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年,隋炀帝调集百万大军征伐高句 丽,大军已经到达了现在朝鲜的首都平壤,可最终却为何以失败告终?战后数十万隋朝将士被滞留在高句 丽,他们的结局如何呢?本期节目我们就用三维地图,详细解读隋炀帝首次征伐高句 丽。
高句 丽是西汉时期由扶余人在玄菟郡的高句 丽县建立的政权,因此被称为高句 丽,之后的很长时期内,一直处于历代中原政权的藩属之下。两晋时期势力扩展到朝鲜半岛,并于427年迁都平壤,与南部的百济和新罗争雄,史称朝鲜三国时代。南北朝后期,高句 丽改称为高丽,但两个名称并用,直至唐朝时期史籍中才没有了高句 丽的叫法。
590年,高汤成为了高句 丽的首领,隋文帝册封其为平阳王。598年,高汤率领万余铁骑侵扰辽西。隋文帝大怒,立即派遣第五子杨谅率领陆军、周罗睺率领水军,兵分两路进攻高句 丽。结果杨谅率领的陆军到达榆关(即今天山海关附近)的时候遇到雨季,导致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而且军中突发疫病,致使战斗力锐减。大军勉强到达辽水后,遇到了高句 丽的频繁袭击,损失惨重。于是,杨谅决定与周罗睺的水军会合。然而,周罗睺的水军从东莱(即今天山东省莱州市)出海后,却遭遇大风,导致大量战船沉没,高句 丽的水军趁机发起攻击,周罗睺大败。据《隋书》记载,此次战役,隋军损失的兵力十之八九,而高句 丽的伤亡却很少,但即使如此,高汤依然惶恐不安,担心隋军再次来袭,于是连忙给隋文帝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便趁机下令撤军。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于608年开凿永济渠。612年2月,他顺着永济渠前往涿郡巡游。26日,他以高句 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命令天下的兵卒,不论远近,当年春天必须赶到涿郡集结。同时,命令来护儿为水军统帅,所有水军在东莱集结。为了打造强大的水军,他命令工匠们在大军出发之前,必须打造出三百艘战船。工匠们只能日夜站在水中劳作,导致皮肤溃烂,腰部以下生蛆,死者十之三四。
613年正月,所有人马集结完毕。此战征调作战的士卒共计113万,负责后勤保障的民夫更是达到了200多万。正月初二,大军开始出发,为了炫耀军威,隋炀帝将大军分为40个军,每天派出一军,40天之后,大军才全部走完,队列长达800余里,场面极为壮观。与此同时,来护儿率领的300多艘战船也从东莱出发,兵锋直指平壤。
2月,大军抵达辽水,并在辽水西岸列阵。此时,辽水东岸的高句 丽大军早有防备,他们背靠辽东城,利用辽水的天然屏障,在东岸设防阻挡隋军渡河,双方便在辽水两岸展开了对峙。隋炀帝命令工部尚书宇文恺搭建三座浮桥,以供大军渡河。这时将领麦铁杖主动请缨,率领前锋开始渡河。然而,由于浮桥并没有完工,距离辽水东岸还有一丈多的距离,隋军只能跳入水中登岸,高句 丽的将领见状,立即率领大军冲杀,双方便在岸边展开激战。隋军死伤惨重,主将麦铁杖战死,首战失败。隋炀帝命令何稠抓紧修复,并加长浮桥。两天之后,三座加长的浮桥被放置在辽水之上,隋军便顺利地渡过了辽水。高句 丽的大军奋勇抵抗,死伤了一万多人,后,被迫后撤退回了辽东城。隋军趁胜追击,将辽东城团团围住。
就在这时,隋炀帝下发了两道诏令。其一,所有军事行动必须上奏给他本人,等待他的回复和指示,所有将领不得擅自做主。其二,如果高丽愿意投降,必须进行安抚和接纳,不得纵容士兵抢掠。同时,任命尚书右丞刘士龙为抚慰使,监督执行。
由于辽东城的城防非常坚固,隋军奋勇冲杀了数次,才将城池攻陷,高句 丽的守军只好举旗投降。然而,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抚慰使刘士龙及时赶到现场,他要执行皇帝的诏令,既然高句 丽愿意投降,那就必须安抚和接纳。于是,大军只能停止进攻,派人向隋炀帝请示。而高句 丽则在隋军等待期间加固城池、调整防御。等隋炀帝接受投降的诏书到达后,高句 丽的守军却拒绝投降了。于是,双方只能再次开战,隋军的将士们只能再次发起冲锋。等到城池将要攻破之时,高句 丽却故技重施,再次请求投降。接着抚慰使刘士龙及时出现,命令将士们停止攻城,大军便只能再次等待隋炀帝的旨意。如此往复再三,可隋炀帝依然不肯醒悟,致使辽东城久攻不下,隋军的将士们人困马乏,士气低迷,对辽东城的进攻便陷入了僵局。就这样,从2月一直拖到6月,隋朝的百万大军一直被阻挡在辽东城下,寸步难行。
再来看水军的情况。来护儿率领的水军有300艘战船,装载着6万名将士从东莱出发,两个月后到达浿水(即今天朝鲜的大同江),在距离平壤60里处遇到了高句 丽国王高汤的大军。接着,高汤的弟弟高建率领数百名敢死队前来攻击隋军。没想到,高句 丽会主动出击,隋军被打的措手不及,将士们非常恐惧。来护儿却笑着说道:“我原以为他们会坚壁清野等待王师,没想到他们竟然主动前来送死,那我便一日之内将其歼灭。”于是,他命令儿子来整和部将费青奴率众迎击,高句 丽大败,主将高健被杀。然后他不顾水军副总管周法尚的劝告,挑选4万精兵,准备攻打平壤。城高原则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且战且退,一直退到了平壤城。隋军到达后,发现城门洞开,并没有大军防守。来护儿便率领大军入城,城内的街道上,到处都是钱财和武器。来护儿便命令大军不准分散行动,更不准收集物资。大军到达一处寺庙后,遭到了高 句丽的伏击,但很快就被打跑了。这时,隋朝的将领们认为,高句 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不必过于惊慌,于是便允许大军去收集街道上的钱财和武器,结果大军分散之后,却正中高句 丽的下怀,他们立即出动分割包围隋军,隋军被打的不知所措,而且无法立即聚集,死伤惨重。来护儿仅率领数千名残兵逃出城外向军营撤退,高 句丽的大军则紧追不放,一直追到隋军停泊战船的地方。这时,他们发现周法尚严阵以待,只好停止追击。之后,来护儿率军返回,驻扎在海浦,不敢留下来接应其他隋军。
再来看陆军的情况,一个小小的辽东城,就将隋朝的百万大军阻挡在此将近五个月之久,隋炀帝非常气愤,亲自赶到前线督战,并且斥责将领们不肯效命。接着他亲自部署作战计划,既然辽东城攻不下来,那就越过它直取平壤。他命令宇文述和于仲文等人率领九军,共计30万人,从怀远镇和泸河镇出发,渡过辽水后,越过高句 丽的诸多城池直接向鸭绿江挺进,然后与来护儿率领的水军配合,共同攻打平壤。怀远镇的治所在今天辽宁省辽中区的辽中镇,泸河镇的治所则在今天辽宁省的锦州市。
由于辽东城未被攻破,导致粮道不畅。于是,杨广命令全军士卒携带百日的干粮前往,再加上武器、衣物以及炊具等物资,每名士卒负重达三石以上,根本无法承受。但是,士卒们不敢违背“遗弃米粟者,立斩”的命令,只能在晚上宿营的时候,偷偷地在墓葬之中挖坑,将粮食就地掩埋,导致大军行进到半路的时候,粮草就所剩无几了。
之后,隋军到达乌骨城,为了麻痹敌军,于仲文挑选了几千头瘦弱的马和驴放在大军的后面,然后率领大军继续东进。高句 丽的将领果然上当,立即出兵袭击隋军的后部,可隋军早有防备,于仲文见状,连忙命令大军掉头回击,高句 丽大败而逃,前往了鸭绿江。鸭绿江是高句 丽的第二道防线,由乙支文德率军驻守。隋军追击到鸭绿江北岸的时候,乙支文德故技重施,亲自前往于仲文的军营诈降,并借此机会打探隋军的虚实。然而,这次他却失算了。出征前,隋炀帝曾给于仲文等人下过一道密旨,内容是若遇高汤及乙支文德者必擒之。于是,于仲文便将乙支文德扣押。然而,抚慰使刘士龙却再次出现了,他强烈反对扣押已经投降了的乙支文德,要求将其释放。乙支文德走后,于仲文越想越后悔,连忙派人将其请回,表示还有要事相商,同时挑选精锐骑兵准备追击。可是乙支文德刚刚逃出虎口,怎么可能轻易返回呢?渡过鸭绿江后,他就烧掉军营撤走了。
此时,大军的粮草已经不足,宇文述便准备撤军,但于仲文却建议率领骑兵继续追击,双方相持不下时,于仲文怒斥道:“当年周亚夫之所以为将,是因为决断在他一人,而现在,我们人各其心,何以胜敌?”出征时,隋炀帝曾命令于仲文节制各军,因此宇文述不便继续坚持,诸将只好按照于仲文的命令,渡江追击敌军。乙支文德进入隋营诈降的时候,发现隋军的将士们面带饥色,粮草肯定不足。于是,他果断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以达到继续消耗隋军粮草的目的,他且战且退,并且故意败于隋军,导致隋军一天之内七战七胜。就这样,双方在拉锯战的过程中渡过了萨水(即今天朝鲜的清川江),然后在距离平壤30里的地方依山扎营。这时,乙支文德故技重施,再次派遣使者诈降。由于隋军的将士们人困马乏,粮草不足,实在无法继续作战了,再加上平壤城极其险固,一时之间难以攻克。于是,宇文述决定将计就计,下令全军撤退。为了防止高句 丽偷营,撤退的时候,他将大军变为方阵。果然,一路之上高句 丽四面出击,不停的骚扰。
7月24日,大军到达萨水准备渡河。然而,乙支文德早已派人在萨水上游,修筑堤坝,将河水拦截。等到隋军渡河之时,乙支文德下令开闸放水,洪水便如猛兽一般倾泻而下,数千隋军瞬间被淹没。这时,高句 丽的大军从后面杀来,右屯卫将军辛世雄战死,其余各军立即溃败,纷纷狼狈而逃,不计其数。最终,宇文述和于仲文等将领率领的30多万大军只有2700余人逃回辽东城,物资器械损失殆尽。
至此,隋炀帝首次征伐高句 丽的战役,就以这样惨烈的结局收场了。而数十万隋朝将士则被永远地留在了高句 丽的土地上,已经阵亡的,高句 丽将他们的尸骨修筑为京观羞辱大隋王朝,被俘的则成为了高句 丽的奴隶。他们被安排与游女结合,生下的孩子,依然为奴,终身供养高句 丽的贵族和平民。唐朝时期,有中原人前往高句丽,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642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出使高句 丽,数万名隋军战俘依然在世,他们看到唐朝的使者后纷纷夹道而哭,但他们永远无法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隋炀帝回朝后,下令将此战的主将宇文述和于仲文逮捕入狱。由于宇文述的儿子娶了隋炀帝的女儿,所以隋炀帝不忍将其诛杀,只是废为庶民,后来又被重新启用。而于仲文则在病重的时候才被释放,次年病逝于家中,享年68岁,抚慰使刘士龙则被斩杀,以谢天下。次年隋炀帝再次征伐高句丽,那么他为何在与敌军相持之时,突然宣布退兵呢?我们下期接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