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剪纸这种民间艺术,恐怕大家都不会陌生,作为一个中国人,从来都没有见到过剪纸的人,恐怕是少而又少的。不仅如此,恐怕每个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在小时候总有一段时间,会痴迷于将那些花花绿绿的纸头剪成各种花样吧。长大后,剪纸艺术可能和我们的关系略微疏远了一些,但是,逢年过节总会有人在门窗上贴上一些喜庆的剪纸图样,遇到了结婚嫁娶这样的大喜之日,那大红的喜字,也是缺少不了的,所以说,剪纸艺术,还是时常能够在我们的生活中见到的。
说起剪纸,这真可以算得上是源远流长了吧,第一个发明剪纸的人究竟是谁,这恐怕已经是很难考证的了。而且,由于纸张的发明时间还是比较晚的,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所谓的剪纸,其载体很有可能并不是纸张,而是树皮、树叶、布匹、皮革、甚至是金银箔等金属材料,或许,只要是片状的东西,硬度又刚好合适的,均可以用来当做剪纸的材料。剪纸的另一种重要工具,便是剪刀,不过,除了用剪刀来剪以外,用刻刀来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将剪纸称之为是一种镂空的艺术,它最主要的便是在二维的平面上,通过给人制造透空的感觉,来使得人们得到审美的享受。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在《史记》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说是西周初期的时候,周成王曾经用梧桐叶剪成“圭”字的形状,送给自己的弟弟,加封其侯位,这便是剪桐封弟的故事。由此可见,虽然在那个时候,纸张还并未被发明,但是,一种和剪纸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艺术,却正在酝酿之中。
我曾经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中,看到一段描述,虽然它并没有言明这就是剪纸,不过,或许,这样的神巧之技,和剪纸还真有些关系呢。在《外储说左上》中记载了一位民间艺人的神奇本领,当周君要求他为自己作画的时候,他画了一片豆荚叶,而且画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画成。周君一看,这豆荚叶上,就好像根本没有画过东西一样,于是便大怒。这时候,画荚人说,请您筑一堵高两丈的土墙,再凿上一个圆孔,把荚放在圆孔前,当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时候,透过阳光去看。周君便按照其方法去做,便看见了荚中的龙蛇、禽兽,车马等形象,凹凸成像,万物之状备具,于是,龙颜大悦。或许,这种画荚之术,也很可能在绘画的时候,在豆荚的内侧,使用了微雕镂刻的技术,若非如此,恐怕是很难做到在阳光的透照之下,呈现出各种形象,而豆荚叶表面上却什么都看不出来。虽然作者并没有言明,不过,或许,这段描述正是记载了某位镂空艺术大师的精彩技术呢。
到了唐朝的时候,剪纸的艺术就更加成熟了,而且,那个时候,纸张已经早就发明了,所以,这个时候的剪纸,才可以真的称得上是剪“纸”。据说,当时有诗人曾经作诗说:“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由此可见,当时不仅已经有了剪纸,而且,这剪纸的作用,还并不光光只是为了欣赏而已,还有着其他民俗作用。而宋朝的时候,造纸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各种各样的纸张品种全都发明了出来,都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的材料,剪纸艺术便突飞猛进地发展了,不管是贴在礼品上面的“礼花”,还是贴在窗户上的“窗花”,亦或是各种彩灯上的装饰,总之,剪纸不管从功能上,还是美观程度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唐诗有:“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由此可见,那个时候的人,已经将纸张剪成“春”等字样,作为迎接春天到来的标志,如此看来,这和现如今各地习惯在春节到来的时候,在门口、窗上贴“福”字等剪纸图样,还有异曲同工之妙呢。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这说明,当时人们在立春日所贴的剪纸,绝对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春”字,而是各种花样,应有尽有。
宋代的瓷器天下闻名,聪慧的先人们,还将剪纸用到了陶瓷的烧制上。他们将需要烧制的花样,先用剪纸剪出来,然后,作为陶瓷上的花样,再通过各种工序,使得陶瓷变得更加精美。类似的方法,还被用到了印花布等东西的制作上。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民间艺术的形成,和剪纸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们将剪纸的手艺,扩展使用到了对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的加工上,使用动物的皮,制作出了各种人物造型,并由此逐渐演变成为了我们今天熟悉的皮影戏。由此可见,这剪纸艺术不仅本身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还从它的身上发展形成了其他的姊妹艺术呢。
一说起剪纸之人,恐怕大家最先想到的,还应该是女孩子吧,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手擎一把剪刀,拿着一张红纸,上下翻飞,随着细碎的纸屑好像花瓣一般纷纷扬扬地飘落地上,不多时,一张精美绝伦的窗花,就在心灵手巧的少女手中诞生了。这样的画面,别说是看见,就是想象一番,也足以能够给人美好的享受啊。或许,中国传统女子所崇尚的女红,其中也有一门必修课,那就是剪纸。据说,古代的妇女,每到七夕佳节的时候,都会向上天乞巧,希望能够拥有像天上织女一般灵巧的双手,或许,这乞巧的内容之中,也包括有剪纸在内呢。
的确,通过剪纸来将自己喜欢的花鸟鱼虫,亭台楼阁展现在眼前,这的确是体现女孩子心灵手巧的一个重要方面。据说,古代的妇女就喜欢用各种材料剪成图样,贴在脸上,作为面部的装饰品。《木兰诗》中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花黄”,便是用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图案,贴在脸上的一种装饰品。由此可见,聪慧而又爱美的古人,不仅将剪纸仅仅作为是一种闲暇时候的消遣,还利用它让自己变得更加美。
不过,随着人们对剪纸艺术的喜爱,剪纸之人的队伍也越来越壮阔,除了那些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们,喜欢用剪纸来展现自己的心灵手巧以外,还有一些专门从事剪纸行业,并且以此谋生的人,也开始出现了。这些专门以剪纸为生的工匠们,所剪的花样,也绝非凡品,其图样之复杂,其做工之精巧,堪称一绝。南宋的时候,就曾经有人在笔记中记载:“旧都天衔,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又中原有余承志者,每剪诸家书字,毕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极精工。”能剪出各家书法的绝妙之处,这说明,当时的剪纸艺人,其文化素养已经相当之高了,而能够在袖子中剪出花样,连看都不用看,这又足可以算得上是一种绝技了。
随着参与到剪纸中的人越来越多,剪纸艺术,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门派,就好像书画的各个门派,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一样,各地不同的剪纸,也都有各地独特的文化色彩,体现了各地特有的民俗民风。
就拿江苏扬州地区的剪纸来说吧,江南多奇花异草,风景秀丽,山明水秀,钟灵毓秀,而江南之人,自然也是委婉细腻,感情丰富的,所以,扬州一派的剪纸,也是出了名的细腻。想当年,隋炀帝曾经多次下扬州,为了欣赏琼花,游山玩水,他在扬州建造了很多离宫别馆,遍栽琼花玉树。可是,即使是在温暖的南方,到了冬天的时候,依然会百花凋残,隋炀帝心中不悦,于是,便让宫女们用彩锦剪成花叶的形状,挂于树上,用于点缀枝条。不仅如此,他还让人剪成了荷花、菱芰、藕芡等物什的形状,铺放在水面上,以此来赏乐。虽然说,隋炀帝荒淫无道,穷奢极欲,那是为世人所不齿的,但是,在他的倡导下,扬州的剪纸艺术倒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除了江苏以外,浙江的剪纸艺术也是很有名的,尤其是平阳一带在送礼的时候,放在礼物上的“圈盆花”,就更是富有特色了。浙江的剪纸,也是与一位帝王的倡导分不开,相传五代的时候,“吴越践王于行吉之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和隋炀帝相比,这位吴越王不悬挂锦缎,改成用剪纸来代替,倒还正可以算得上是一种体恤百姓的仁政,和隋炀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呢。
孰对孰错且不去论,单说他们对于剪纸艺术的促进,还是多多少少都起到了一点作用的。
和南方的精巧、细致相比,北方的剪纸流派,或许就要豪迈得多了,特别是八百里秦川,黄土高原之上的陕西剪纸,更是以造型的古朴、粗犷,被很多专家们视作是剪纸界的“活化石”。或许,大巧若拙,这样的词语,就是用来形容陕西剪纸的,可别小看那一个个憨态可掬的“抓髻娃娃”,据专家们研究,这可是和古老的周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除此以外,各种鱼身人面,狮身人首的图案,也和中国古老的图腾崇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难怪,谁让陕西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呢,相传,黄帝可就是葬在陕西境内的呢,而距今长达五千年之久的仰韶文化遗址,也可以在陕西找到,所以说,这片古老、神奇、质朴的黄土地,自然孕育了与众不同的剪纸艺术。
其实,除此之外,在中国,各地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剪纸流派,各自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艺术特色,真的要说起来,还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光的呢。
或许,有人会说,剪纸艺术虽然好,可是,现如今能够用到的机会并不多,最多也就是逢年过节或者是婚嫁喜事的时候要用,一般来说,大家都会去买现成的,尤其是城市人,喜欢自己亲手剪纸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或许,又有人会说,现如今,那些剪纸的花样已经太老套了,除了喜字,也就是一些喜鹊之类的,图样一点都不时尚,颜色也千篇一律,除了大红颜色的以外,很少能够看见其他颜色的剪纸,这又如何能够吸引那些喜欢赶时髦,赶潮流的年轻人呢。
不错,或许的确是这样的,目前在中国,从事剪纸艺术的人,很多都是农村的妇女,她们所经常剪的花样,也都是一些以前流传下来,已经定型了的花样,即使有创新的成分,也很少能够不落窠臼,标新立异的。再加上精心研究一张新的剪纸花样,要花费很多功夫,可是剪纸的作品,却又相对来说,价格比较低廉,所以,很多人都开始转行,不再从事剪纸行业,最多,只是将它当成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娱乐而已。
如何能够使得剪纸这项传统艺术迸发出新的活力,或许,这还真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对于这一点,我们还真应该向我们的邻人日本好好学习一下,在日本,也有类似剪纸的艺术,日本的艺术家们,已经使得这种艺术,逐渐走向世界。
据说,这种类似剪纸的艺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后来泷平二郎等艺术家在中国剪纸中得到了启发,使用特殊的手法,开始发表自己的作品,并为其取名为“切绘”。应当说,切绘作品,是从中国剪纸中得到启示,又以日本版画为基础,并且在其中运用了西方具象思维的创作理念,在调和东西方艺术的过程中,挖掘并找到了东方文化最深层和西方最广泛的表现形式,并使之汇合。所以说,日本切绘在审美意识上,既是东方的,又是西方的,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这就是独一无二的切绘艺术。
对于日本切绘,艺术家宫田雅之还有一个特别的称呼,他称之为“刀势画”,从这个名称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和中国剪纸以剪刀作为主要工具不同,切绘艺术,主要是通过刻刀完成的,据说,日本的切绘画家,大多都是版画家的转型。切绘艺术以西方造型艺术中的焦点透视和光的明暗,来表达具象的审美意识,在吸收西方色彩的基础上,融入日本传统色彩的冷峻与妖艳,从而形成与浮世绘,西洋画完全不同的审美视觉,当然,这也自然和以镂空为主要造型手段的中国剪纸,有着明显的不同。
日本切绘色彩鲜艳,层次感强,视觉冲击感明显,所以,很容易就能抓住人们的眼球,在日本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日本切绘艺术,已经为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其实,话说回来,若论作品的精细程度,中国的剪纸,是绝对不逊色于日本的切绘艺术的,甚至可以说,还是略胜一筹的,或许,只要在作品的色泽或者是题材上,不囿于常规,相信,剪纸艺术也可以为更多的人所喜爱。
有一次,在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中,曾经看见过一个在校的大学生,他虽然是一个男生,但却是一个痴迷剪纸的人。在他的家乡,有一种从剪纸中衍生出来的民间艺术,当地人称之为“纸戏陀罗”,就是在一张巨大的纸张上剪出各种各样纷纷复杂的图样,然后,将所剪好的纸,做成衣服,穿在身上,并且表演各种戏曲。当那年轻人将剪裁好的衣物穿在自己和模特身上的时候,现场沸腾了,所有人都惊诧于那些剪纸作品的美轮美奂,巧夺天工。其实,在我看来,这掌声的背后,或许还有另外的一种含义,那就是,大家都在诧异,为什么在中国有这样一种精巧绝伦的民间艺术,但是,我们竟然都不知道。
是的,除了剪纸以外,在中国的民间,还有各种不同的艺术,如果一一展示出来,那都是令人叹为观止,惊为天人的,这些优秀的非物质遗产,正期待着世人对它们的关注,同时,也期待着能够后继有人。
所以,我很敬佩那位大学生,是他让“纸戏陀罗”这种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又活了起来,并且让全国的观众,见识到了它的美,民间艺术,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去爱护。我相信,只要人人都投入了一份爱,所有的艺术都会焕发出新的光彩,绝对不会逊色于人的。
剪纸,还有比这更简单的艺术吗,只需要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任何人都能够剪上一回。剪纸,还有比这更深邃的艺术吗,通过镂空的形象,用剪刀做画笔,画出大千世界,画出人世百态。随着刀尖的走势,一个个精美绝伦的图案出现在面前,时而优雅,时而细腻,时而大胆,时而质朴。刀锋所在处,如排山倒海,那是剪刀唱出的歌曲,那是纸张吟出的韵律。
飞剪之下,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一张美丽的剪纸图样,而是剪纸人那颗聪慧的心灵。刀锋所在,心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