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讲到隋炀帝率领百万大军征伐高句 丽却以惨败收场,于当年七月返回了涿郡。次年正月,他就再次发兵,准备第二次征伐高句 丽,并且让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负责督运粮草。那么杨玄感为何反叛?他找来好友李密商议,却为何不肯听从李密的建议,最终导致兵败被杀呢?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隋炀帝第二次征伐高句丽及杨玄感兵变。
611年,隋炀帝为了征伐高句丽,不惜动用数百万兵民,致使天下民不聊生、家破人亡的惨剧频频上演。同年,山东和河北等地遭遇水灾,使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于是,齐郡邹平县的农民王薄便在隋炀帝首次出兵前聚众起兵,占据了长白山(即今天邹平市和章丘区的交界处),众多躲避徭役的百姓便纷纷加入。随后,平原县的刘霸道、漳南的张金称、孙安祖和窦建德、渤海的高士达、瓦岗寨的翟让、章丘的杜伏威等人也相继起兵,其余的小股武装更是数不胜数。但是隋炀帝对他们的反抗视若无睹,依然率领百万大军出征,即使首次征伐失败后,也没有立即派兵镇压,而是紧锣密鼓地筹备第二次出征,并将督运粮草的重任交给了杨玄感。
杨玄感是杨素的嫡长子,凭借父亲的功勋被授予柱国,任礼部尚书。杨素病逝后,他继承了父亲楚国公的爵位。但是由于声名过盛,受到了隋炀帝的猜忌,内心倍感不安。为了能在军中任职,他对兵部尚书段文振说:“我家世代蒙受皇恩,如果我不能建功立业,怎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份恩德呢?但凡边疆发生战事,我定要执鞭于战阵之中,冲锋陷阵,您主管兵机之事,所以我就斗胆向您表达此心。”段文振将此话告诉隋炀帝后,隋炀帝非常高兴,并对杨玄感加以重用。
此次大军出发前,隋炀帝便将督运粮草的重任交给了杨玄感,让他在黎阳郡(今河南省浚县)负责督运粮草。由于当时遍地都是起义军,杨玄感觉得天下必将大乱,于是,他就与王仲伯和赵怀义等人密谋,决定起兵反叛。他故意拖延军粮,导致前线军粮吃紧。隋炀帝派人前来催促,他就以水陆沿途的叛贼众多为由来搪塞。同时,他秘密召回跟随隋炀帝出征的两个弟弟杨玄纵和杨万硕。为了能名正言顺地调动周边郡县的隋军,他派遣家奴假扮成从东方而来的使者,谎称说水军统领来护儿因为失职起兵叛乱了,接着他立即给周边郡县发送文书,以讨伐来护儿为名,让他们发兵前来相会。同时,派人前往长安,将好友李密召来商议。
李密的曾祖父李弼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祖父李曜是北周的太保,父亲李宽是隋朝的上柱国。父亲去世后,他承袭了父亲蒲山公的爵位。年轻的时候,他被任命为东宫千牛备身(宫中的禁卫武官)。有一次,隋炀帝在仪仗之中看了他一眼,便对宇文述说道:“此人顾盼的神态很不寻常,就别让他在宫里担任宿卫了。”宇文述便找来李密,告诉他说:“贤弟你天资聪慧,完全可以凭借才学博得官职,千牛备身只是个琐碎的差事,并不是培养贤才的地方啊。”李密听后了然于胸,立即以生病为由辞官,专心在家钻研学问。他擅长谋划,而且志向远大,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回家后,他就散发家产,救济亲朋好友,并且收养门客,礼遇贤才。有一次,他骑着黄牛去拜访友人,一手握着缰绳,一手翻阅《汉书》,恰好被杨素遇到。杨素与他交谈后,对他颇有好感,并让自己的儿子杨玄感向他学习。从此,两人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因此,杨玄感起兵后,立即派人前往长安,请来了自己的好友李密商议。李密到达后,给杨玄感献上了三条计策。上策是,立即派兵占据涿郡,扼守榆关,将隋军主力挡在关外,切断隋炀帝的退路,然后向南传檄天下,则天下可定;中策则是向西攻占长安,占据关中之地,利用潼关天险与隋炀帝对抗,然后逐渐东扩,消灭大隋王朝;至于下策是就近攻打东都洛阳。然而杨玄感却说:“我认为你所说的下策才是真正的上策。现在朝臣的家属都在洛阳,只有攻下洛阳才能扩大影响。而你的上策和中策是迅速攻打涿郡或长安,那么沿途的城镇都不攻打,还怎么显示我们的威力呢?”于是,他采用李密的下策,立即从黎阳起兵,率领步卒万人的大军,兵分两路准备突袭东都洛阳。一路由弟弟杨积善率领三千人,沿着洛水西进;一路由弟弟杨玄挺为先锋,从白司马坂翻越邙山,从东北方向进攻洛阳。
然而,大军行进到半路的时候,他任命的怀州刺史唐祎就偷偷地溜走了,并且前往洛阳城告发了他们的叛乱之事。东都留守樊子盖得知之后非常惶恐,立即调兵开始布防。他派遣达奚善意率领五千人,阻击杨积善;派遣裴弘策率领八千人阻击杨玄挺。达奚善意的大军出城时就怀有畏惧之心,他们到达汉王寺的时候,与杨积善的大军相遇,还未等到交战,隋军就丢盔弃甲地逃走了。杨玄感的大军,便顺利地到达了上东门(隋朝的时候称其为上春门)。
再来看裴弘策的大军,他率部到达白司马坂的时候,迎面遇到了杨玄挺的大军,于是两军立即展开激战,结果隋军大败,后退了三四里。之后,裴弘策收集残兵,准备与杨玄挺再次交战。然而,杨玄挺并没有乘胜追击隋军,而是慢慢悠悠地赶来,到达战场后,命令将士们就地坐下休息,并没有作战的打算。裴弘策不明所以,不敢命令将士们冲杀。双方对峙了半天后,隋军便开始懈怠了。这时,杨玄挺突然命令将士们上马冲杀,隋军顿时大乱,纷纷投降。裴弘策只带领着十余骑逃回了洛阳城。杨玄感的两路大军便在上春门顺利地会师了。
这时,杨玄感对洛阳的百姓们说:“我身为上柱国,家财万贯,到了既富且贵的地步。我之所以不顾破家灭族的风险起义,只是为了推翻暴隋,解民于倒悬。”百姓们听后深受感动,纷纷前来投军,每天都有上千人。不久,杨玄感的大军便扩充到了十余万人。这时,杨玄感更加深信自己将李密的下策当成上策是明智之举,并开始疏远李密。俘虏了隋朝的内史舍人韦福嗣之后,连机要事务也不再让李密撰写,而是全权交给了韦福嗣。
不久之后,左武卫大将军李子雄犯法被捕,准备押往隋炀帝的行宫,却在半路上杀掉押送的官员逃跑,投降了杨玄感,并且劝说杨玄感立即称帝。杨玄感非常高兴,连忙征求李密的意见,李密却回复他说:“秦朝末年的时候,陈胜想要称王,张耳因为劝阻被陈胜赶走。东汉末年的时候,曹操想让汉献帝赐给他九锡,荀彧因为劝阻而被曹操疏远。如果我今天说实话,恐怕会走张耳和荀彧的老路。如果阿谀奉承,却不是我的本意,但我还是要说,我们起兵以来,虽然屡战屡胜,但周围的州县并没有响应我们,而洛阳城的防守非常坚固,短时间内无法拿下。接下来各地的隋朝援军会源源不断地涌向洛阳,等到那时情况就非常危急了。所以我们应该放弃洛阳,尽快去平定关中,而不是急于称帝,让天下人都认为你气量狭小。”杨玄感听后非常扫兴,无奈地笑了笑,便离开了。接着,他命令各军继续攻打洛阳城,洛阳城的守军非常惶恐,樊子盖为了打消隋军的退缩心态,立即下令处死了战败的裴弘策,组织将士们奉命守城,双方便在洛阳城下展开了长久的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