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跟西班牙打得昏天暗地的时候,大清这边,也不消停。甲午战败一事,让大清颜面尽失。
虽然此前也输过很多次,问题是甲午战争是输给昔日的番邦小国日本,这可就让大清上下有识之士都坐不住了。
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组织发动下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 上书光绪帝。
他们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这件事情被后人成为“公车上书”。
随后,维新派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验教训,在各地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学堂,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
光绪皇帝现在已经亲政了。虽说是如此,可朝堂上下,仍然很关注慈禧太皇太后的意见。这当然让光绪皇帝非常不悦。
所以,一方面外来入侵的列强逼迫光绪皇帝不得不想办法扭转局面,另一方面内部的政 治斗争也让光绪皇帝积极地寻找抓手,在政 治上进一步瓦解慈禧太后的政 治势力。
在这样的条件下,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诸多 维新派,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用。他们开始了变法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 正式开始。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
在事情的刚开始,慈禧对光绪变法维新是支持的。其原因非常简单,大清如果不做什么改变,那就真完了。
其他事情可以假装没看见,可明治维新后的番邦小国日本都能反杀昔日的宗主国,这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而且,在征求慈禧意见的时候,维新派让光绪皇帝专门挑选慈禧爱听的话跟她报告。当慈禧听到皇帝是想学习西方的练兵、办学、开办实业的时候,她当然找不到任何理由反对。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超出了之前光绪皇帝和慈禧所说的改 革范围。而且这里面的动静一个比一个大。
在当局人员方面,维新派大量撤裁了旧衙门。甚至都要废除八股取士。这一下可就导致了大清数万旧官僚失业。
在军事力量方面,维新派计划裁撤绿营和八旗兵,试图由维新派控制新军。这就把朝廷里面原来的老军头撇开了。
在核心人事方面,光绪皇帝提拔谭嗣同、杨锐等维新派进入军机处,架空保守派大臣,也就是更向着慈禧的那群老臣。
在中央机构方面,康有为提出设立制度局,架空军机处,试图建立维新派主导的决策机构,等同于另立了一套政府核心机构。
真正触及慈禧底限的,是光绪皇帝对礼部尚书怀塔布等六名高 官的罢免一事,这件事情被后人称作礼部六堂官事件。
当时的礼部主事王照是变法支持者,他上书建议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共同出访日本及欧美国家,以“考察外情、开阔眼界”,推动改 革。此举隐含削弱慈禧权威、扩大光绪亲政的意图。
然而,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等六位堂官,也就是礼部高 官以奏折内容“大逆不道”为由,拒绝代递王照的奏折。
光绪帝得知礼部官员阻挠王照上书后,认为这是保守派公开抵制变法的表现,立即下旨将礼部六堂官全部革职。同时,光绪帝破格提拔王照为三品京堂,以示对维新派的支持。
罢免六堂官直接挑战了慈禧对人事任免权的控制。按当时大清的惯例,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须经慈禧批准,但光绪帝此次未请示慈禧,直接就拍板了。
被罢免的礼部官员多为满族亲贵,是慈禧权力联盟的核心成员。此举被慈禧视为光绪帝试图清洗后党势力、独揽大权。
对光绪皇帝,慈禧其实一直都留着一手,毕竟他不是自己亲生骨肉。另外,发动政变这种事情,慈禧早就熟门熟路了。她早就有准备!
早在戊戌变法刚开始没几天的时候,慈禧就迫使光绪帝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荣禄就是她的亲信。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个职位原是李鸿章的, 因为他签订了《马关条约》,受到国人一致声讨,迫于舆论压力,大清只好将他开缺。
在这种关键时刻,把关键岗位换上绝对信任的人来把持着,就是为了以防万一。看来,这个措施现在可以派上用场了……
慈禧见到局势对她不妙,派人给荣禄传去了口谕,赶紧调动部队到京城附近。另外,慈禧要他盯紧在袁世凯。他那里,会是这次博弈的胜负手!
为什么跟之前在朝鲜发挥过作用的袁世凯扯上关系呢?因为此时袁世凯被大清寄予厚望,正在天津小站办一件大事。
甲午战争之后,朝廷安排袁世凯在天津小站以德国 军制为蓝本,制订了一套近代陆军的组织编制、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招募制度、粮饷制度等为内容的建军方案。
小站练兵基本上摒弃了八旗、绿营和湘淮军的旧制,注重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标准化,强调实施新法训练的严格性,成为中国近代陆军的草创先河。
因其队伍训练营地在天津东南70里的一个铁路站,位于天津至大沽站中间,所以袁世凯在这里练兵常被称小站练兵。
北洋水师没了。一时半会儿朝廷玩不起海军了。这时候,只能集中有限的财力,训练一支规模不算大,但非常精锐的陆军部队。这就是袁世凯的使命。
1898年9月初,接到了慈禧口谕的直隶总督荣禄,调兵聚集天津和长辛店,同时,也加紧了对袁世凯的盯梢。
慈禧悄悄干的其他事情,光绪皇帝不一定都清楚。可是,如此大规模的部队调动一事,光绪皇帝不可能不知道。他感觉到自己要大祸临头了……
9月14日,光绪皇帝召见杨锐,并赐予他衣带诏,内容是“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
康有为与谭嗣同等见到密诏后抱头痛哭,可是光绪帝只是个傀儡皇帝,手中权力有限,所以康有为这些人干着急没有办法。
当时朝中的所有将领之中,只有袁世凯曾长期驻兵朝鲜,知道国内外的形势,也主张变法。
于是,谭嗣同以极其恳切的言辞密奏光绪,要拉拢袁世凯,给他一些恩惠,这样一旦情况有变,袁世凯可能会是勤王保驾之臣。
缺乏政 治经验的谭嗣同不知道的是,这件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他的这个建议,成了黑桃十三太保改变这次事态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