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魏国的皇帝,曹髦是如何被人当街刺杀的?姜维最后一次北伐以及敛兵聚谷的策略,是否能够挽救蜀汉?司马昭调集十八万大军征伐蜀汉,刘禅是如何应对的呢?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姜维的最后一次北伐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58年,姜维回到了成都,刘禅恢复了他的大将军之职。然而,由于他常年在外征战,无暇顾及朝廷的政务。当他真正身处成都的时候,才发现,蜀汉的朝政已经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此时,刘禅最为信任的人是宦官黄皓。董允在世的时候,经常严厉责备,使黄皓有所收敛,不敢为非作歹。可是自从董允去世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制衡他了。
由于姜维常年不关心朝政,导致尚书令陈祗的威望甚至超过了大将军姜维。而且陈祗并不排斥宦官,还与黄皓互为表里,深得刘禅的信任。再加上姜维数次北伐失利,朝中的很多大臣都对他颇有微词。
不久之后,黄皓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等人给刘禅上表,建议收回姜维的兵权。姜维再三思虑之下,决定离开成都,要不然恐怕连性命都保不住了。于是他给刘禅上表,请求前往沓中屯田。刘禅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沓中即今天甘肃省舟曲县。
再来看曹魏朝廷。260年,曹髦已经二十岁了。可是他虽然身为皇帝,朝政却由司马昭把持,并不由他做主,因此心中颇为不安,常常忧虑自己会受辱被废。于是,他决定召集百官,废除司马昭。
五月初六,他让仆射李昭(注:此处可能有误,推测应为“李丰”之类符合历史情境的人物)和黄门从官焦伯等人在凌云台部署甲士,然后召来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和尚书王经前来议事。王经在狄道被姜维打败后调回洛阳,回来之后,却成了皇帝的心腹。
然后他对三人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被废之辱。现在我决定亲自率领你们前去征讨司马昭。”安排妥当之后,他便让三人各自召集人马。
然而,王沈和王业不仅没有按照皇帝的旨意去办,还连忙将此事告知了司马昭。他们本想拉着王经同去,却被王经给拒绝了。
司马昭得知后大惊,立即召来护军贾充等人商议,并做好戒备。
曹髦得知事情泄露后,知道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于是只能率领宿卫亲兵前往司马昭的府邸,准备诛杀司马昭。
当他们到达南阙的时候,迎面遇到了贾充率兵,阻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曹髦厉声呵斥道:“我要去讨伐有罪之人,敢有骚动抵抗者,罪当灭族!”贾充率领的兵将面面相觑,不敢轻举妄动。曹髦无论怎样,名义上还是皇帝,于是众人连忙看向贾充,问他该如何应对。
贾充怒斥诸将道:“司马公平时养着你们,就是为了今天,这还用问吗?”众人还是不敢妄动。就在这时,只见太子舍人成济挺身而出,大步走到皇帝曹髦的车驾前,将戈刃从曹髦的后背直接穿了过去。曹髦不可置信地被刺杀于车驾之中。
司马昭得知后大惊,跌坐在地上说道:“天下人该如何议论我呀?”接着他连忙招来陈泰,询问此事该如何收场。陈泰对他说:“为今之计,只能将贾充腰斩,方能向天下人谢罪。”可司马昭想了半天,又问陈泰说:“有没有退一步的办法?”陈泰回答说:“没有退一步的办法了。”
最后,司马昭决定将所有罪责都推到刺杀皇帝的成济身上,准备杀他以平民愤。
五月初八,司马昭向郭太后上奏,声称自己本想听候曹髦的裁决,没想到曹髦还想谋杀太后,于是便举兵阻挡,命令将士们不得伤害任何人,更不能逼近天子的辇车。可成济不听命令,私自闯入兵阵刺杀了皇帝。现在成济已被军法处置,成济的家人也被逮捕,已经交给廷尉治罪了。
最终,郭太后下诏将成济灭三族。同时,司马昭认为王经和自己不是一条心,趁机将他也给处死了。
随后,司马昭召集群臣商议,决定拥立燕王曹宇的儿子曹奂为帝。五月初八,司马昭派他的儿子中护军司马炎前往邺城迎接曹奂。六月初一,郭太后下诏让曹奂改名为曹奂。六月初二,曹奂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至此,曹髦的政变彻底失败。曹魏的第五位皇帝曹奂继位,但依然是傀儡皇帝,朝政依旧由司马昭把持。
两年之后的262年,姜维发动了第十一次北伐,也是他最后一次北伐曹魏。这一年,姜维六十一岁,他此次北伐的目标是洮阳(即今天甘肃卓尼县西南的洮河南岸)。
邓艾得知姜维出兵后,连忙率军赶往洮阳迎战。他觉得姜维劳师远征,粮草转运必然困难,所以此战难以持久。于是,他抢先占据有利地形,以逸待劳地等待着蜀军。
姜维的大军到达后,双方在洮阳以东的侯和(注:此处应为某一地名,可能原表述有误)展开激战,结果蜀军不敌,姜维只能率领残兵退回了沓中。
消息传回成都,黄皓大喜,连忙在刘禅面前进献谗言,并且开始运作罢黜姜维,推荐自己的亲信阎宇担任大将军之职。
姜维见黄皓如此肆无忌惮,便给刘禅上表请求处死黄皓,可刘禅不肯听从。姜维深知黄皓已经权倾朝野,无人可以撼动,自己也不敢再返回成都,只能留在沓中继续屯田。
至此,蜀汉君臣离心,宦官专权,再加上国力衰弱,北伐已经彻底无望,能够守住汉中和巴蜀之地就算不错了。
姜维认为,蜀汉和曹魏的兵力悬殊越来越大,而汉中的守军严重不足,如果继续防守,汉中已经无法获得更大的战果了。于是,他便提出了敛兵聚谷的策略,他下令撤走所有关隘的守军,重新调整部署,让胡济退往汉寿,王含驻守乐城(注:原文“越城”可能有误,推测此处符合历史的应为乐城),蒋斌驻守汉城,蒋舒和傅佥驻守阳安关。
这样做的目的是适当收缩汉中的防御,以集中兵力打击来犯之敌。如果魏军前来攻打,就将魏军放入汉中,然后坚壁清野,诱敌深入,拉长敌军的补给线,等敌人粮草耗尽、疲困撤兵之时,再伺机歼灭,关门打狗。
那么既然姜维已经做好了部署,司马昭是否能够破解呢?
263年,司马昭召集群臣商议征伐东吴和西蜀的战略战术。他分析说,如果征伐东吴,就需要打造战船、开凿水道,粗略来算,需要耗费千余万个工日,也就是十万人一百多天才能完成。另外,南方的地势低下,气候潮湿,必然会发生疾疫,所以应该先灭西蜀。灭蜀三年之后,可以借助巴蜀的有利地形,水陆并进,攻打东吴。
西蜀的士兵大约有九万人,驻守成都和其他各郡的不下四万,因此可供姜维调配防守汉中的不会超过五万人。此时,姜维驻守沓中,无法亲临汉中战场。蜀军的其他将领则据城坚守,兵力必然分散,首尾不能相顾。只要我们从傥骆道出兵,出其不意地攻打汉中,必能将其击败。
邓艾得知后,立即给司马昭写信说,西蜀还没有混乱到有可乘之机的地步,所以他建议司马昭暂时放弃灭蜀计划,可司马昭不肯听从。而且为了万无一失,他立即派遣主簿师纂前往邓艾的军营担任司马,同时负责监视。
接着,司马昭调集了十八万大军,刚好是蜀汉总兵力的两倍,兵分数路,同时对蜀汉发起攻击。
姜维得知曹魏十八万大军来袭,连忙给刘禅上表,请求派遣张翼驻守阳安关,派遣廖化驻守阴平桥头。
刘禅找来宦官黄皓商议,由于黄皓信奉鬼神巫术,他告诉刘禅说,魏军最终不会攻来,陛下尽管放心。于是刘禅便将此事搁置,竟然都没有向大臣们提及,导致蜀汉的大臣对于曹魏出兵的事一概不知。
那么姜维是如何赶到剑阁关抵御钟会的?邓艾又是如何通过阴平小道直取成都的呢?灭蜀之战的全过程,我们将在下期详细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