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新上台的陶菲克总督与其父伊斯梅尔一样亲近西方,但比其父更加软弱无能。陶菲克认为祖国党和在祖国党背后作为支撑的埃及本土军官是他的首要政敌。
因此,他重新勾结英法两国,开展对土著军官的残酷迫害。1881年1月,阿拉比再次聚集部分青年军官,前往开罗广场请愿,却反而遭到陶菲克逮捕。
愤怒的青年军官立刻哗变,攻打尼罗河宫,救出被捕众人,重新向总督示 威,这一事件,也被后人称为“尼罗河宫事件”。
民众也纷纷走上街头,支持祖国党的行动,软弱无能的陶菲克见形势危急,只得全盘同意祖国党的要求,任命祖国党支持的谢里夫为内阁首脑。
局势急转直下,黑桃10卢波不甘心事态就这么偏离他的计划。所以他主动提出贿赂谢里夫!
关键时刻,谢里夫被黑桃10卢波收买了。他下令军队不得干政,限制议会权力,同时将祖国党控制的军队调往遥远的东方。
于是,祖国党再次领导军队哗变,谢里夫被迫下台。这次是由祖国党人巴鲁底组阁,祖国党人阿拉比任陆军部长,掌握实际权力。
在阿拉比领导下,新政府驱逐外国官吏,提拔本土军官,废除奴隶制,准备展开宪政改 革。
英法两国对于埃及爆发的革 命十分恐慌,决定武装进行干涉。至于缺钱吗,有黑桃十三太保的抵押贷款可以借高利贷。反正可以拿埃及苏伊士运河作抵押,不怕打不赢……
1882年5月,英法两国舰队炮轰亚历山大,炫耀武力,提出最后通牒,要求陶菲克解任阿拉比,解散巴鲁底内阁。
陶菲克准备向英法两国妥协,消息传来,群情激奋,军民纷纷走上街头,拥护阿拉比,软禁陶菲克。
阿拉比提出废黜陶菲克,使埃及成为共和国。但却遭到祖国党大多数成员反对,担心此举引起英国全面干涉和农民暴 乱,不了了之。英国见状,决心彻底发起对埃及的武装入侵。
一个月后,一个英籍马耳他侨民在亚历山大挑衅,被当地埃及居民打死,此事正好可以当做英国入侵埃及的口实。
可是,光靠死一个侨民就开战,好像还稍微差点火候。这时候,黑桃10卢波为英军献上了一计。
陶菲克现在不是被关起来了吗?只要军爷点头,我负责安排人想办法把他营救回来。让他投奔我们这边。这下我们出兵,可就是帮埃及的正主儿报仇了!
英军同意了黑桃10卢波的建议。于是,黑桃10卢波派人花钱贿赂看管陶菲克的守卫。陶菲克设法逃脱,被黑桃10卢波的手下引来,寻求英国庇护。
这下可好,英国人想什么来什么。现在陶菲克在英军这边了。要怎么解释这次开战,话语权是完全在英军这边的……
又过了一个月,英国舰队再次来到亚历山大,进行挑衅。他们说陶菲克要求当地守军在黎明前交出亚历山大全部炮台给英军,否则英军就开炮射击。守军断然拒绝了这个无理要求。
次日,英国舰队炮轰亚历山大,英埃战争爆发。亚历山大守军奋勇还击,与英军对射,无奈战力对比悬殊,亚历山大港成为一片火海。守军抵抗不过,被迫撤离。
接下来,英军开始向亚历山大东南道瓦尔村防线发起进攻,准备进军埃及内地,埃及议会任命阿拉比为全国总司令,授予他“埃及保卫者”的称号。
在阿拉比的领导下,埃及军队坚守道瓦尔村。英军进攻3周,均被埃及军队击退,损失惨重,士气大跌。
英军吃了亏以后,很狡猾地选择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留一部分军队吸引阿拉比注意,主力改走苏伊士运河方向。阿拉比未加察觉。
8月20日,英军舰队抵达。当日下午,英军就占领运河沿岸的苏伊士港,塞得港及伊斯梅利亚。
英军以伊斯梅利亚为据点向开罗前进。在英国压力下,9月6日,埃及名义上的主家奥斯曼帝国宣布阿拉比为叛徒,也表示支持英国。埃及的抗英局势大为恶化。
闻听英军声东击西,阿拉比大惊,匆忙率领主力回师,9月13日,两军在泰尔·厄尔格比尔决战。
英军多为久经沙场的正规军,而埃及军队多为临时拼凑或缺乏训练,未上战场的新兵,且匆忙从四处赶来,疲惫不堪,武器装备也大大落后英军,因此尽管人数处于优势,但实际战斗力反而处于劣势。
最终,英军凭借先进武器,成功让埃及全线崩溃。英军获胜。阿拉比逃回开罗。此战,埃及军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
9月14日,英军兵临埃及城下,城内已无多少军队,阿拉比被迫向英投降。25日,陶菲克总督返回开罗,在英军保护下,继续其统治。
陶菲克全盘废除阿拉比的种种改 革措施,疯狂迫害祖国党及支持改 革的人士,共计2万多人被逮捕入狱。
阿拉比本人被判处死刑,但因人民激烈反对,最终减罪流放斯里兰卡,1901年才获释回国,但还是遭到软禁,十年后病死。
英国 军队在埃及驻军,强迫埃及人民赔款1亿法郎军费,并负担驻军费用。埃及此时,已完全沦为英国的半殖民地。
英国占领埃及后,考虑到奥斯曼帝国和其他欧洲列强的因素,不敢公然吞并埃及,而是打着“维护埃及领土主权”的旗号,在埃及驻军,把埃及变为其“保护国”。
英国驻奥斯曼大使达弗林提出,以埃及人担任中央及地方官员,英国人担任“监督”“顾问”的形式,对埃及进行间接统治,以此减少埃及人民的反抗情绪。
说是顾问,其实更接近太上皇。埃及大小官员对这些顾问言听计从,根本就不敢对顾问的意见提出任何反对意见,完全成为英国的走狗。
英国以艾弗林·巴林为驻埃及领事,开始对埃及的殖民统治。在英国压力下,陶菲克解散埃及军队,由英国顾问负责召集,训练军队,间接掌握军队。同时,英国人拆毁埃及兵工厂,解散军事学院。
英国人还继续把持埃及财政。为了从经济上压迫埃及,英国殖民当局通过强迫的方式,下令埃及农民都改种棉花,不许种粮食,使得埃及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满足英国工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