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创新的韩愈
书名:吟花弄诗集 作者:施云南 本章字数:5124字 发布时间:2025-03-09

虽然说,安史之乱只闹了大约八年的光景,可是,大唐帝国却因此而遭受到了自打立国以来最大的考验。在安史之乱期间,大唐政府做了两件欠妥的事情,一件是向吐蕃和回纥等借兵,结果,使得外族有机可乘,蠢蠢欲动,妄图入侵;而另一件,则是对藩镇的软弱,这样就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藩镇割据现象。因此,虽然说大唐朝看上去是从安史之乱中摆脱出来了,算是中兴了,可是,却完全没有了恢宏盛大的气势,缺少了繁华昌盛的局面。所以说,对于从大历开始的中唐来说,它所面临的,乃是重重的危机,吏治腐败,政 治难见清平,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显得更加困苦难当了。

社会如此混乱不堪,那么文坛呢,身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又有谁能够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研究诗文呢?更何况,盛唐时期诗人的诗歌实在是写得太好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那李白杜甫就不去说了,其他的诗人,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人,也都是各具特色,文采斐然的。盛唐诗人写诗的题材太广,意境和情操太高,辞藻又实在是太绚烂,所以,后人真的是难以超越,只能望其项背。

所以说,既然不能超越,那就一定要独辟蹊径,走另外的路子了,在中唐时期,有很多诗文大家,都在积极探索有关于诗文改 革的道路,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人,都曾经努力创新。有人曾这样评价中唐文人,说:“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元和体’。”由此可见,在中唐年间,虽然社会衰败、颓靡,文坛倒还真的不是“万马齐喑究可哀”,还是有很多人,以自己的方式,写着自己喜欢的诗文。

 

这其中最了不起,最敢于创新的,恐怕还应该说是韩愈了吧。

在中唐时代,韩愈和柳宗元等人一起,掀起了一阵文学革新的旋风,他们所大力提倡的古文,是一种很类似于现如今的散文的体裁。要知道,魏晋以来,骈体文相当流行,讲究排偶、词藻、音律、典故等等,可是,韩愈他们所提倡的古文,就完全不是这样了,他们讲究的是奇句单行,不拘格式,一反六朝以来浮艳和颓靡的形式主义文风,使得文章变得自由、洒脱。

韩愈的这种主张提出后,在唐宪宗元和时,得到了柳宗元的大力支持和呼应,并且形成了一种文学思 潮,这种文学革新,便被人们称之为“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对于文学的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而韩愈等人的文章,也被人称之为“散文楷模”。

所谓的古文,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这样的话,就更加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也更加方便表达自己的思想了。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提倡古文,提倡先秦和汉朝的散文,从时间上来说,岂不是倒退了吗,又怎么能够说是一种改 革和创新呢?其实不然,所谓的“复古”,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地恢复古人的句式和用词,那样的话,谁也做不到。要知道,语言文字,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先秦时代的很多通用语汇,等到了唐朝的时候,已经早就抛弃不再使用了,又或者是早已经改变了语义,所以说,像《尚书》之类的古文,到了唐朝的时候,早就已经变得佶屈聱牙,难以理解了。而韩愈所说的学习古文,并不是说要写出像《尚书》一样令人难懂的文字,而是说要仿造它那种自由质朴、不受拘束的行文特点,避免写出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来。

这在当时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要知道,自从南北朝以来,骈体文开始盛行了,所有人都开始注重四四六六的行文格式,搜肠刮肚寻找稀奇古怪的文字,每一篇赋文,总能读到几个怪异的文字,几个深邃难懂的典故。这种华而不实的文体,已经妨碍了文学的正常发展,所有人都在考虑如何写出华丽的辞藻,却往往忽视了文章的内容和所反映的思想。

其实,早在韩愈之前,就已经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隋文帝的时候,还曾经下诏要禁止“文表华艳”,只可惜,这样的文风在文坛已经积久难改,所以,就算是有皇帝亲自下诏,都难以扭转颓风。到了唐朝的时候,王勃也曾经提出要改 革,只可惜,他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也常常使用骈体文。后来,又陆陆续续地有人提出了用散体作文的观点,却都未形成气候。直到韩愈高举起“复古”的旗帜,振臂一呼,这才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在中唐掀起了一股“古文”热。

可是,这么多年,别人都做不到的事情,韩愈又是如何成功的呢?这成功的背后,当然是少不了那些改 革先驱的不断努力了,比如陈子昂,他就曾经主张“复古”,他的观点,也和韩愈很近似。此外,中唐时期虽然国力衰弱,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各种问题,不过,好在贞元之后,社会暂时安定,表面总算是出现了中兴之貌,许多有识之士都在考虑,要如何以文载道,起到匡复社稷的作用,这样,韩愈提出古文运动的时机便在此时渐渐成熟了。

不过,这些都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重要的,乃是韩愈所提出的文学主张,相比自己的前辈们,更加完善,也更加合理。韩愈的文学改 革主张,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文章的形式上的,革除骈体文,提倡散体文,这并不是他最主要的目的,提倡“载道”、“明道”的思想,那才是他们真正想说的呢。学习古文,创作古文,这只是一种形式而已,推行古道,振兴儒学,并宣传自己的政 治主张,这才是韩愈真正想做的事情。为了宣扬自己所崇尚的道统和儒家思想,他曾经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如《原道》、《原性》、《原人》等等,全都有着载道、明道的风格。此外,如《马说》、《获麟解》、《师说》等文章,或反映现实,或批评时政,或提出自己对于事物的新观点等,显得不拘一格,别有趣味。就拿《师说》来说吧,韩愈大胆地提出“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等观点,就给了世人无限的启迪。

不过,可别以为韩愈光顾着文章的思想性,反对使用骈文,就会使得文章用词显得粗浅了,恰恰相反,韩愈的文章雄浑奔放,随意自如,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不仅如此,他还讲究节律,崇尚音色之美,善于使用各种不同的句式,交错重复句、排比句、对仗句等,在文章中应有尽有,使得文章显得更富变化。韩愈主张“辞必己出”,也就是说,不抄袭前人的作品,要用自己的话语来写文章,他本人就是一个特别擅长用词的人,常常用极其富有个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还常常创出一些新颖的词汇,我们常用的一些成语,如“不平则鸣”、“垂头丧气”、“俯首帖耳”等等,据说就是韩愈首先使用的。

另外,韩愈认为,作者个人的道德修养,决定了他写出来的文章,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说,要写出一篇好文章来的话,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品格高奇,正如他所说的,“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韩愈那文以载道的风格,已经融入了他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之中,都说文如其人,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追求一种正气之风,在个人修为上,更是如此。韩愈在政 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曾经亲自参加到平定淮西藩镇之乱的活动中。他还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即使是在秦岭、蓝关这样的荒芜之地,他还是依然不忘记为国尽忠,因而才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这样的千古绝唱。

 

韩愈的最主要贡献在于散文,他主张“唯陈言之务去”,要求写文章不能人云亦云,要有独特的观点,这自然是正确的,对于当时的文学创作,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不过,这一点要是走到了极端的话,就会出现所谓的“横空盘硬语”,“险语破鬼胆”之类的现象,为了避免拾人牙慧而追求奇特,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使自己的诗文变得奇奇怪怪的。这一点,我们看韩愈的某些诗歌,就能够明白了。说来也奇怪,韩愈提倡古文运动,散文写得洒脱不羁,可是,他的诗歌给人又是另一种感觉了,可以用“奇崛险怪”这四个字来形容,韩孟诗派还有很多其他诗人,如孟郊、贾岛等,都有这个问题,人们称之为“奇崛险怪派”。

韩愈的诗歌,追求一种不平凡的意境,气象壮阔,喜欢刻画那些难以捉摸的奇幻之景。清朝的赵翼曾经在《瓯北诗话》中指出,到了韩愈的时候,李杜在前,已经极尽诗文的变化,所以难以再有什么突破,只有在杜甫的“奇峻处”,还可以发挥一下,所以,这一点便被韩愈注意到了,于是,他便独辟蹊径,专门在求奇这方面入手,“然奇险处,亦自有得失,盖少陵才思所到,偶然得之,而昌黎则专以此求胜,故时见斧凿痕迹,有心与无心异也”。的确如此,用词独树一帜,富于变化,不人云亦云,这自然是好事,不过,做得过了头了,一样也不能给人美的享受,正所谓“过犹不及”啊。

韩愈主张“笔补造化”,崇尚体现雄奇怪异之美,想当年,岑参在写到边塞风景的时候,已经是极尽壮阔之词了,“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这样的句子,已经足以让人称奇了,可是,和韩愈比起来,或许还有所不及呢。边塞之景,所有人都知道,那肯定是不同于中原的,有与众不同之处,可是韩愈呢,就算是在一般人眼里的寻常之景,他也能写出一番奇趣来。

在《全唐诗》中,有很多韩愈和孟郊等人远游时候的联句,真个是极尽奇词啊,孟郊说:“海鲸吞明月,浪岛没大沤”,韩愈就说:“魍魅暂出没,蛟螭互蟠蟉”;孟郊又说:“当春忽凄凉,不枯亦飕飗”,韩愈又对:“驰深鼓利楫,趋险惊蜚輶”……读到后面,让人不觉诧异,难道这真的是他们在远足之时看见的景致吗,或许,在此处,他们所描写的,已经是通过“笔补造化”而创造出来的心中之景了。

由于韩愈乃是古文大家,所以,在写诗的时候,就难免会像写文章的时候那样,用散文的手法来谋篇布局,来遣词造句了,所以说,以文入诗,这也是韩愈诗歌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有人称他是“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

诗歌散文化,自然也是独辟蹊径的一种创作方法,就以韩愈著名的诗歌《山石》来举例子吧,“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首诗歌中,韩愈并没有讲究对偶之类的诗歌技巧,而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诗,将自己在登山途中所看见的点点滴滴全都写进了诗歌中。如此自然顺畅的笔触,使得整首诗歌显得十分与众不同。不仅如此,在诗歌的最后,他还没有忘记,像散文那样,总结一下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用“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这样的句子,来表达自己向往大自然,希望能够摆脱尘世生活束缚的情感。

当然,写诗过于自由,太散文化,也会有不好的地方,韩愈喜欢作拗句,总是在诗歌中使用与常用节奏不同的句式,比如“有穷者孟郊”、“乃一龙一猪”等等,对于诗歌的节奏格律实在是太不讲究,或多或少还是破坏了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更加让人觉得奇崛险怪。

 

不管怎样,韩愈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文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他所提倡的“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使得中唐时期的文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的诗歌虽然有奇崛险怪的地方,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可圈可点的。所以苏轼评价他的时候,才会说“文起八代之衰”,给予他极其高的评价。

毋庸置疑,韩愈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散文,他一扫绮靡婉丽的文风,使得文章可以更好地起到明道的作用。除此之外,他所主张的“辞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等理论也是极其重要的,直到今天,都有着现实意义。所谓的“辞必己出”,毫无疑问,就是说你所用的句子,必须是你自己的脑子想出来的,抄袭别人的句子,可是不行的。而“唯陈言之务去”呢,意思也是差不多的,就是说,文章的观点要新颖,如果一篇文章没有自己的观点,全都只是人云亦云,就好像是写总结报告一般,就好像是应声虫一样,那便没有什么意思。

试想一下,这不就是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作品要原创,不要抄袭别人的作品,是一个道理吗,真是可叹,想当年,早在唐朝的时候,韩愈就已经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进行他的诗文改 革了,可是,这样的革新,一直持续到今天,却还是陋习难以除尽。远的不去说,就拿我们江山来说吧,江山文学网,以致力于纯文学为主,力求建立一片纯净的文学天地,可是,依然还是有一些朋友,会偶尔“不慎”,造成一些此类“失误”,个别朋友,采取“拿来主义”,将别人的文章占为己有。还有些朋友,抱着“抄自己的文章不算抄”的想法,将自己的某些篇章重复发文,殊不知,这种做法,和当年孔乙己“窃不算偷”的狡辩,乃是异曲同工。幸好江山文学网有关部门领导及时拨乱反正,在江山内部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团和个人自我检查的工作,将那些有抄袭和重复发文之嫌的文章,一一找出,还江山一片晴朗的天空。

想当年,韩愈掀起了古文运动,在中唐卷起狂澜,推动了中唐诗文的革新,使得唐朝的诗文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我相信,在所有江山人的共同努力下,江山文学也很快将会升入一个新的高峰,甚至可能在整个网络上,吹起一股声势浩大的正气之风。

勇于创新,不说陈言,韩愈做到了,那么,我们呢?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吟花弄诗集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