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又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晋以八万流民组成的北府军,打败了前秦的八十余万大军,使流落江南的汉民族得以延续,保住了汉族文化的核心。同时,“投鞭断流”“草木皆兵”“围棋赌墅”和“风声鹤唳”等成语也都出自这场战役。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淝水之战的前因后果。
376年,随着前凉和代国的灭亡,标志着前秦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383年,苻坚派遣吕光率军征伐西域,只要再拿下江南的东晋,他便极有可能开创汉高祖刘邦或光武帝刘秀般的辉煌伟业。于是,他便与群臣商议征伐东晋之事。没成想,群臣纷纷反对,这让苻坚大为不满。
下朝后,他征求弟弟苻融的意见,结果,苻融同样反对出兵,并且哭着劝他想想王猛的临终之言。王猛是前秦的开国功臣,临终之前,他对苻坚说:“东晋虽然远在江南,但它继承正统,受国人拥戴。我死之后,希望陛下不要贸然图谋东晋。因为鲜卑和羌等少数民族虽然归顺,但暗藏叛逆之心,陛下应该优先安抚他们以绝后患。”但苻坚依然不肯听从。
从尚书左仆射权翼、太子苻宏到中山公苻诜等人全都反对出兵伐晋。苻坚却坚决地说道:“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士兵们的马鞭投入长江,便足以让江水断流。长江天险有什么可怕的?”这便是“投鞭断流”这个成语的来历。
当然,也有人支持他出兵伐晋,例如从前燕投降过来的慕容垂,这让苻坚非常高兴。
再来看东晋朝廷。此时,东晋的皇帝是司马曜,而朝政则由陈郡的谢氏和龙亢的桓氏把持,其中长江上游由桓氏掌控。由于桓温已经去世,司马曜便任命桓温的弟弟桓冲为荆州刺史,防御荆襄之地。长江下游则由谢氏的谢安当政。
谢安年少时,受到了宰相王导等人的器重,征召他入朝为官,但被谢安推辞,隐居在会稽郡的东山,与大书法家王羲之等名士交游。扬州刺史庾冰仰慕他的名声,命令郡县的官吏前去督促,谢安不得已,勉强赶来赴任。然而,一个月后,他便辞去职务,返回了会稽郡的东山。之后,由于谢氏家族在朝中的权势受到威胁,他才再次走出东山,入朝为官,这便是“东山再起”这个成语的来历。
桓温死后,谢安便与王彪之等人共同辅政,并且被任命为都督扬州、徐州等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他举贤不避亲,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为兖州刺史兼江北诸军事。中书侍郎郗超历来与谢安不和,但是当他得知谢安举荐的是谢玄时,也公开表示支持。
为了加强江淮之地的防务,司马曜让谢玄招募江淮之地的百姓训练精兵。于是,谢玄便选拔了刘牢之等人,组建了影响东晋历史走向的北府军。他们是由北方流民组成的军队,面对国仇家恨,具有超强的战斗力。
接下来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淝水之战前期双方的对决。
378年二月,前秦兵分三路出兵襄阳。第一路是庶长子苻丕率领的七万大军,第二路是慕容垂和姚苌率领的五万大军,第三路是苟池和毛当等将领率领的五万大军。
四月,苻丕的前锋抵达沔水以北。东晋的梁州刺史朱序认为,前秦的军队没有舟船,所以未做防备。等十月苻丕率领的五千骑兵渡过汉水之后,朱序才惊慌之下开始固守襄阳内城,而外城则被苻丕攻破,缴获了一百多艘船只用来接运其余的兵种。随后,三路大军的主力到达,对襄阳发起猛攻,朱序死守了一年之后,城池才被攻破。最后,朱序被俘送往了长安。苻坚认为朱序守城不降,很有气节,便将他封为度支尚书。至此,襄阳之战结束。
383年五月,苻坚下令全国十丁抽一为兵,集结大军,准备征伐东晋。八月,大军从长安出发,他让弟弟苻融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先行,他自己则亲率六十余万步兵和二十七万骑兵跟随。大军旌旗招展,前后千里不绝,准备一鼓作气,拿下东晋。
那么东晋朝廷是如何应对的呢?面对前秦的倾国而来,东晋从朝堂到民间都惴惴不安。谢玄连忙跑去请教叔叔谢安。然而,谢安却告诉他说:“皇帝另有安排。”然后就不再说话了。
接着谢安便命人驾车前往山林别墅游玩,与好友张玄下棋对弈,并以别墅作为赌注。由于谢安的棋艺不如张玄,以往总是输给他。但此时前秦大军压境,使张玄心生畏惧,心思完全不在棋局上,连续输给谢安。下完棋后,谢安带人登高游览,直到夜里才返回府邸。
九月,苻坚的大军抵达项城,而凉州的军队才刚刚到达咸阳,巴蜀的七万水军则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幽州和冀州的大军则抵达了彭城,只有苻融率领的二十五万前锋抵达了颍口,准备对寿阳发起攻击。寿阳即以前的寿春,现在在安徽省寿县。
接着,苻融率军对寿阳发起攻击,寿阳的守将不敌,破城之后,将领徐元喜等人被俘。然后苻融派遣梁成率领五万大军驻守洛涧,阻挡东晋的大军来袭。
而此时,谢石被任命为征讨大都督,谢玄被任命为前锋都督,与谢琰等人率领八万北府军前来迎敌。同时,派遣胡彬率领五千人前去救援寿阳。然而,胡彬还未到达寿阳就已经沦陷,而且后路还被梁成给截断了。无奈之下,胡彬只能退守硖石。
苻融得知后,立即率军前去攻打。此时,谢石和谢玄的大军已经到达洛涧以东二十五里,面对梁成的守军,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只能驻扎在那里。
不多时,胡彬的粮草就耗尽了,他连忙派遣使者请求谢石的支援,然而使者却被秦军给俘虏了。苻融得知晋军的动向后,连忙派人给苻坚送信,说敌人的人数很少,很容易就能击破。现在最担心的是,他们不战而逃,所以应该立即发起攻击。
苻坚得知后,大喜。他将大军留在项城,亲自带领八千名骑兵赶来,与苻融汇合,同时,派遣在襄阳被俘虏的东晋将领朱序说服谢石等人投降。
然而,朱序却告诉谢石说:“如果前秦的百万大军全部到达,晋军实在难以抵抗。趁他们现在大军还没有集结,应该尽快与其交战。只要打败他们的前锋,就能削弱他们的士气,打败秦军就有希望了。”
可是谢石得知苻坚已经到达寿阳,非常恐惧,准备等秦军疲困之时,再发起攻击。堂兄谢琰则力劝谢石采纳朱序的建议,谢石这才下定决心准备与秦军决战。
随后,他派遣北府军的将领刘牢之率领五千人马攻打驻守洛涧的梁成,结果秦军大败,梁成被杀。接着,刘牢之分兵阻断秦军归去的渡口,秦军群龙无首,纷纷跳入淮水逃跑,死伤一万五千余人。大量的军资器械被晋军缴获。
洛涧大捷之后,谢石和谢玄等人便率领八万大军水路并进,抵达了八公山,与前秦的大军在淝水之畔展开对峙,淝水之战正式爆发。淝水位于今天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分为两支,一支向西北流去,从寿县注入淮河,一支向东南流去,注入了巢湖。
苻坚和苻融登上寿阳城,远远望去,发现晋军的军容严整,士气高昂。北面的八公山上,北风吹过,满山的草木在晃动,感觉有无数的晋军士兵在不停的运动。苻坚顿时大惊,连忙质问苻融说:“晋军是如此强大的劲旅,你怎么能说他们是弱旅呢?”这便是“草木皆兵”这个成语的来历。
此时,秦军紧靠淝水列阵,导致晋军无法渡河。谢玄便派遣使者对苻融说:“阁下率领大军而来,不是要与晋军决战吗?可现在秦军堵在河边,使晋军无法渡河,这是要打持久战,而不是速战速决的做法呀。如果你肯让大军稍微后退,我们便可渡过淝水与阁下决战,这样不是更好吗?”
秦军的将领们不赞成后退,可苻坚却说:“只要我们稍微后撤,晋军便会渡河,等他们渡到一半的时候,我们突然发起攻击,便可用我们的铁骑践踏晋军,晋军必败。”苻融也认为此计可行,于是秦军便开始后撤。
然而,由于古代行军作战信息传输缓慢,秦军后撤之后,后面的大军不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而且就在这时,被秦军俘虏的朱序大声喊道:“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后面的大军以为前军真的被打败了,惊慌之下,纷纷开始逃命。最后,全军都开始溃散。
谢石和谢玄见状,立即命令大军开始追击。苻融此时彻底慌乱,他骑马奔驰压阵,冲入后退的乱军之中,试图稳定阵脚,但是惶恐之下的秦军已完全失控,战马被乱军撞倒之后,苻融被晋军斩杀。
随后,秦军更加慌乱,相互践踏,死者不计其数。逃到淮河时,掉入河中淹死者甚多,导致淮水堵塞。侥幸逃脱的前秦士兵们听到风声和鹤鸣,都以为是晋军在追击,完全不敢休息。他们在草丛里行军,在野外露宿,又冷又饿之下,死者十之七八。
谢玄等人则趁胜追击,一直追到青冈才作罢。苻坚在后撤的途中被乱箭射中,逃到了淮河以北。此时,各路大军全部溃散,只有慕容垂率领的三万人马得以保全。
苻坚便率领千余人准备前去投靠慕容垂,慕容垂的部将劝他说:“秦国强大的时候吞并了我们燕国。现在秦国衰弱,正是我们报仇雪耻的时机。”但慕容垂没有听从,而是将所有兵马都交给了苻坚。随后,他们沿途收集散兵,到达洛阳时,已经聚集了十余万人,返回长安。
之后,苻坚哭悼苻融,告慰宗庙,抚慰孤老及阵亡士兵的家属,下令淝水死难者的家属,免除向朝廷交纳赋税。
谢安收到战报的时候,正在与客人下棋。看完之后,他便将书信放在座榻上,继续下棋,脸上没有丝毫的变化。客人问他,他便从容地说道:“孩子们打败敌军了。”下完棋返回内室的时候,他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导致步履不稳,被门槛绊了一下,木屐的齿折断了,他竟然都没有感觉到,这便是著名典故“折屐齿”的来历。
至此,淝水之战结束。此战过后,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前秦也遭受了重创。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人便纷纷割据,建立起了新的国家。本来已经和平的中原之地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那么慕容垂和姚苌等人是如何建国的呢?我们下期接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