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继位仅仅四个月,便决定迁都洛阳。为此,他命令宇文恺重新修建一座洛阳城。与此同时,另一项浩大的工程也同时进行,那便是后来的隋唐大运河。那么洛阳城和大运河是如何建成的呢?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隋炀帝修建洛阳城及隋唐大运河贯通。
604年10月,章仇太翼向杨广进言说:“陛下是木命,可雍州之地,却与木相克,不宜久居。另外,有谶语曾说‘修治洛阳,还晋家’,而陛下就曾经被封为晋王,所以修建洛阳宫便应验了这句谶语。”杨广听后深表赞同,立即前往洛阳考察,并筹备兴建新都的具体事宜。11月,杨广到达洛阳,登上了北面的邙山,他极目远眺,望着伊阙之口,不禁感叹道:“这不是龙门吗?自古以来,为何不在此处修建都城呢?”仆射苏威回应道:“自古以来,并非不知此地之优,而是一直等待陛下呢。”杨广听后非常高兴,当即决定在伊阙之口修建都城。
605年3月,杨广任命杨素为总监,宇文恺为匠作大将,全权负责洛阳城的修建工作。宇文恺打破左右对称的传统城市布局,采用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巧妙地将山川地貌和日月星辰与都城完美地契合。中国古代将天空的中央分为紫微、太微、天市三垣。于是,宇文恺便将宫城定位在紫微垣的位置,皇城则定位在太微垣的对应之地,天市垣的对应处则修建了外郭城。宫城的地势最高,象征天帝居住的紫微宫,占地约4.2平方公里,是北京紫禁城的六倍。宫城的正门是则天门,唐朝时改为应天门,俗称五凤楼,是举行登基、改元、大赦、接见万国来使等朝拜大典的重要场所。
皇城名为太微城,是朝廷机构的办公所在地。皇城往南是洛水,宇文恺便将洛水比作天上的银河,洛水之上,与宫城相连的桥命名为天津桥(天津指的是天上停泊船坞的地方)。连接端门与定鼎门的大街,被称为定鼎门大街,是洛阳城的主干道,宽度达116米,与天上的天街遥相呼应。宫城正南方正好面对着伊阙之口,伊阙也被称为龙门,龙门石窟便位于定鼎门以南约7公里处。
再看外郭城,城内的街道纵横交错、宽窄相间,由街道分割成的方形区域便是居民区。隋朝的时候称为“里”,唐朝则称为“坊”。据《唐六典》记载,共有103坊,目前已经勘察出的有64坊,其余部分或被现代城市覆盖,或被洛水冲刷殆尽。坊的四周筑有围墙,正中辟有坊门,里面是居民住宅及宗教寺庙的聚集地,最负盛名的有白居易在履道坊的宅院、李贺在仁和里的住宅以及牛僧孺在归仁园的绿野堂等。城内设有三市,为重要的贸易场所,其中以南市最为繁华。据传说,天界的西边是西王母所居住的瑶池,于是,洛阳城之西便修建了西苑,象征天之瑶池。西苑的外围有丘陵作为屏障,内有涧水、谷水以及洛水流经。由于地势起伏,园内便挖掘成大海模样,并在海上建造了蓬莱、方丈、瀛洲等诸座神山,山体高出水面百余尺,台馆殿阁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山上,宛如仙境。苑北的龙鳞渠曲折蜿蜒地流入海内,杨广便沿着龙鳞渠建造了十六院,每院任命一名四品夫人主持,住着各色美女,院内的堂殿楼观极为华丽。
至此,每月征用徭役两百万人,历时十个月,大气磅礴的洛阳城终于兴建完成。它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平面布局,奠定了中国宫城的基本格局,被宋、元、明、清仿效,甚至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的宫城建筑风格。之后,杨广迁徙洛州居民以及各州商贾数万户,以充实新建的东京城。606年,杨广正式迁都洛阳,并将洛阳命名为东京,三年后改称为东都。
修建洛阳城的同时,即605年3月,杨广下诏征发百万民丁开凿通济渠。首先,他将连接西苑的谷水和洛水引入黄河,然后将黄河水从板渚(今河南荥阳的汜水镇东北)引入鸿沟(当年刘邦和项羽划界的地方,也是象棋上楚河汉界的实际河流所在地)。接着通济渠向东南方向开凿,它充分地利用了旧有渠道和自然河流。但是由于杨广要在通济渠里行驶体积巨大的龙舟,运河就必须凿得很深。为了测量深度,他们在上游放下木鹅,木鹅的下面是一丈二的铁脚,只要木鹅停住,就证明挖得不够深。有一段运河木鹅停了一百多次,杨广便下令将负责此段运河的官吏和民工五万多人全部捆绑起来就地活埋。而且如此浩大的工程,杨广要求的时间却非常紧,三月份开始动工,八月份就要求全面竣工。开凿运河的役丁只能日夜不停的劳作,被折磨致死者十之四五,运送尸体的车辆,东至城皋,北至河阳,往来不绝。就这样,一条长达五千多里、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终于连通了黄河与淮河。它以无数人的生命为代价,创造了人类开凿运河的奇迹。
接着,隋炀帝率领百官、嫔妃以及护驾的士兵十多万人,从洛阳启程前往江都巡游。江都即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他所乘坐的龙舟分为四层,高约四十五尺,上层是正殿、中殿以及东西朝堂,中间的两层有一百六十个房间,下层则是宦官和内侍的住房,俨然就是一座活动的水上宫殿。跟随龙舟的还有五千多艘随从船只,船队绵长达二百多里,挽船的纤夫就达八万多人。两岸还有骑兵护卫,白天旌旗蔽日,晚上灯火通明,所到之处,五百里以内的州县百姓都必须奉献精美的食品。开船时吃不完的食物就地挖坑埋掉,浪费十分严重。就这样,杨广率领十多万人,浩浩荡荡地到达了江都。
同年,他又征发淮南民夫十多万人,下令开通山阳渎。山阳渎是从扬子(今江苏仪征县)将长江之水引入,会于山阳(今江苏淮安县)的淮河,用以沟通淮河和长江水系。至此,黄河、淮河以及长江三大水系被彻底连接了起来。
608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的百余万人准备开凿永济渠。永济渠依然是在自然水道和前朝开凿的运河基础上疏浚而成的。武陟县到汲县的部分是在沁水和清水的基础上疏浚而成,汲县至馆陶的部分是在曹操当年所开白沟的基础上进行开凿的,馆陶到沧州的部分,则利用了汉代的屯氏河和西汉的黄河故道,沧州往北,是在漳水之上另辟新道,然后与洛水相接,最终到达涿郡(今北京市)。永济渠全长两千多里,由于男丁不足,妇女也被迫服役,从开工到建成,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永济渠的宽度虽然不及通济渠,但运输能力依然很强,同样可以航行庞大的龙舟。
610年,隋炀帝下令开挖江南运河(即江南河)。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一直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八百余里,连通了长江与钱塘江。至此,隋唐大运河全线贯通,它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七百公里,跨越地球十几个纬度,流经七个省市,沟通了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与此同时,607年-608年间,隋炀帝征发役丁一百二十万人修筑长城,最终过劳而死者十之八九。隋长城是在前代长城的基础上修筑、加固以及改造而成的。西起今宁夏灵武县境内的黄河东岸,东到今陕西绥德县西南,全长约三百五十公里。
至此,杨广继位之后的数年间,修建洛阳城、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每次都是征发民夫数百万之众,半数人在服役期间死亡。后来,由于成年男子不足,妇女也被征发劳役。与此同时,各州县劳动力缺失,土地荒芜,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隋炀帝依然没有停止折腾的意思。接着他发动百万大军征伐高句丽。那么隋朝百万大军为何会败于弹丸之地的高句丽呢?我们下期接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