世事之后,所写的内心情感。
在《饮酒》诗中,有表达避世之情的诗篇,比如这首,“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这首诗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世事的险恶,为什么伯夷叔齐这样的至善之人,会双双饿死在首阳山,这样的话题,足以发人深省。
不仅如此,在《饮酒》诗中,也有表达自己隐居意志,表示不愿再进入仕途的诗歌。比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陶渊明《饮酒》诗中最家喻户晓的一首。虽然伯夷叔齐生前很不幸,可是,他们死后却能够流芳百世,所以,诗人愿意像他们那样,“贫贱不能移”,即使身处闹市,也像在深山之中一般,保持内心的澄明。
陶渊明在自己的《饮酒》诗中,思考着功名利禄对于人生的意义,也表达了自己傲视世俗的内心世界。“一觞虽独尽,钚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是啊,既然世事昏昏,那么就不如在美酒之中纵 情,远离世情,怡然自得。
从陶渊明的这么多《饮酒》诗中,我们所看到的其实却并不是一个沉醉在酒中,浑浑噩噩的酒徒,正相反,似乎陶渊明这酒,反而是越喝越清醒的呢。沉醉在美酒之中的陶渊明,看清了世态炎凉,于是决定隐居,遁入山林,倒是那些并没有饮酒的世俗之人,却更为愚钝可怜呢。或许,这就叫做“众人皆醉我独醒”吧,酒,已经融入了陶渊明的人生,又从他笔下的诗歌中流淌出来,让人们看见他那如同秋菊般傲霜挺立的风骨。
到了唐朝年间,就更是如此了,唐朝的诗人,似乎人人都是善饮的狂客,个个都是嗜酒之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唐人的诗歌,自然也是散发着勃勃的酒香的。魏晋南北朝时候的人,往往靠喝酒来麻 醉自己,以表达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杜康造酒刘伶醉”,并非是刘伶真的想醉,而是现实世界的残酷,让他在清醒的时候显得格外痛苦,所以,他不得不醉。唐人喝酒,就完全不是这样了,一扫魏晋以来的衰颓之气,显得豪放恣肆,人们在酒中,寻找着艺术的灵感,用美酒来加深朋友之间的友谊,更借着酒劲来抒发自己的凌云壮志,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用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抒发一下落寞孤愤,怀才不遇的情怀,可是,几杯美酒下肚,笔下 流淌出来的诗篇,却依然是豪情万丈的。
唐朝的经济相当发达,国富民强,万邦来朝,再加上民风淳朴,真的是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了,所以,处处都酒肆林立,给人一种“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感觉,不仅是城市,就算是在乡间,也是如此,要不然的话,也不会有那句著名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了,如此可见,就算是在田头垄间,举目一望,也都能够看见酒旗飘荡的场景。
既然如此,唐朝的酒诗,自然也是已经到达了一个境界的了,就好像有人说的那样,“要是把唐诗拿去压榨,至少还会淌出半斤酒来”,的确如此,唐诗是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酒香的,要是唐诗中没有了酒,唐诗那醉人的光华,就会顿时衰减了不少呢。“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唐诗中多的是这种豪情万丈的酒诗,诗中,我们能够看到白衣飘飘的少年,带着一身酒气,一身豪爽,一身飘逸,纵酒高歌,“醉后发清狂”。
能够酝酿出好诗来的酒,自然也应该是好酒,那“新丰美酒”,估计就是酒中的佳酿,据说,梁元帝的时候,就曾经写过“试酌新丰酒,遥劝阳台人”,如此可见,这新丰酒,还真是历史悠久呢。不过,真正爱酒之人,却不是以酒价的高低来品评酒的优劣的,而是以那酒是否真的能够触发诗人的诗情来定的。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固然能够使得他一斗诗百篇,可是,杜甫的“早来就饮一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这三百铜钱一斗的酒,也一样能够使得杜甫诗兴大发,留下一首首千古绝唱啊。
李白和杜甫,一个人称“诗仙”,一个人称“诗圣”,他们在诗歌造诣上不分伯仲,对于饮酒之道,也是一样在行的,他们也都是对美酒情有独钟之人。
先说李白,他不仅是“诗仙”,而且还是“酒仙”,“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在李白的心中,就连天地,也都是离不开酒的呢。说实话,中国古代的诗人,大多都能够和酒沾上点边儿,可是,谁又能像李白那样与酒密不可分呢。“太白酒楼”、“太白遗风”,直到今日,人们还是会将李白和酒联系在一起呢。
李白是个好交友的人,他行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正所谓,“独乐乐,不若众乐乐”,有了美酒,自然是要和别人一起共赏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或借酒送友,或对酌美酒,或寻友醉吟,他总是用美酒来结交挚友。当然,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仕途不顺,因此,他也时常会有借酒浇愁的时候,也会产生“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情感。不过,他毕竟是一个心胸豁达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每每能够将原本惆怅的诗篇,在美酒浸染下,化成引吭慷慨的词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人生之中,多的是这样不如意的事情,所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但是,李白并非只是单纯地借酒来发牢骚,用酒来麻痹自己的神经,正相反,酒能够帮助李白排除忧愤,聊以自慰,并且让他从酒中找到慰藉,补充力量,所以,他才会喊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的豪言壮语。
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字句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此其所长”,或许,点燃李白胸口的那一股激情的,正是美酒。不论是梦游天姥,还是月下独酌,不管是感叹关山明月,还是心恨蜀道之难,李白都用自己的诗和酒,诵出了大唐朝的最强音。他在月华如水的诗情画意中走来,带着一身的酒气,踩碎了一地长相思的月光。大道如青天,可是,他却举步维艰,于是,唯有散尽千金裘,换却五花马,借一杯醇香,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份寂寥之情。这就是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李白,他借着酒兴,自灵魂的深处,将美酒化成一首首隽永的诗篇。
除了李白之外,杜甫也是一个酒中豪客,他嗜酒的程度,是一点都不逊色于李白的,只是,到了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杜甫屡遭打击,穷困潦倒,所以才不能豪饮而已。不过,即使如此,他还是依然会“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夕江头尽醉归”,对于酒,那真的是喜爱到了极点的。只可惜,后来杜甫又因为身体不济,所以,不得已只能“潦倒新停浊酒杯”了。不过,在杜甫年轻的时候,他也和李白一样爱酒,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在《饮中八仙歌》中,写出八位嗜好饮酒的朋友,将每一个人全部都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了。
唐朝喜欢喝酒的人,真是太多了,数也数不尽,比如那自称是“醉司马”的白居易,他曾经将诗、酒、琴,当成是自己最知心的三个朋友,“所亲惟三友,三友者为谁?琴罢辄饮酒,酒罢辄吟诗。三友递相引,循环无已时”,由此可见,他对于酒,那也是情有独钟的。
唐诗离不开酒,正是因为酒入心胸,才和诗情合而为一,这才造就了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动人诗篇。
到了宋朝以后,词开始盛行起来,词人也和诗人一样,都是离不开酒的。北宋初年,就有范仲淹,发出了“酒入愁肠愁更愁,化作相思泪”的感慨;而晏殊呢,也曾经说“一曲新词酒一杯”,若非有酒,恐怕他也难有这精彩的新词;而自称奉旨填词的柳永,也是常常“归来中夜酒醺醺”的。
唐朝有李白,斗酒诗百篇,而宋朝,也有一个豪放的诗人,叫做苏轼,虽然他自称没有酒量,“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可是,他却也同样是一个喜欢饮酒的人,所以,才会说“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想当年,李白曾经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苏轼呢,他也曾经“把酒问青天”,问苍天“今昔是何年”。苏轼的豪情,那是一点都不逊色于任何人的,“酒酣胸胆尚开张”之后,便是他“老夫聊发少年狂”之时。在他的心中,诗歌和美酒之间,是有着必然联系的,“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只要喝上那么一点酒,那诗便自然出来了,如此可见,这苏轼对于酒的喜爱,也不是寻常人能够比拟的呢。
大宋朝,不仅男子爱酒,就连女子,也对酒很偏爱呢。想当年,卓文君曾经当垆卖酒,可是,她自己的酒量究竟如何,我们可不知道,不过,同样是才女,宋朝词人李清照对于美酒,那也是有一种特殊感情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年少时有美酒为伴的她,显得那样浪漫,又显得如此潇洒,而当她遭受到战乱变故之后,那时再饮酒,却又多了几分凄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可以说,李清照算得上是一个酒中的巾帼英雄,她对于酒和诗的那种感悟,已非寻常男子能够比拟。
唐诗是渗透着浓浓酒气的,宋词也不差啊。有的人,借酒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吸入美酒之后,仿佛天地江山都到了人的胸中一般,张口一吐,便化成了白虹贯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样的豪气,丝毫不逊唐人。也有的人,用酒来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淡淡惆怅,“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又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爱和凄切伤痛的恨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一种执手相看泪眼,依依离别的场景,又是何等细腻,何等惆怅。
“酒中有深味”,或许,酒中三味,即是诗中三味,能够真正理解壶中乾坤,懂得品酒的人,也正是懂得写诗的人。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吧,从“斗酒纵横天下事,名山风雨百年心”的谭嗣同,到“将军大笑呼汉儿,痛饮黄龙自由诗”的秋瑾,爱酒之人,中国历史上是从来都不缺少的。文人们,他们一只手拿着笔,一只手举着杯,于是,饮了又写,写了又饮,那些感人的诗篇,便层出不穷地涌了出来。
酒朋诗侣,这个世上从来都不少,当酒入心胸之时,和胸中的豪气合而为一,便化成了一首首精彩的诗篇,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如此,翻开那泛黄的诗书,我们依然能够闻到,那扑面而来的浓浓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