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郡太学
书名:冯太后本纪 作者:江南闲人 本章字数:7092字 发布时间:2025-02-14

丁学豪延请冯太后,拓跋弘等进了院,又引进了一座清简的平房,房门的横匾上写着“丁氏家塾”。

进得门来,只见正堂上也有一面横匾,上写着“驯鹿堂”,匾下有一幅画,画名“筑坟鹿守”,画中有一男子背筐负土筑坟,坟后栽有松柏,坟旁卧一白鹿。图落款为:晋陵顾长康。冯太后看了心中微微一惊,不禁问道:“此画真是虎头先生亲笔?”

丁学豪微有得色,施礼道:“是,虎头先生与家祖自远公是好友,蒙他不弃,为我先祖仲虑公画得这幅筑坟鹿守图。”

冯太后不禁又细看了,再看左右对联,上联:读书不过四句,下联:为己终归三无,上有横批:花开自在。那字铁钩银划,似要破纸而出,冯太后不禁心中暗暗赞叹,再细看落款:琅琊王子敬。冯太后大惊,不禁失声道:“难道这对联竟是官奴先生手笔?”

丁学豪面有得色,答道:“是,家祖自远公与官奴先生亦是好友,那日与几位先生在会稽旧宅饮酒唱和,一时兴起,便求得这幅字与画,家祖珍重,便当作传家之宝留了下来。”

冯太后哦了一声:“那你旧宅在南朝的?”

丁学豪:“是,家祖是为避桓玄之乱才举家迁到淮北来的,至今已经六十余年矣。”

冯太后微笑问:“居我魏地,为我魏民,公,安否?”

丁学豪先对着冯太后深施一礼,又对着拓跋弘深施一礼,朗声答道:“安。”

冯太后与拓跋弘互视一眼,点头而笑,又问:“请教丁公,这,读书不过四句,为己终归三无,当作何解?”

丁学豪道:“读书,所为者何?以老朽之愚见,不过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耳。此四者,当为我儒门子弟胎里素之使命也,亦为读书人之首要也。”

这丁学豪与高允上下的年岁,冯太后见到丁学豪,也是仿佛见到长辈一般,有心玩皮,便笑问道:“那次要呢?”

丁学豪先是一怔,略作思索,便娓娓而言道:“读书之首要,便是要学会做人,守礼行道,对国家君上要忠,对父母要孝,如此以下,兄友弟恭,朋友诚信,如此等等,此为读书之大道也。其次,读书是要学会做事,勤劳王事,滋养万民,此为读书之大用也,若是落入晋时之寻章摘句,空议清谈,则为误国误己甚矣。再次之,则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圣人之学问,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此为大义也。”

冯太后:“辞章之美,就不要了么?”

丁学豪淡然一笑,道:“此为小节也,有之固然是好,无之亦不可惜也。此即为圣人所言,宁拙勿巧,宁朴无华之意也。”

冯太后点头而笑,接着问:“那这下一句联,又作何解呢?”

丁学豪接着道:“这下一句,这为己之言出自夫子的“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之句,这三无之言出自庄子的《逍遥游》之“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句,其意为,读书学习,读了就是读了,学了就是学了,但求己身心安,不求外有人知,更不求以此而得高位厚利。”

冯太后点点头,道:“这花开自在,就是佛家语了。”

丁学豪施礼称是。

冯太后似自语道:“佛陀拈花,迦叶微笑,到底是悟了呢?还是借笑以作掩饰无知呢?”

这时史夫人悄声提醒丁学豪:“夫君,请太后,皇上,诸公入座吧。”

丁学豪猛然清醒,忙告罪,请冯太后,拓跋弘,在教授席入座,其他众人都各自在学生席入了座,迎男立在冯太后身侧,苻承祖立在拓跋弘身侧,抱嶷立在离二人不远处,李奕,王睿,宇文韬等立在门外,门侧。吐万安国,达奚买奴等羽林皆立于院中。

冯太后让丁学豪夫妇也落座,二老告罪落座。丁氏子弟皆侍立在丁学豪身侧,按序而立,丁氏女眷皆侍立在史氏身侧,亦按序而立。

丁学豪说了声:“奉茶。”丁氏女眷们答应了,一位媳妇模样的人出去,不一会儿各处捧了茶盘来,史氏起身,亲手为冯太后和拓跋弘奉茶。众媳妇捧茶盘到众大臣案前,欠身以立,再由丁氏子弟奉茶,众臣还礼接茶。

冯太后请史氏回座,说不要多礼,又向丁学豪道:“丁公,今日冒昧叨扰,还请见谅。”

丁学豪施礼笑道:“太后已经是儒林大人了,今日能驾临鄙处,实在为我丁门之盛事,足以流芳于后世也。”

冯太后很意外:“我,儒林大人?这从何说起啊?丁公莫非在说笑?”

丁学豪施礼道:“草民怎敢与太后说笑,数日前,太后和皇上在两军阵前以儒门经义教训伪宋建安王刘休仁一事,已经传遍天下,震动天下儒林,大大涨了我大魏士子之威风也。”

冯太后有些惊异:“有么?我怎么不知道的。”

丁学豪:“此辩非常之重要,此辩确立了我北魏和他南宋谁是华夏正朔,儒门正脉,为我大魏士子正了名,夫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可见这名正言顺之要紧,那日,太后在众目之前,天地之间,堂堂正正地说明,这就让我大魏士子日后之所言所行皆为名正言顺也。”

冯太后听了很高兴,拓跋弘更是一脸的开心看着冯太后。

冯太后:“只是听说南朝的读书风尚优于我朝,不知丁公作何解?”

丁学豪道:“世人多作此误解,而以草民愚见,我朝学风更甚于南。”

冯太后来了神:“愿闻其详。”

丁学豪:“自后汉末,天下纷乱,自然也就影响了学校之兴办,前晋时,天下暂得数年之太平,因此官学得以再办,只是学生太少,规模亦太小,不得成气候。不久后,中原便再陷纷乱,司马家衣冠南奔,偏安于一隅,无心亦无力于官学,只是地方官有致力于办学者,或有所为,但通常规模不大,学生亦不多,还不如一些世家私学。直到南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在京师建康办四学,才算有正式官学了。而我大魏自太祖宣武皇帝立国之初,便于京师平城立太学,后又立国子学,中书之学,学生最多时过三千人,一时儒冠遮云,书香满京,高博士是当时之人,应该最是清楚的了。”

高允捋须而笑,道:“正是,正是。”

丁学豪道:“南朝并无此盛事,或者可以说,南朝,私学盛,北朝,官学盛。”

冯太后点点头,又问:“为什么州郡里没有官学呢?”

丁学豪听了一怔,道:“回太后,这,自有学校以后,官学都在京师,这郡国之属,好象还从来没有过官学,有过私学,也有过地方官办的学校,但是由朝庭中央直接办的官学,好象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又转问高允:“高博士,您有听说过么?”

高允摇摇头。

冯太后:“之前没有,不代表现在不能有啊,丁公,今日我和皇帝造访贵处,就是想请教,如果我朝想在郡一级办官学,太学,丁公可有什么好的提议么?”

丁学豪大喜,道:“若真能将太学下放到郡,不要说到郡了,就是能到州属,那对地方学子来说,可真是天大的好事啊,太后和皇上可真是为我大魏朝的儒林学子建了万世之功业也,草民先行代大魏学子们谢过太后和皇上了。”说时便起身深施一礼。

冯太后叫免礼,并请落座,道:“只是有这个想法,具体如何处置,还需要诸公共同商议才行。”

丁学豪道:“其实也不难,只是按照京师的太学规模缩小了,照搬到各郡即可。”

冯太后一怔:“这么容易?”

丁学豪:“世上本无难事,只看有心或是无心了。”

冯太后眼看高允,高允施礼,道:“丁公此言不差,如平城太学,从平城,又从全国各地,十五州四十八郡选学子入学,如只是在郡,以此淮北郡为例,就在此郡中各县乡之中,选学子入学淮北郡太学,淮北郡太学按平城太学之制,设博士,助教等,由国家拨给钱粮作为饩廪,总之与平城一般,只是规模小一些罢了。”

冯太后:“那你们看是州学好呢,还是郡学好呢,或是县学好呢?”

高允:“州学还是太大,县学又太小了,以后也许可以到县学,就如今,老臣以为在郡办学最好合适。”

冯太后:“全国有四十八个郡,一下子全面推开,心中不踏实,是不是可以先以淮北郡为试点,总结了经验,实施完备后,再推向全国?”

高允:“太后圣明,治大国如烹小鲜,凡事,先试点,后推广,最是稳妥之举。”

冯太后又问高允:“现在京师太学所授主要是哪几科?”

高允却缓缓地摇摇头,道:“我大魏自太祖宣武皇帝定都平城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对子弟的教育,特立国子学,后又易名为中书学,属中书省管辖,学内设有中书博士以教授中书学生,还专门合众力编有《众文经》以作太学之教材,主要是为了调教我大魏朝的贵家子弟,只是,这些贵家子弟们崇尚武功,并不以授业为意,故,虽然我朝花费不小,只是实效有限也。”说时,不停地摇头叹息。

冯太后皱起了眉,低声对迎男说了一句。

迎男称诺而出。

不一会儿,迎男领着宇文韬进来。

宇文韬向冯太后施礼,听话。

冯太后问:“你的太学功课如何?我一直就想问问你的,却总是不得有空,今日刚好问问你,学业如何?我要亲自考考你的。”

宇文韬面露犹豫之色,嗫嚅着,似不敢说。

冯太后面色一沉,道:“我最喜爱听实话,最不喜爱听虚言,说吧。”

宇文韬施礼道:“回太后,那太学也只是过去点个卯,然后便可以自由行动,那些太学生点完卯后,基本都去打猎去了,很少能有几人肯坐下来认真读书的,就算想读书,那些先生们,也基本上都或是回府,或是回衙去了,也没得课授读了。”

冯太后面有怒色,道:“那你这许多年的韶华就是这样荒废了?你可知你来之时,你阿娘对你的期望么?”

宇文韬的眼眶便红了,道:“臣不敢忘,臣基本上也都留在了太学中,若有老师在,臣就认真请教,若无老师在,臣就努力读书,这些年,还好,不算太过荒废,请太后明察。”

冯太后怒色稍解,但还是皱着眉,问:“那你这些年都读了哪些书啊?”

宇文韬道:“臣草读了《左传》,《四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三略》等书。”

冯太后笑了:“哦,这么多了,还不错么,都看得懂么?”

宇文韬道:“回太后,我都是先读着,有不懂处,集中起来,得有机会时,再向老师请教,故,尚可以稍得明白。”

冯太后又问:“常去太学的,都有哪些老师啊?”

宇文韬道:“高公,源太尉,还有魏收大人,李冲大人等,臣但得时机,便向请教,故,颇有收益。”

冯太后点点头:“高公讲经义,源太尉讲兵法,佛助讲辞章,思顺讲事务,也好。”又对宇文韬道:“有的学就好好学,没有的学,就自己学,自己不能放松了自己,明白了么?”

宇文韬施礼称诺。

冯太后挥挥手,让宇文韬退下。

宇文韬向冯太后,拓跋弘施礼后,退出。

冯太后紧锁着眉头,对高允道:“我大魏的太学就是这样的么?”

高允道:“宇文小酋长所言也不尽然,太后勿以为虑,我朝太学生中,还是有许多爱听儒学经义的。”

冯太后默默地摇了摇头,对高允道:“这事,回平城后再详议,必须要整治,以正学风。”然后又转问丁学豪:“丁公,你知道南朝官学所授几科?”

丁学豪道:“回太后,据臣所知,宋元嘉十五年,建康设官学四馆,分授:玄,史,文,儒四学,元嘉二十年又增医学,现在南朝官学共有五学。”

冯太后点点头,突然又问:“丁公,你知道南朝有一位叫祖冲之的人么?”

丁学豪:“祖冲之其人是个能人也,其祖籍为范阳,后随家南渡到建康,其祖昌是宋大匠卿,主持宋室之建筑工程,颇有建树,祖冲之受其影响,对匠作机械等就自存天份了。”

冯太后:“祖冲之是哪学?”

丁学豪一怔,道:“据闻,祖冲之非官学五学,而是出自华林学省。”

冯太后默念道:“华林学省?”

丁学豪:“这个华林学省也是南朝官办,只是不以经义为主,而是以机械,工程,天文,算数等工学为主。”

冯太后:“丁公,你对这华林学省如何看?”

丁学豪:“这个,古语云:仕,农,工,商。这个华林学省所学为工,是为部门培训具体处理事务的官和吏,非正经取仕之道,所以,很多世家子弟不愿入学。”

冯太后:“可是这工学很有用啊,昨日,我看到一个物件叫水碓磨,人说是祖冲之所造,令我非常惊异,我希望我大魏也有许多的祖冲之,能造出这样的机械物件来,为农,为军,都提供方便。”

丁学豪:“这个水碓磨草民也曾见过,确实是精巧实用,只是,世家子弟对可以取仕之儒家经义有意,而对工匠之学,有兴趣者甚少。”

冯太后点点头,对高允道:“高公,就这么定下来,在淮北先试着办一所郡太学,一套照搬京师太学,有主官,京师称中正,郡就叫郡中正吧,京师称太学,郡就称为某某郡太学吧,如淮北,就称淮北郡太学,也立博士,助教,招收学生,老师要求:兼综载籍,穷微阐奥,博关经典。学生要求: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先尽高门,次及中第。具体的,你们议好了,呈报给我和皇帝看吧。但是,我必须再强调一点,师者,必须要认真地教授,学生者,必须要认真地学,如若不然,双方皆重责,让他们终身不得入仕我大魏。”

高允起身施称诺。又道:“启禀太后,皇上,老臣想举荐一人为咱们大魏首座郡太学之首位郡学博士,请太后,皇上恩准。”

冯太后笑道:“哦,高公想举荐何人啊?”

高允离座,走到丁学豪面前,向丁学豪躬身施礼,丁学豪忙起身向高允回礼,连声称不敢,不敢。高允转向冯太后道:“臣想举荐丁学豪为淮北郡太学首位博士,亦是咱们大魏朝首位郡太学博士,请太后,皇上恩准。”又转向丁学豪,道:“也请学豪公勿辞也。”

丁学豪急忙还礼。

那边冯太后笑了,转向拓跋弘:“弘儿,你看呢。”

拓跋弘笑道:“儿臣无异议,只听阿娘作主。”

冯太后一笑:“准了。”又面向丁学豪道:“还望丁公勿辞,能为我大魏的学事尽一份心力。”

丁学豪向冯太后,拓跋弘施大礼深拜,道:“草民惟恐德薄才浅,不堪为用,辜负了太后和皇上的所托。”

冯太后:“丁公勿谦了,只是这是首次,太学入郡尚无旧例,虽有京师太学为例,但是所烦之事应该很多,还是要辛苦丁公了。”

丁学豪施礼:“但蒙太后和皇上不弃,草民愿以平生之所学以勤王事。”

冯太后对高允说:“高公,具体的事务,就辛苦你和丁公商量着办了。”又对张穷奇道:“张太守,你在官衙边选一处地址办郡太学,记住,一定是本郡最好的地址,对待咱们大魏未来之栋梁可不能轻慢了,否则,我决不轻饶。”

张穷奇躬身施礼,称诺。

冯太后又问丁学豪和高允:“二公以为这郡学设哪几科为好呢?我从小就喜欢算计,现在对技工机械之学又有了很好的兴趣,所以我提议,这郡太学不妨多设几馆工学,反正是尝试嘛,如果试得好,也可以反推到京师太学去,你们看呢。”

二人施礼称诺。

冯太后:“也不催你们,二公商议了呈报给我,即使一时办不齐备也不妨事,一边办,一边修正嘛。”

众人皆施礼称诺。

 

二十六

众人还未到衙时,只见一人骑着马迎面而来,看到冯太后的车队,远远地便下了马,在道旁施礼,高声道:“臣,淮北郡仓曹掾长孙元度,叩见太后,皇上。”

冯太后停了车,问迎男:“有什么事么?”

迎男上前,引长孙元度到了冯太后车前,长孙元度向冯太后和拓跋弘施了礼,道:“启禀太后,皇上,淮北百姓收割麦子的人员已经积集齐备,就等太后,皇上的一声令下,就要出城开镰了。”

冯太后:“麦子全熟了么?可以割了么?”

长孙元度:“麦子九成熟收割最好了,到十成熟反而不好,易损。”

冯太后点点,又问:“这收割麦子的百姓有多少人啊?城南外一共有多少麦地啊?你们要多久收割完毕?”

长孙元度:“百姓,男女老小差不多有万余人,城南外的麦地约为六万七千余亩,以人均一天一亩地为计,需要五、六日。”

冯太后:“那捆堆,运麦的人呢?”

长孙元度:“如果这样算来,那所需时日就要更多了。”

冯太后皱起了眉,沉吟不语。

长孙元度欲言又止,迎男看到了,便问:“长孙大人有话要说么?”

冯太后抬眼看着长孙元度,长孙元度还是嗫嚅着有些犹豫,冯太后不高兴了:“现在事情紧急,你这模样看得人更是着急,我很不喜欢。”

长孙元度连忙告罪,道:“臣意,想请大营的军队帮忙收麦,还请太后和皇上恩准。”

冯太后转望源贺:“源将军以为如何?”

源贺施礼道:“回太后,军中有鲜卑兵,和其他杂胡兵,他们不懂农耕,但是,军中的汉兵人数更众,他们本就熟识农事,又多曾屯过田,让他们去收割麦子,应该可行。”

冯太后:“好,这个就你安排一下,长孙元度,相关的农具,大车等配套事务,你与源将军交割好,有关农事,就听你的,所涉军事,你就听源将军的。”

二人皆称诺。

冯太后又问源贺:“咱们大军去割麦,不会引起南朝疑心么?”

源贺:“割麦军士全部农装,护卫兵士着戎装,努力一日内全部收割完毕,并运回城来打场,即使有疑心,他们应该也来不及有所行动了。”

冯太后:“我们前日所议之事,源将军可有详细计划?”

源贺一施礼:“老臣现在回营,先处置今日收割一事,然后就快马报知那三处,接令即动,按计行事。”

冯太后点点头:“你们去吧。”

二人施礼正要离开,却被拓跋弘叫住,拓跋弘对冯太后道:“阿娘,儿也想到现场去看看收麦,请阿娘恩准。”

冯太后呆了呆,皱着眉看向源贺,源贺道:“老臣以为可以。”

冯太后点点头,对拓跋弘道:“你多小心了,不要莽撞。”

拓跋弘开心地笑了:“谢谢阿娘。”向冯太后施了一礼,叫了吐万安国,达奚买奴便领头走了,源贺等众将随后跟上。

冯太后叫过王睿,宇文韬,道:“你们用心保护好皇上,不要有闪失了。”

王睿和宇文韬答应了,领了一队羽林追着拓跋弘去了。

冯太后看着他们走远,便让牛车继续往衙门去,转眼看到抱嶷,问:“那个,刘休仁有消息了么?”

抱嶷:“前日有细作报,刘休仁现在已被软禁在家中,没有旨意,不得随意行动。”

冯太后不禁失笑:“这个刘彧,真是个蠢材。”

 

二十七

大约傍晚时分,高允和丁学豪求见,冯太后让进。

高允和丁学豪进得堂来向冯太后施礼请安,冯太后说免礼,并赐座,二人谢座后入座,高允呈上奏章,迎男接过给冯太后看,冯太后一边看,高允一边说明:“臣和丁公商议,咱们淮北是个大郡,约为五万余户人家,因此建议设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生可以百人为限。所授四学:玄,文,史,儒。每二年,淮北太学向平城太学举荐太学生二名,到平城太学继续深造,若有所成,可向朝庭举荐为官。”

冯太后:“这个安排甚妥,只是,南朝好象有医学啊,咱们怎么没有?还有华林学省这样的技工机械学校,咱们不能设置么?”

高允:“南朝设医学,是在建康,在京师,由太医院主持,是专为太医院培养医官所设。华林学省也是同理,也是各部,或农,或工,或是天监,或在大作,或是太仓等各部门,他们专为培养本部门所需用人所设,这个,淮北太学现在一无专业教授,二无相关部门作配套,现在就教授,可能无法实施。”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冯太后本纪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