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卫将军韩争羽来到内阁,内阁首辅涂幽之见状急忙将韩将军迎了进去。两人在内堂坐定,幽之道:“哎呀,什么风把韩将军给吹来了啊,韩将军可是许久没来内阁走动了。”争羽道:“是啊,末将整日忙于京畿防务,朝中之事几乎是不闻不问,所以走动的少了,还望涂阁老见谅。”幽之道:“哪里哪里。”
争羽道:“今日末将前来是听说内阁在调查一桩案子,而且这案子还是和朝中将军有关的,末将很是关心,所以过来看看。”幽之道:“哦,没错,是有这么一桩案子。”争羽道:“什么案子?”于是幽之将此案的前因后果以及刑部侍郎周铭甲的调查结论详细说了一遍,争羽听后道:“哦,原来是这样啊。”幽之道:“是啊。”
争羽道:“那内阁的结论是魏将军是无辜的?”幽之道:“没有查到切实证据,只能如此向皇上复命了。”争羽道:“魏将军若真是无辜的自然最好,可此案与别的案子有一点不同啊。”幽之道:“哪里不同?”争羽道:“此案在民间影响极大,特别是京中百姓,人尽皆知。若真是这样一个结论,恐怕百姓又要议论纷纷了。”
幽之听争羽这样说,不由得叹了一口气,争羽接着道:“百姓会怎么议论?肯定会说那魏九榆之事都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等人亲眼所见,怎么朝廷就查无实据呢?看来真的是官官相护、沆瀣一气啊。”幽之道:“朝廷做事要讲证据,百姓如何议论就由他去吧,我们但求问心无愧就好了。”争羽道:“涂阁老,话不是这么说的,虽说我跟魏将军是同僚,可我对此事绝无偏袒。依在下愚见,此案似乎应该再查方妥。”幽之道:“韩将军是这样想的?”
争羽道:“没错,如今周大人调查刚刚结束,还没向皇上复命,此时再查不仅能对朝廷有一个更好的交代,而且能给百姓一个可以接受的结论。”幽之道:“听韩将军的意思,难道我们没有证据就强行将魏将军定罪不成?”争羽道:“末将岂敢有此想法,末将的意思是,其实,虽说周大人品行端正,可此次查案也难说周大人的随行人员有没有提前跟魏将军串通好,若是魏将军对周大人的随行人员行贿,周大人就未必能查出什么来了,退一步讲,就算没有行贿之事,此次查案是内阁明发上谕办的案子,要查的也是朝中之人,也难保魏将军是不是提前就知道了此事,所以才导致周大人没有查出端倪。”
幽之点头道:“嗯。”争羽接着道:“还有啊,本来此案是内阁、尤其是涂阁老您力主要查的,其实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若无十分把握,涂阁老您怎会亲自过问此事,如今查无实据,岂不是打涂阁老您的脸吗?让您的面子往哪搁啊?”幽之道:“唉,我的面子是小事,不必提。”
争羽道:“就算涂阁老的面子是小事,可内阁的面子总还是要的吧?内阁力主要办的案子,最后查无实据,内阁真的是颜面扫地啊。”幽之默不作声。争羽又道:“涂阁老,这一层我们暂且不谈。如今若是能再查一次,杀他个回马枪,料他魏九榆一定没有防备。如果有此事,一定能查出来。”幽之道:“是这个道理。”
争羽道:“这样做不为别的,就为查出真相,若魏九榆真是君子,正所谓君子坦荡荡,他又何必惧怕,另外,再查一次也证明朝廷对此事绝无偏袒,无论再查的结论是什么,百姓看到了也无话可说了,街头巷尾也不会再有流言蜚语了。”幽之道:“嗯,好吧,堵一堵百姓的嘴也是好的,你说得对,那就再查一次吧。”争羽道:“涂阁老英明。”
次日,内阁。内阁首辅涂幽之坐在正位上,其他官员在左右两侧落座。幽之道:“昨日周铭甲周大人调查的结论不知诸位大人有何高见啊?”众臣不知内阁首辅是什么意思,不敢随意拍板,于是皆是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来,幽之接着道:“依本阁之意,还是再派人去查一次吧,这次不再明发上谕,定下查案人选后令其即刻前往,调查的结论也更为可信一些。”
众臣听幽之这样说,立即附和道:“是啊,是啊,兵贵神速,只有如此才能令魏九榆没有防备啊,涂阁老所言极是。”掌印太监江星辽道:“老奴今日在街头巷尾还听到有百姓议论此案,看来此案舆情不小啊,我们不能等闲视之,确实是再查方妥。”幽之道:“嗯,是啊,那你们觉得这次派谁前去调查合适呢?”
大学士吕念道:“依照惯例,一个案子若是再查,肯定是要用不同衙门的人。”幽之道:“那就是不用刑部的人喽。”吕念道:“是啊。”幽之道:“那你们议一议这次派谁合适。”吕念道:“只要是善于断案即可,另外此案发生在长安,查案之人最好对长安比较了解。”星辽道:“吕大人,按你所说,京兆尹程骏业最合适。”
吕念道:“却是为何?”星辽道:“程大人在本小说第三十三章断了整整一章的案子,所有案子皆是明察秋毫,百姓都是有口皆碑、无不称颂;而且程大人是京兆尹,对长安最熟悉的就是他了。”吕念点头道:“哦,是啊。”幽之听后道:“你们议得不错,我看就用程骏业吧。”众臣道:“卑职等遵命。”
一个时辰后,内阁的意思已经传到了京兆尹府,程骏业不敢怠慢,领命之后带了几个随从马上前往奋威将军府查案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