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八百准备回老家八里沟过春节,这是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回老家过春节,从官州市到贵南省已经通动车了,大大缩短了通行时间,从官州市到贵南市坐动车只要7小时,可以说是朝发夕至。但从贵南市到崎山县还要坐4小时的大巴车,从崎山县到大沟镇得坐1个半小时的中巴车,最后从大沟镇坐摩托车半小时才能到老家八里沟,所以无论如何都得在中途住一晚。
刘八百当然会选择更经济的方式,从官州市到贵南市的普通火车有一次是夕发朝致,速度比动车要慢一半,刘八百会买这一班的卧铺票,火车上睡一晚次日早上到达贵南市,然后有充足的时间坐车回崎山县,还能省下车费和住宿费用,一家三口同行得节约好几百元,所以交通的发展只给用得起的人提供了方便。刘八百想,从某个角度讲他的贫穷拖累了中国交通的发展。
回到大沟镇已是下午5点,为了安全起见,刘八百花了四十元从大沟镇包了台面包车回村,这么多年第一次包车,当然八里沟通车也没几年。刚到村口,母亲张贵花就背着背篓在那里等候多时了,她是来背行礼的。
母亲张贵花知道了刘八百转业的消息后不是很高兴,在他心里能在警队工作是件无上光荣的事情,但短暂的不高兴很快被全家团圆的幸福感所掩盖,特别是刘雪的到来给她带来了乐趣,六十多岁的人了儿孙绕膝就是最大的幸福。
朱娟和母亲张贵花还是没什么话说,过去婆媳之间的矛盾早已还给了岁月,朱刘不通婚的传统也被一些小年轻打破,但他们之间年龄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没有太多的语言,一个说话声如洪钟,一个说话慢条斯理,就形成母亲张贵花问一句朱娟答一句的局面。
张贵花早就将腊猪脚炖了一锅,这是当地农村待客最好的东西,一到家张贵花就舀了一大碗放在桌上说:“饿了吧,先吃点垫个底,我现在来煮饭,煮早了怕凉了”。
朱娟说:“不饿,我们在县城吃了午饭的”,说完朱娟就要去灶门口烧火,刚坐下还没拿好烧火钳。张贵花连忙制止到“小心火星烧坏了你的衣服,你们到桌子上吃肉去,我来烧火”。
刘八百夹了两块腊猪脚吃了起来,略带一丝烟香味,肉香扑鼻,这可是小时候要过年过节才吃得上的美味,朱娟夹了一小块瘦肉喂给刘雪,刘雪吃不贯腊肉的味道,匆忙吐到地上,张贵花笑着说话:“这个娃娃才刁歪(挑食)哦,这么瘦的肉就不吃”,马上用手捡起来,找了个小碗放起来。刘八百知道,等没人看见时,她会用开水洗一洗还会吃掉,因为对于她来说,腊猪脚是很珍贵的食物,珍贵得不允许有任何浪费。小时候缺吃少穿,为了让刘八百吃饱,有点好吃的,都把刘八百碗里装得满满的,经常形成刘八百吃不完,而母亲张贵花又吃不饱的局面,每次刘八百没吃完的剩饭,母亲就会放起来,然后趁没人时偷偷吃掉。但母亲决不会当作别人的面吃,除了面子以外,主要是给刘八百树立个好榜样,这对刘八百的教育是深刻的,也养成了他宁缺毋滥的性格。
就在这时,一只刚下完蛋的母鸡跑进厨房,在母亲张贵花面前“咯咯咯”的叫个不停,母亲知道这个母鸡是下完蛋后过来领赏的,抓了一把玉米粒丢给它说到:“不得了,就是生了个蛋嘛”。母鸡停止了叫声,埋头吃了起来。
刘雪看见了,吵着要吃鸡腿,朱娟忙制止到:“学海要乖,母鸡是下蛋来吃的,杀来吃了,奶奶就没有鸡蛋吃哩”
刘雪不听劝的说到:“不管,我不管,我就是要吃鸡腿”
刘雪憋着脸在那里生闷气。朱娟把刘雪拉到边上去教育。
母亲张贵花见状,马上把刘雪拉到身边说:“乖孙女,别生气,我们杀鸡去”,学海见有人撑腰,哇的一下就哭起来了。母亲张贵花又说到:“我的孙女,别哭了,就是你妈妈错,刘雪来奶奶家,吃个鸡也不给,鸡喂来干什么?不是喂来给我孙女吃的嘛,别哭了,我等会骂你妈妈……”朱娟在一旁听着很不是滋味,本来正常的教育小孩,母亲张贵花硬要来插一脚,但又不便发作,只是叹了口气走开了。
张贵花就养了两只下蛋母鸡,两只母鸡形影不离的一早就出去找虫吃,晚上才会回来,平时只有下蛋时才会回来,张贵花爱惜得不得了,象养着一对宠物。两只母鸡的其中一只今天按贯例回来下蛋,下完蛋后只是想找主人讨个赏,没想到却招来了灭顶之灾,小命不保。它的肉在两个小时后被端上了桌,在装鸡肉的大碗里,上层摆着十多粒拇指大小的蛋珠,那是还没成形的鸡蛋。
晚饭时,一上桌,刘雪就第一时间挟了鸡腿放在碗里,刘八百说:“刘雪,这样有礼貌吗,别人都还没吃……”
刘雪一边啃着鸡腿,一边说到:“我先到先得,我运气好”。
刘八百考虑到家庭氛围,也没给刘雪太多的指责,毕竟难得一家人在一起。这时张贵花又把另一个鸡腿找出来挟给了刘雪,说到:“吃鸡腿,要吃两个,吃了才跑得快”,刘八百和朱娟都特别无语,怎么这样娇惯孩子,但为了珍惜这个难得的团聚氛围,都忍着不吭声。
刘八百想,小时候母亲对自己不是这样的,虽然对自己很关心但还是有分寸的,要求也很严格,怎么对待孙辈就变成了这样娇惯。其实刘八百还曾经有过转业回老家崎山县城的想法,县城离家近,在城里上班,放假就回农村奶奶家,刘雪由奶奶帮着照看,也享受一下天伦之乐,由此看来根本不现实,如果这样下去,不知道女儿会娇惯成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婆媳关系又会恶化成什么样子。
春节法定假期后,全国人民就奔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刘八百还是继续在休假状态中,所以M警喜欢把转业叫做休长假,但这样天天吃饭睡觉无目标的生活久了也觉得烦,母亲把该讲的话和他认为稀奇的秩事已经重复讲了几遍了。对于过去来说休假回家陪陪父母是件很奢侈的事情,现在时间充足了又觉得烦心,朱娟就更加压抑了,每天除了看鸡蛋型的老式电视,就没有什么事做,出去村口走一走又碰不到一个熟人,却引来一帮老年人好奇的目光,她们在猜这是谁家的亲戚,或是谁家儿媳妇。当碰到村里的人,不管认不认识还要主动打招呼,叔叔婶婶哥哥嫂嫂的叫个不停,不然,他们会评价张贵花的儿媳妇摆架子,瞧不起人。
为了照顾朱娟的情绪,刘八百决定到附近走走,县城附近有个寺庙叫双桂寺,因门前有两棵桂花树而得名,在崎山县来说也算是个旅游景点,刘八百决定去逛一下。吃过早餐后,刘八百一家就出发了,因有从八里沟村到大沟镇是没有运营车辆的,通常就是坐摩托车。为了安全起见,刘八百在村口要了两辆摩托车,刘八百和刘雪坐一辆,朱娟带行礼坐一辆,刘八百不断的给摩的师傅说“开慢点,不赶时间”。
到双桂寺已是上午十点,双桂寺门前两颗桂花树一大一小,这点和刘八百想象的不一样,树杆粗的那根需来二人合围,但是却没有什么枝叶,如一个掉了头发的病入膏肓的老人无精打采的站在那里,树背后插着一个植物“施它活”的针管,有关专家正在对该树进行抢救,由于这个桂花树给这个寺庙带了很大的经济价值,利益让这颗树求生不得求死不成,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残忍。另一个树有碗口大小,到是长得枝繁叶茂,听旁边的讲解员介绍是老树死后为了双桂寺的名副其实而重新栽种的。
还好,双桂寺的门票不贵,小孩还半价,刘八百拿出警官证要求免费被受到了拒绝,理由是寺庙不是政府单位,不支持现役M警免费的政策。反正也没多少钱,刘八百没有计较,交了钱,就跟着解说员进去了,这里游客很少,解说员有几人带几人,不排队不等待。寺庙外面修得比较新,朱墙青瓦,里面却很旧,巷道狭窄,也没见到和尚和尼姑念经。
讲解员径直把他们带到一个香炉旁,叫他们烧香祈福,解说员是一个中年妇女,估计就是旁边请的村民,也没穿统一的服装,只是脖子上挡挂了一个写着“讲解员”三个字的牌子表明了她的身份,而且非常不专业,什么也没讲解或许也不会讲解。但她劝游客烧香到是头头是道:“什么一炷香代表一心一意,三炷香代表为自己祈福,六柱香代表为两代人祈福,九柱香代表为三代人祈福,十三炷香是代表功德圆满的高香”,香钱比外面买要贵得多,解说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刘八百始终不为所动,刘八百说道“菩萨是普度众生的,为什么烧香还花钱,而且还这么贵,还管不管穷人,我看就是骗人的,菩萨真这么灵,我怕普通人庙门就进不去……”
朱娟给刘八百使了个眼色,悄悄说到:“你可以不信,但不能乱讲话”,朱娟感觉刘八百讲话有些冒犯了菩萨,所以买了炷香供上,表达内心的虔诚,也有点向菩萨道歉的意思。朱娟非常珍惜现在的生活,虽然现在的生活混得不尽人意,但也比过去好多了,但再也经不起折腾,凡事小心翼翼,对于菩萨她是持“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的态度。
走出大门,讲解员又推荐他们和桂花树合个影留个纪念,讲解员又说:“和千年桂花树照相,可以保佑吉祥富贵(桂)”。刘八百想一家人一起回个老家不容易,照个全家福留个纪念还是很好的,也正中了刘八百的心意。讲好的晒张6寸的照片加个相框15元钱,这个价格还不算贵,照完相交完钱,开了个单子,讲解员才告之相片要在下午4点到县城佛门照相馆去取,刘八百想,反正下午返程也顺便,所以也没计较什么。
回到县城已是中午两点,找了个小饭馆吃了点饭差不多就是下午4点,当他们按照单子上的地址去找照相馆时,却发现并没有这个佛门照相馆,于是打了预留的电话,才发现电话也是假的。15元虽然不多,但被骗的滋味不好受,特别是当着老婆的面子被人骗更觉得没面子,刘八百又不能返回去找那个解说员,人家可是有预谋的,一定会找不到,而且拖家带口的也不方便,所以只能不了了之。
来到崎山汽车站,准备买票返程,上车之前去上了个厕所,那时崎山车站的厕所是收费的,大号5角小号2角,上大号他会给你一小包纸巾,当然为了省钱,如果自己有纸的情况下,大家都会说是上小号,反正不管大号小号厕所收费员也不会进来核实,刘八百上完厕所出示了一下警官证就想走,被厕所收费员叫住了:“那个老板,你还没有交费了”
刘八百说:“现役人员免费入厕,国家有规定的”
厕所收费员不怀好意的说话:“现役人员阿的屎不是屎呀”
刘八百有些生气,为了两角钱也不想计较现役人员阿的是不是屎,于是交了两角钱就离开了。
经过了一天的是是非非,曾经魂牵梦萦的故乡,在刘八百心里已经不再是梦里的样子,他还是那样落后,人们的素质还是那样的低,对M警的优待政策也落实得非常不够,听前几年转业在崎山县的转业干部讲,没有关系的情况下,营以下转业干部基本转业安排进乡镇的,建议刘八百不要选择回家乡。家庭在县城,工作在乡镇,那样又得继续亏欠家庭了,这样对妻子朱娟就更不公平了,对于刘八百来讲离开了警队重点要回归家庭,弥补家庭。由此看来,刘八百是不能再回这个穷地方,不能再回到这个又爱又恨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