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弘亲征柔然
书名:冯太后本纪 作者:江南闲人 本章字数:6386字 发布时间:2025-02-25

一旁的高允也是频频点头。

冯太后:“现在六镇主帅是拓跋丕暂代,六镇共有多少兵啊?”

源贺:“回太后,六镇总兵马不过十万。”

冯太后皱眉道:“十万兵马防守六个边镇,还要防止蠕蠕对六镇百姓的侵犯,捉襟见肘,很困难啊。”

高允:“禀太后,宣府大营现有十万兵,若是从宣府大营调五万兵到六镇前线,既便利,又好。只是,那个大营主将司马道符是乙弗浑的人,臣担心轻易调不动他,现在任城王爷和吐万将军也只能看着他,不让他有异动,但是若要调兵,怕有困难。”

拓跋弘一听就怒了:“这个司马道符,还反了他了,我亲自去,看他可敢抗命。”

冯太后朝他摆摆手,又问源贺:“青州战事如何?”

源贺:“慕容白曜率兵五万,已经将东阳城团团围住,正在使薛安都劝降沈文秀。”

冯太后:“前次薛安都劝降崔道固倒是轻松,不知这次劝降沈文秀是否也容易?”

源贺:“回太后,据报,沈文秀答应投降,只是让慕容白曜给他时间,一会儿说五日后,到期了又说要再与诸同僚商议商议。反复无行,不可捉摸。”

冯太后一声冷笑:“这明明就是在拖延嘛,哪有投降的意思。”

源贺:“是,慕容白曜因此又再加紧对青州的攻击了。”

冯太后:“源将军,你再催促慕容白曜,让他加紧拿下青州,蠕蠕这一战看来难以避免了,本想先拖着的,等南边战事了了,再解决它的,现在看来是拖不下去了。如果两线作战,很麻烦,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尽快拿下青州,然后全力还击蠕蠕。”

源贺称诺:“臣即发函,催促慕容白曜加紧攻城,争取早日拿下青州。”

冯太后点点头。

拓跋弘在一旁对冯太后道:“阿娘,弘儿想领兵到六镇去打击蠕蠕,请阿娘允许。”

冯太后道:“行,等青州拿下了,让源将军作主帅,我和你象这样一起陪着,咱们一起去打击蠕蠕。”

拓跋弘:“不是的,阿娘,弘儿的意思是,弘儿自任主帅,单独领兵去打击蠕蠕。”

冯太后很是惊讶:“你,你是说,你自任主帅,亲自统兵到六镇打击蠕蠕?”

拓跋弘点点头。

冯太后的脸色有些发白了:“你,你还年幼,你还不能亲自统兵,这样不行的,不行的。”

拓跋弘急了:“阿娘,弘儿可以的,弘儿已经长大了,弘儿可以亲自统兵上战场杀敌了。”

冯太后:“这事,让我和源将军,高公他们再议议,再议议。”

拓跋弘:“这有什么好议的,蠕蠕已经犯边了,咱们再不阻击就来不及了。”

冯太后有些无助地看着源贺和高允。

源贺向拓跋弘施礼,道:“启奏皇上,臣以为蠕蠕之事可暂缓。兵家大忌就是分兵各击,蠕蠕犯边虽然麻烦,但是臣以为东阳王阻击防守应该无虞。若是这边冒冒然分兵往击,这千里运兵,疲惫之师千里转战最为凶险,还请皇上明察。”

拓跋弘听源贺这样说,才低头不语。

冯太后让传书到青州前线,让慕容白曜加紧攻城,并让毕众敬和薛安都,崔道固,还有刘昶,再设法劝降沈文秀。

 

六十五

是夜,冯太后让拓跋弘早些歇下,自己和迎男二人还在案前批阅奏章,听得拓跋弘在榻上翻来覆去,冯太后走过前问:“弘儿,睡不着么?是不是阿娘的灯光打扰你了,迎男,你搬个纱橱来,把灯光隔了。”

迎男答应了就要叫内侍,拓跋弘拦住,却起身对冯太后道:“阿娘,我想到六镇前线去,我已经长大了,我已经可以领兵杀敌了,也必须要为国立功了,请阿娘允许。好么?”

冯太后的脸色又开始发白,只是轻声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坐不骑衡,何况你是皇帝,是我儿啊,阿娘我真的是很不放心啊。”

拓跋弘一听冯太后这样说,也没了办法,只得又躺下,面朝内侧闭上眼睡了。

冯太后看着拓跋弘的背影,眼中一片迷茫之色,过了半晌才起身,到书案前坐下,一份奏章没有批完,便觉得烦燥不已,遂起身,出了房门,向院中走去。迎男急忙为她取了一件披衣,跟着她走到了院中。

春天到了,风还有些寒,不过在这寒风中已经透露出一丝的暖意,冯太后立在院中,看着天上的那轮月发怔。迎男上前,帮她披上外衣,柔声说道:“孩子已经长大了,也到了该放手的时候了,特别是男孩子,总是留在身边也是不行的,更何况他还是咱们大魏朝的皇帝呢。”

冯太后悠悠一声叹:“是啊,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从来都是年青皇帝的大忌,男儿汉建功立业最好的场所莫过于战场,只是这战场,战场啊,这近一年来战场上的点点滴滴,我是越看越怕啊,他还不到十三岁,我就要让他独自领兵上战场,你让我怎么能放得下心啊。”

迎男:“您不陪他一起去六镇么?”

冯太后:“这里能放心么?战事胶着,不上不下的,如何能放得下心来?”又不禁自嘲似地苦笑了一声,道:“这孩子没主见,做阿娘的心里着急,这孩子太有主见了,做阿娘的心里更着急,你说,这做爷娘的是不是上辈子欠了他们的?”

迎男也笑了:“兴许吧,佛家不也是在说还债么,或许是前世欠了他们的,今世就是来还债的。”

冯太后不禁又是悠悠一声长叹。

 

六十六

次日辰时,升城县衙大堂,众臣朝议,就是拓跋弘,御驾亲征柔然一事。

冯太后首先表示了认可,诸臣一见太后都同意了,也就没了话说,只是如何调度,冯太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皇上亲临战场,但是主将还是由源贺担任,长孙观为副将,从各军中选出精骑三千人,着铁甲,一人三马,随皇上北上。到了宣府大营再调兵五万前往六镇。并着淮南王拓跋他在凉州警备,若有所需,立即调往六镇,还有京兆康王拓跋子推的平城大营,若是六镇有急,也随时准备调兵前往。六镇附近诸军,皆听从源贺调遣。另遣步六孤馥,素和其奴,独孤尼随从,王睿,宇文韬领二百羽林郎作近侍。三日后起程。这样的安排,诸公以为如何?一起议议。”

高允问:“这,玺印是由皇上带着,还是留于太后处?”

冯太后:“当然由皇上带着了。”

高允:“若是太后有诏命,当如何处理?”

冯太后皱起了眉。

拓跋弘:“给阿娘也制作一方玺印就是了。”

高允又问:“若皇帝有诏命,太后亦有诏命,两诏有异,当如何处理?”

拓跋弘:“以太后诏命为主。”

高允:“诺,臣这就安排玉工为太后制作玺印。皇上,这玺印上刻什么文字?”

拓跋弘想了想,道:“就刻上:佛母皇太后之玺,如何?大小比作玉玺,诸公以为如何?”

冯太后点头微笑。

高允亦笑着道:“臣遵旨。”

 

六十七

三日后,卯初,天色微明。

冯太后,迎男领着诸臣在升城瓮城送别拓跋弘和源贺,长孙观等诸将。

拓跋弘拜别冯太后,旁边紧随着吐万安国和达奚买奴,源贺,长孙观等诸将也都在瓮城站立。

冯太后一脸的不舍,但也是满脸的骄傲,看着拓跋弘,道:“你们都要小心了,一定要照顾好皇上。”

群臣施礼称诺。

冯太后挥挥手:“你们去罢。”

拓跋弘翻身上了那骕骦马,对冯太后高声叫道:“阿娘,儿去也。”一拨马头,便朝城外跑去,源贺等诸将随上,三千铁甲军已经在城外相候,一见拓跋弘来,便都随拓跋弘向北方跑去。

冯太后凝神目送,直到不见。

 

六十八

这日,冯太后正在大堂批阅奏章,高允兴匆匆地进来,远远地便向冯太后祝喜:“太后,青州城已经破了,沈文秀被捉住了。”

冯太后闻言大喜,急忙接过捷报,连声称好,道:“这个慕容白曜未负我望,这次是立有大功了,当封。”

高允称诺。

冯太后:“明日卯时起驾,行台进驻青州。”

众人称诺。

 

六十九

冯太后的车驾驾临青城,慕容白曜率诸将出城十里相迎,直到青州府衙坐定,诸将再正式向冯太后行大礼叩拜,冯太后称免。

冯太后道:“慕容将军,此番破城之后可有什么行动?”

慕容白曜出班,施礼,道:“回太后,臣谨记太后教诲,努力约束兵士,青州城破后,青州百姓几乎不曾有扰,只是在维持治安时,卫兵与百姓产生过一些小的纠纷,按照太后的旨意,以百姓为重,皆已妥善处置,不曾产生大的冲突,请太后放心。”

冯太后点头微笑,连连称善,然后示意苻承祖宣诏。

苻承祖手捧诏书出列,高声道:“慕容白曜听诏。”

慕容白曜跪倒,称臣,听诏。

苻承祖:“维,皇帝临轩,若曰:慕容白曜都督青、齐、东徐州之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青州刺史,进爵济南王,诏与公知。”宣完,苻承祖一脸的笑,将诏书奉与慕容白曜:“济南王爷,接诏吧。”

慕容白曜谢恩接诏。

冯太后对慕容白曜笑道:“济南王,我曾与你说过,你所想要的荣耀都可以凭你的真本事一一取得,如何?我之所言不虚吧?”

慕容白曜跪倒,大礼参拜,伏首道:“臣无知,差点就误入歧途,幸蒙佛母太后指点迷津,使臣得以回归正道,臣日后当奉佛母太后旨意为圭臬,万死其身以报佛母太后。”

冯太后笑道:“免礼。”又对慕容白曜道:“你把诸将的功劳成文报上,等我回到平城后,都要一一论功行赏。还有,新归的几位将军,现在都是咱们魏臣魏将,也都是有功之臣,都是要行赏的。”冯太后突然又抬高声音,道:“我要告知全天下所有的人,在我大魏,是决不会亏待每一位功臣的。”

朝上诸臣全都拜伏在地,皆称谢恩。

冯太后叫起。

冯太后又命抱嶷回归原位,不再担任慕容白曜监军一职。

众臣归班,冯太后又问慕容白曜:“济南王,那位沈文秀呢?”

慕容白曜出班,奏:“回太后,沈文秀现在马厩看押。”

冯太后:“带上来给我看看。”

慕容白曜称诺,命令卫兵带沈文秀。

不一会儿沈文秀被带到,卫兵让他跪下,他也不辩,便也跪下。

冯太后见他双手被反绑着,身上只着单衣,且已破损,很是狼狈,便问:“你就是沈文秀?你之前答应归降中国的,怎么又反悔了?看来你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啊?”

沈文秀也不答,只是沉默而跪。

冯太后余光扫到薛安都在一旁犹犹预预的似有话说,便道:“薛将军,你有话要说么?”

沈文秀看了薛安都一眼,薛安都想了一会儿,还是出班奏道:“回太后,其实,这沈文秀是要降的,只是,只是,有几个人不肯。”

冯太后:“哦,是他的部属不肯降我。”

薛安都:“不是他的部属,是,是青州里的几户人家。”

冯太后一听愣住了,堂上的诸将也全都愣住了,冯太后不可思议地问薛安都:“你是说,青州城里有几户人家不同意青州刺史的政策,这位青州的最高长官,他就行使不了他的政策,是这个意思么?”

薛安都称是。

冯太后笑了,问沈文秀:“沈文秀,薛安都所言当真?”

沈文秀沉默不答。

冯太后笑道:“沈文秀,你一位堂堂的青州刺史,竟然被几户青州刁民所拿捏,看来,我之前是高看你了。”

薛安都施礼道:“回太后,这几户可不是普通的刁民,其中有青、齐郡望,有:泰山羊氏,东平毕氏,清河张氏和宋氏。还有几户民望,有:崔氏,刘氏,王氏,房氏,傅氏,贾氏等,他们在此势力颇大,南宋在此行政也得要依靠他们才行,就象这青州的守军,有过半数都是这些大族的私兵,因此,不得这些大族的首肯,沈大人若想自行其事,也是困难。”

冯太后点点头,让抱嶷过去把沈文秀扶起,问:“沈将军,可愿归我中国?”

沈文秀又跪下,伏首道:“罪臣沈文秀,愿归降中国,还望太后收纳。”

冯太后笑了:“好好,是人才,我们都要,抱嶷,去给沈大人松绑。”

抱嶷给沈文秀松了绑,冯太后让薛安都带沈文秀下去收拾,却又叫住沈文秀:“沈大人,现在青州城里的那些大族豪强都在做什么?”

沈文秀转了一下眼珠,施礼道:“回太后,应该都在家中观望。”

冯太后又问:“这次青州战事,他们的损失如何?”

沈文秀:“这些豪强战损颇大,因为拒不归降,慕容将军攻势亦猛,我也有心保存我的官军的兵力,就把他们的私兵往前推,因此他们的战损应在半数之上。”

冯太后点点头,让沈文秀下去梳洗。

沈文秀退下后,冯太后道:“这青州战事现在看来是城外的战事已经结束了,而这城内的战事好象才刚刚开始。这城内的战事如何应对,诸公议议。”

高允出班:“启奏太后,自汉末至今,二百余年,几乎皆为乱世,百姓为求自保,便以宗族血亲为纽带,乡里为基础,抱团取暖,束力求利,本是为了自保于乱世,后来逐渐坐大,已经成为地方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即使朝庭也不敢轻视,说到益处,当然有许多,说到坏处,亦有不少,其中最大的坏处就是朝庭政令若是不利于他们,他们就敢不遵,而朝庭却不能惩治,只能安抚羁縻。终是尾大难掉,恐成祸患。”

冯太后点点头,问:“那高公有何高见?”

高允施礼道:“迁其至外地,铲除其根基,可保无虞。”

冯太后点点头,道:“迁到哪里呢?他们现在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我需要知道准确之详情才行的。”对抱嶷道:“你遣人去看看沈文秀收拾好了没有?让他尽快过来,我有话问。”抱嶷答应了,即遣人去问。

 

七十

夜色已深,青州府衙后堂,冯太后还坐在案前,看着挂在墙壁上的那幅大地图发呆。

迎男过来:“郡主,夜深了,您也该歇息了。”

冯太后却看着地图若有所思地闲问道:“迁其至外土,铲除其根基,这么多的人啊,迁到哪里去呢?如何迁呢?如何才能铲了他们的根基,让他们能安心劳作,却不能作乱呢?”

迎男在她身边坐下,也看着地图,道:“南人新附,其心不定,难保不会生乱,徐,青,兖,冀这几个州都是同样的问题,过宽则生弛,过严则生怨,皆为生乱之机,这宽严如何把握,人心如何收服,还真让人头痛啊。”

冯太后:“你说,高公让把他们都迁走,这话合适么?都迁走,这有多少人啊,迁到哪里去啊?”

迎男:“高公的意思还是对的。”

冯太后:“这个我知道,他们在本乡本土的,树大根深,生事容易,一旦换个地方,人生地不熟的,想约人宴饮都困难,更别说生事了,可是怎么迁?迁到哪里去呢?难道也要学汉武帝一样,把他们迁到金陵去给先帝他们看坟?金陵在关外,也太偏僻了些,这些江北富庶之地的人民迁到那里,根本就不能适应的,要不就在这里反抗,要不就是到那里反抗,肯定都是祸患,这个行不通的。”说时,不禁摇了摇头。

迎男:“要不就都迁到平城去,那里是关内,土地要多少有多少,而且这些豪强大族,不管在本乡有多么地嚣张跋扈,到了平城,到了您的脚下,那还不被您踩得死死的,看他们怎么蹦达。”说完不禁失笑。

冯太后先是白了她一眼,却也忍不住笑了,又转望地图,口中喃喃道:“平城,平城,司州虽然大,但是这几个州的人也太多了,几个州呢,平城,司州又怎么能住得下呢。”冯太后一边念叨着,一边站起身,凑近地图,手指着平城,又画圈指着司州,只是盯着那一片地方细看。

冯太后看了一会儿便又坐下,问:“今天有弘儿的消息么?”

迎男从案上的奏文的上部找出一本,道:“有,皇上已经领着三千铁甲军到了怀荒,就等着与源将军的五万宣府兵会合,然后就要往击蠕蠕了。”

冯太后:“这次调宣府兵还算顺利。”

迎男:“皇上亲自到了大营调兵,那个司马道符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违抗圣命啊,再说了,旁边几个都是咱们的人,他要是真敢抗命,皇上有可能当时就把他给斩了。就这样,这个司马道符还是被调到京兆去了,让步六孤大人看着他,他再敢乱动就杀了他。”

冯太后笑了,道:“孩子长大了,已经有自己的主见了。”

迎男笑道:“那当然,也不看看这是谁的儿子。”

冯太后面露得意的笑容,却嗔道:“巧言令色,该打。”

迎男:“行,该打,明天打,现在,先歇息,行么?”

冯太后与迎男嬉笑着,梳洗,收拾,完后,冯太后在榻上睡下,迎男在榻下,脚踏上睡下。

突然迎男想起一事便要向冯太后禀报,可以冯太后已起鼻息,看来已经睡熟,迎男不忍打扰,只得喃喃自语道:“忘了向您呈报一事,明天上午时,南朝使者会带着游明根和张祐他们回来,并代表南帝与您议和。”

 

七十一

次日,巳初,青州府衙大堂。

冯太后一身素色正式宫装,端坐在案前,旁边侍立的迎男也是一身正式的三品尚书官服。另一边侍立的抱嶷,苻承祖等,亦是正式官服。案下侍立的李奕是一身软甲戎装,堂下诸臣,文臣着文装,武将着武装,亦是正式官服,两班侍立。

内侍上堂报:“启禀太后,南国侍者在堂下求见。”

冯太后问:“游明根,张祐呢?”

内侍:“游、张二位大人亦在堂下求见。”

冯太后:“先宣游明根,张祐觐见。”

内侍称诺,退下。

不一会儿只见游明根,张祐跟在游明根之后,一前一后上得堂来,同时拜伏在地,向冯太后行大礼参见:“臣游明根,臣张祐,参见太后陛下,恭祝太后圣躬安。”

冯太后:“游员外,安福,免礼,起来让我看看。”

游明根和张祐谢恩,起身。

冯太后看了看,笑了:“数月不见,你们好象都胖了?”

诸臣皆发出一声轻笑。

游明根亦笑道:“托太后,皇上的福,臣等在南朝吃的好,喝的好,睡的好,只是不得自由,臣刚好读书,所以这些时日,臣之学业稍有精进,只是这贱躯也是渐重,让太后您见笑了。”

冯太后微笑道:“好,只要南国没有委屈你们就好。”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冯太后本纪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