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司马懿与孙权的离世,大三国时代也逐渐落下了帷幕。魏蜀吴三个政权全都陷入了权力争斗的局面。那么魏蜀吴分别都经历了哪些变革,致使三国逐渐走向没落的呢?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司马懿和孙权病逝及费祎遇刺身亡的故事。
首先我们来看曹魏政权。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便开始大权独揽。皇帝曹芳任命他为丞相,并且加赐九锡,但都被司马懿给拒绝了。第二年,司马懿称病不理朝政,每当朝廷遇到大事,皇帝曹芳只能亲自前往他的府邸征询他的意见。当然,他这次是真的病了,不再是装病。251年八月,司马懿病逝于洛阳,享年七十三岁。之后,司马师被拜为大将军,执掌魏国的军政大权。
司马师字子元,是司马懿的长子,他为人沉着坚强又雄才大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昭担心得彻夜未眠,可司马师却像平常一样安睡。次日清晨,他便亲自率兵镇守城门,控制京城。而且他还秘密地供养了三千名死士,散落于民间,起事之日,便突然聚集于京城,发挥了关键作用。
252年四月,司马师得知了一个惊天的消息,东吴的孙权病逝了,于是他任命自己的弟弟司马昭为都督,率领三路大军准备攻伐东吴。那么孙权病逝后,东吴的接班人又会是谁呢?
早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当年,孙权就将年仅十二岁的孙登立为了太子。然而,241年五月,年仅三十三岁的孙登却英年早逝了,六十岁的孙权震惊悲痛,悲痛到无法抑制。之后,由于次子孙虑早亡,孙权便将三子孙和立为太子,次子孙霸被封为鲁王。
然而,由于孙权极为宠爱孙霸,致使孙霸身为鲁王,却与太子享受着同等待遇,甚至在礼仪上也没有上下之分。满朝文武多次劝谏,但孙权执意不听。渐渐的,孙霸便有了非分之想,他积极结交知名人士,亲自拜访官员的府邸,积聚自己的势力。最终,朝中大臣分成了两派,其中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陆逊的外甥顾谭、驸马朱据和滕胤、朱桓的儿子施绩、尚书丁密等人支持太子孙和;而平定了交州的步骘、镇南将军吕岱、驸马全琮、吕范的儿子吕据、中书令孙弘等人则支持鲁王孙霸。东吴的两宫之争就此拉开了序幕。
此时,陆逊是丞相,但兼领武昌事,不在京城。全琮便派人给陆逊送信,征询他的意见。陆逊认为,无论支持太子还是支持鲁王,都会形成派别,这是古人最忌讳的。因此他选择保持中立。但是身为丞相,他怎么可能在皇位的继承问题上独善其身呢?何况他的侄子陆胤、外甥顾谭等人已经站到了太子那边。
由于全琮的次子全寄是孙霸的宾客,陆逊便给他写信,劝他学习汉武帝时期的金日磾,结果全寄不但不听,还非常愤怒,决定拿他的外甥顾谭开刀。他以诬告顾谭虚报战功的方式,将陆逊的外甥顾谭和顾承牵连进来,致使他们被流放于交州。就这样,孙霸的实力不断壮大,甚至连长公主孙鲁班也站到了孙霸的阵营。
孙鲁班字大虎,起初,她嫁给了周瑜的长子周循,结果周循英年早逝,于是她便嫁给了卫将军全琮。由于她和太子的母亲王夫人不和,担心孙和继位后对自己不利,于是便选择支持孙霸。孙大虎极受孙权的宠溺和信任。于是,她便经常在孙权面前诋毁太子孙和。孙和无奈之下,只好派人前往武昌,向陆逊求助。陆逊出于忠心,屡次给孙权上表,让他区分嫡庶,不可纵容鲁王。可孙权不予理睬。陆逊请求让自己回京面谈,但孙权不仅不准,还回信责备他私自打探宫中机密,最终陆逊含恨而终,终年六十三岁。
随着陆逊的去世,孙和与孙霸的矛盾便不断升级,孙权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如果再这样下去,袁绍和刘表的结局就是他的下场,于是他打算既不立孙和也不立孙霸,而是另立太子。
然而,孙权刚有这个想法,就被孙大虎给察觉到了。那么她是如何知道的呢?一方面,她深受孙权的宠爱,又是女流之辈,孙权在言语之间便没有对她防备。另一方面,孙大虎有个情人是孙权的亲信,官拜侍中的孙峻。因此,当她察觉到孙权有另立太子的想法后,立即放弃孙霸,前去攀附孙亮的母亲潘氏,并将自己丈夫全琮的族孙女许配给孙亮,然后她便在孙权的面前不停的夸赞孙亮。
孙亮是孙权最小的儿子,他的母亲潘氏也是孙权晚年最为宠幸的妃子。于是孙权便下定决心准备重新册立太子。首先,他下令软禁太子孙和,然后赐死鲁王孙霸,并将孙霸的党羽全寄等人全部诛杀,两宫之争终于落下了帷幕。只是全寄在临死之前,不知道对他这个后妈孙大虎作何感想。
然而,太子被软禁后,以朱据和屈晃为首的诸多大臣将泥巴涂抹在自己头上,捆绑着双手,跪于宫门之外,为孙和求情,这孙权非常反感,斥责他们无理取闹。可是他们不但不听,陈正和陈象也跟着上书劝谏。孙权大怒,立即将陈正和陈象满门抄斩,将朱据和屈晃杖责一百,其余劝谏的几十位大臣,则有的被诛杀,有的被流放。最后,孙和被废为庶人,流放到故鄣,改立孙亮为太子。
25年十一月,孙权在南郊祭祀天地的时候,突然中风卧床不起。十二月,他急召大将军诸葛恪入朝,拜为太子太傅。252年四月,孙权在内殿驾崩,终年七十一岁。七月,他被安葬于蒋陵,蒋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路明孝陵景区的梅花山内,现在仅存有一块石碑、一座石桥、一个石阙和一座石像。
随后,太子孙亮继位,改元建兴。这一年,曹魏的皇帝曹芳二十一岁,大权由司马师把持;东吴的皇帝孙亮年仅十岁,大权由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把持;蜀汉的皇帝刘禅虽然已经四十六岁了,但朝政依然由费祎把持。
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蜀汉政权。诸葛亮病逝之后,蒋琬被拜为大将军,掌管着朝政。之后,他率军前往汉中,继续践行诸葛丞相未完的使命。然而,他到达汉中后,不是继续攻打陇西或者进逼关中,而是大造舟船,准备沿着汉水和沔水东下,攻取上庸三郡。
召集群臣商议,大家一致认为从水陆出兵固然容易,但是一旦失败很难撤退。于是,刘禅便派遣费祎和姜维前往汉中,试图劝阻蒋琬。蒋琬给刘禅上书解释说,曹魏占据着九州之地,已经根深蒂固,很难被彻底吞并。所以我们只能与东吴合力,互为犄角之势,就算不能迅速地吞并曹魏,也能慢慢的将其蚕食。但是由于上庸等地的阻隔,我们与东吴的信件传输很慢,无法及时联络,只要打通上庸三郡,我们就可以通过水路与东吴相连。另外,他与费祎等人商议认为,凉州的地势险要,羌胡人心存汉室。因此,他建议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出军西北,自己率军屯驻在涪县。涪县地处水陆通达之地,无论出兵东北还是西北,都能应对自如。刘禅这�刘禅��了蒋琬的战略意图,便同意了他的方案。
十月,蒋琬进驻涪县,然而还未开战,他就病倒了,连忙请求刘禅将益州刺史之职让给费祎。十一月,蒋琬病逝,费祎被拜为大将军。
248年五月,费祎前往汉中,继续谋划征伐曹魏之事。在此期间,姜维自以为熟知西北风俗,所以他想拉拢羌人和胡人为蜀汉所用,以便控制陇西。可是每当姜维想兴兵前往,费祎总是加以节制,使姜维率领的军队总是不超万人。
姜维不明所以,费祎便对他说,我们这些人与丞相相比,相差甚远,连丞相都不能平定中原,何况是我们呢?所以,不如保国安民,守住江山社稷,将建功立业的机会留给有能力的后人来完成,切不可抱着侥幸心理,以为打一次大仗就能决定胜负,要不然,只要事与愿违,后悔都来不及。
251年,费祎准备返回成都,结果有人传言说,成都没有宰相的位置,于是费祎便率军屯驻于汉寿。然而一年多之后,他却在这里被郭脩给刺杀了。那么郭脩为何要刺杀费祎呢?
郭脩原本是魏国的将领,姜维攻打陇西的时候,战败之后被俘,刘禅便将他封为左将军。可是,郭脩不�郭脩��,一直找机会准备刺杀刘禅,却总是无法靠近。于是,他便改变主意,准备刺杀蜀汉的二号人物费祎。
253年正月初一,费祎在汉寿举办岁首大会,郭脩也在邀请之列。宴会上,他趁费祎酒醉之时,立即掏出藏在身上的小刀刺向费祎,致使费祎身受重伤,几天之后便一命呜呼了。郭脩也随之被杀,随后蜀汉的军政大权便落在了姜维手中。那么姜维到底是九伐中原还是十一次北伐呢?我们下期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