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这是应邀为上海市金山区的千年古镇枫泾镇创作的故事,思古弄是一个小弄堂,但里面的故事却多得很哩,枫泾镇上走一走,故事能捡一箩筐!
【故事】思古弄的传说
在枫泾古镇北大街旁,有一条长约200米的弄堂,名叫思古弄。你可不要小看这个名字,到今天已经用了快600年了。
根据方志记载,大明宣德5年(公元1430年),枫泾镇以镇中市河为界,分南、北镇,南属嘉兴府嘉善县,北属松江府华亭县。传说当时的思古弄还是一条无名弄堂,在弄堂口附近,有一座尼姑庵,里面住着一位中年尼姑。她慈眉善目,有着一副菩萨心肠,平日里除了吃斋念佛之外,还经常教附近的孩子们识字读书,周围乡邻有了矛盾纠纷,不去衙门而是来找她帮忙调解,而她也往往几句话就能打开心锁,让双方握手言和。人们都夸她“既有出世之德,更有入世之能”,于是大人小孩都尊敬地称呼她为“师姑”,
这天,师姑正在庵堂里修行,突然,一高一矮两个妇女拉拉扯扯走了进来,一进庵堂,高个妇女就先嚷了起来:“师姑,你给评评理,她个子不大,贼胆儿不小,占便宜居然占到我头上来了!”
矮个妇女也不含糊,抻着脖子踮着脚嚷道:“你才是无理搅三分呢!今天当着师姑的面,咱一五一十说个清楚!谁要敢说谎,菩萨就降雷火烧死她!”
师姑苦笑着摆了摆手,说:“两位,有理不在声高,你们先互相松开手,跟我说说到底为了什么啊?”
师姑的声调不高,但话语里带着那么一股子威严劲儿,两个妇女的火气一下消了半截,互相松开手,轮流说了起来。
师姑听完,点了点头。原来,这两位妇女在市河边上开荒种菜,两家的菜地紧紧挨着,高个妇女种的黄瓜架歪到了矮个妇女的地里,矮个妇女种的南瓜藤爬到了高个妇女的地里,现在黄瓜挂满了枝头,南瓜也成熟了,为了收菜,两个人起了争执,一个不让对方踩自己家的菜地,一个不让对方摘自己种的菜,这不,就吵起来了。
师姑想了一会儿,问道:“你们俩知道咱们枫泾为什么叫吴根越角吗?”
高个妇女抢着答道:“知道,咱们这里是古代吴越交界的地方,吴国和越国谁看谁也顺眼,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
矮个妇女也不示弱:“一开始吴王打败了越王,后来越国送了个美女西施,吴王中了美人计,越王又打败了吴王。”
师姑点了点头:“你俩说的都不错,那吴王和越王现在在哪里呢?”
两个人齐声答道:“早就死了,现在都化成泥土了!”
师姑笑了笑,说:“吴越相争,你死我活,吴王和越王到死也不会想到:当年他们起兵打仗的地方,现在有两姐妹一起种菜呢,你们说是不是?”说完,她站起身来,走到书桌前,提起笔来,刷刷刷写了四句诗,递给两个妇女。两个妇女定睛一看,只见上面写的是:
吴吞越来越吞吴,
干戈四起几时休?
思古方知战乱苦,
身在福中要知福。
两个妇女仔细读了几遍,脸一下都红了:是啊,吴越两国你争我抢,战火连天,古战场到现在不也成了菜地了吗?咱们两个为这么点儿菜争执,有什么意思呢?
想到这里,高个妇女冲矮个妇女说到:“妹子,我错了,我那几根黄瓜,既然长到你的地里去了,那就是天意,我送给你了!”
矮个妇女也笑了:“大姐,看您说的,我那个大南瓜,是它自己爬到你家地里的,它大概知道你喜欢吃我种的南瓜!往后啊,什么你的我的,我的就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咱们和和气气,把菜种好!”
师姑调解两个农妇种菜纠纷的故事很快就传开了,那首诗也在枫泾镇上传诵开了,因为诗里有“思古”两个字,枫泾当地方言又把“师姑”也叫做“思古”,人们就把这条巷子叫做思古弄了。它和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诞生的“六尺巷”一样,都一直在展示着中华民族相互谦让、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