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79年,司马炎采用羊祜生前的战术,兵分六路攻伐东吴。那么东吴的丞相张悌以及副军师诸葛靓是如何阻击的?东吴的皇帝孙皓是如何应对此战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司马炎灭吴之战及晋朝统一天下。
公元265年十二月,司马炎逼迫曹奂禅位,建立晋朝。接着,他便开始着手灭吴大计。他让羊祜都督荆州军事,镇守襄阳;卫瓘都督青州军事,镇守临淄;司马伷都督徐州军事,镇守下邳。另外,王浑都督扬州军事,王戎都督豫州军事,胡奋都督江北军事。同时,任命王濬为益州刺史,督益州和凉州军事,并且让他在巴蜀之地大量地建造战船以及训练水军。他所建造的战船长度可达一百二十步,全船可载两千兵马,并且可以在战船上骑马驰骋。
公元276年十月,经过两年时间的准备,羊祜认为伐吴的时机已然成熟,于是立即上奏司马炎,并且制定了详细的战略战术,请求向东吴开战。然而,由于太尉贾充等人极力反对伐吴之战,只能暂时搁浅。直到两年之后的公元278年十一月,羊祜去世之前,司马炎还是没有下定伐吴的决心。羊祜去世前推荐杜预为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军事。
再来看东吴方面。此时,东吴的皇帝是孙皓,他是孙权的孙子,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刚继位的时候,他下令开仓赈贫,减少宫女以及放生宫内多余的珍奇异兽,一时被誉为明主。然而,不久之后,他就本性暴露,开始沉溺酒色,专于杀戮,而且听信谗言,滥用民力,导致东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同时,他还排斥异己,对忠诚的大臣和将领进行打压和迫害,使东吴内部人心涣散,士气低落。陆抗给他建议说,为了防止晋军从上游攻来,应该加强建平郡和西陵郡的防务,并且请求率领三万精兵前往西陵郡防守晋军,但孙皓没有采纳。建平郡的治所在秭归,西陵郡的治所在宜昌东南的西陵峡口。
公元274年,陆抗再次请求加强上游的防护,但孙皓依然不肯采纳。原因是他认为东吴有长江天险,水军更是天下无敌,晋军没有能力攻打东吴。
公元279年十一月,也就是羊祜去世的第二年,司马炎终于下定决心准备攻伐东吴。他采用羊祜生前拟定的作战计划,兵分六路伐吴,总兵力达二十万众。
第一路由琅琊王司马伷率领,他从徐州的治所下邳发兵,目标是涂中(今天的安徽滁河流域)。
第二路由安东将军王浑率领,他从扬州的治所寿春出发,目标是横江渡口(今天的安徽和县附近)。
第三路由建威将军王戎率领,他从豫州的治所安城(即今天河南正阳县东北)出发,目标是武昌(即今天湖北省鄂州市)。
第四路由平南将军胡奋率领,他从江夏郡的治所上昶出发,目标是下口(即今天武汉汉阳区的长江入口处)。
第五路由镇南大将军杜预率领,他从襄阳出发,目标是南郡的治所江陵。
第六路由龙骧将军王濬率领,他从巴蜀顺江而下,目标便是建业城。
之后,司马炎命令太尉贾充为大都督,率领中军屯驻于襄阳,节度诸军。贾充担心会失败,依然反对出兵。司马炎便对他说,如果你不肯去,那我就御驾亲征,亲自去前线督军。贾充无奈,只能被迫接受任命。
六路大军总体的作战意图是:司马伷和王浑的大军直逼建邺,目的是牵制住东吴的主力,使其不能增援上游;王戎以及胡奋和杜预的目标是夺取夏口以西的所有战略要地,使王濬率领的大型战船以及八万水军可以顺流而下。因此,真正负责攻打建业的主力是王濬以及司马伷和王浑。
此时,东吴的总兵力约为二十万,兵力上双方旗鼓相当,但作为进攻方兵力并不占优势,因此,只有将东吴水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才有机会取胜。
再来看东吴的应对策略。公元280年二月,孙皓命令丞相张悌率领着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统兵三万前去迎战王浑。不久,张悌率军到达采石矶(即今天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附近),这里是长江重要的渡口。丹阳太守沈莹对他说,晋朝的水军在蜀地训练了很久,他们必然顺江而下前来攻打建业,东吴上游的将领毫无戒备,而且名将都已不在,领军的都是年轻将领,恐怕难以抵抗,他们必定会到达这里。因此,他建议集中兵力防守采石矶,等晋军到达后,与其展开决战。可张悌却认为东吴即将灭亡,这是人人都能看清的局势。一旦晋军的主力到达,东吴的将士们必然恐惧,到时候恐怕都无法整军出战。因此,趁现在晋军还未到达,主动出击,或许还有希望,如果战败就当为国捐躯,死而无憾了。如果取胜,我军必然声威大振,趁胜南下追击敌军,敌军必败。
随后张悌率领大军渡过长江向北挺进。三月初,大军到达杨荷(即今天安徽省和县以北二十里)。在这里,他们迎面遇上了王浑的部将张乔。张悌立即率军将其包围。由于张乔只有七千兵马,兵力悬殊太大,只能派人向张悌请降。此时,诸葛诞的儿子诸葛靓投奔东吴之后,被任命为大司马,担任此战的副军师,他给张悌建议说,张乔肯定是诈降,他的目的是拖延时间等待后援,因此应该立即发兵,将其击败,但张悌没有听从。他认为,强敌在前,不可因为小股敌人出战而打乱整体战局,因此,他接受了张乔的投降。
之后,张悌率领大军继续前进,与王浑的前锋相遇,领兵的将领是孙畴和周浚。张悌命令沈莹率领五千精锐,率先发起攻击,结果三次冲锋均未奏效,还被晋军斩杀了两员大将,只能连忙撤军。晋军趁胜追击,吴军再次战败。就在这时,原本已经投降了东吴的张乔,也从背后杀来。吴军四散奔逃,溃不成军。诸葛靓见大势已去,收集了数百名败兵逃回了江南。而张悌不肯逃走,与沈莹和孙震等人力战而死。此一战,吴军被斩杀了近八千人,其余人马则溃败逃亡。
王浑的大军便兵临长江。此时,王浑军中的扬州别驾何恽给扬州刺史周浚建议说,张悌率领东吴的三万精兵惨败,东吴必定上下震惊。现在,王濬已经攻下了武昌,正在向建业驶来。我们应该迅速挥师渡江,直捣建业城,便可立下不朽的功勋。周浚觉得有理,就向主将王浑进谏。可王浑却说司马炎给他的命令是出兵江北,并没有让他渡江。如果他现在渡江作战,即便取胜了,也很难获得封赏。而一旦战败,则必定会受到重罪。所以,他严格遵守司马炎的诏命,让大军原地扎营,等待着王濬的水军。
何恽不肯罢休,再次给王浑建议说,将军你身为主将,应该见机行事,岂有事事都等待诏命之理,可王浑仍不肯听。
此时,司马伷的大军已经到达涂中,然后他让刘弘率兵进抵长江,与建业城隔江对峙,接着命令王恒率军渡江。王恒击败了东吴的守将蔡机,斩杀吴军五六万人,主将蔡机被俘。
三月十四日,王濬终于率领蜀地的八万水军到达蔡石矶,然后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建业城进发。孙皓得知后,立即派遣张象率领一万人前去迎击,在距离建业城西南五十里处,两军相遇。张象见晋军的大型战船布满江面,旌旗映亮天空,声势十分盛大,顿时就被吓破了胆,不战而降,投降了晋军。
孙皓只能让陶濬率领两万人再次出城迎战,结果两万人还未等到开战,就连夜逃跑得一干二净。东吴的将领们见王濬以及王浑和司马伷的三路大军逼近建业城,知道大势已去,纷纷前来投降。
至此,东吴已经再无还手之力了,可孙皓还不死心,他决定派遣使者分别向三路大军的主将投降,目的是让他们相互争功,从而引发晋军的内乱。然而,王浑由于没有接到司马炎的命令,依然按兵不动。王濬则果断向建业城进兵,接受孙皓的投降。孙皓无计可施,只能绑缚双手,乘坐素车白马出城投降,大臣们身穿丧服,士人们则抬着棺材跟在后面。王濬亲自为孙皓松绑,并烧掉了棺材,将孙皓送往洛阳。
至此,东吴政权彻底灭亡。三国长期分裂的局面也随之结束。公元284年,孙皓在洛阳去世,时年四十二岁。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收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