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这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巅峰对决,就连病逝之后,双方依然在斗智斗勇。那么五丈原具体在哪?司马懿为何不与诸葛亮决战呢?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及病逝五丈原。
从公元228年到231年的四年之间,诸葛亮发动了四次北伐,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诸葛亮意识到,粮草辎重是决定北伐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第四次北伐失败之后,他便决定秣马厉兵、休养民生。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他一刻都不敢懈怠,一边休养生息、劝课农桑、筹集军粮,一边训练士卒、处理政务,为下次北伐做好充足的准备。
为了解决粮草问题,他命人在褒斜道的入口处修筑了邸阁,并将大批军粮囤积于此。
公元234年,经过三年之久的准备,终于万事俱备。二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汉中出发,进入了褒斜道。此次北伐的目标虽然是关中,但并不是准备拿下关中,而是断绝关中与陇西的联系,然后控制陇西各郡以及凉州,进而两面夹击、蚕食曹魏。这样既符合蜀汉的国情,也符合诸葛亮一贯谨慎的用兵之道。
大军出发之前,他已经派遣使者前往东吴与孙权商议对策,准备同时攻伐曹魏。
三月,曾经的汉献帝,后来的山阳公,与诸葛亮同岁的刘协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四月,诸葛亮的大军翻越秦岭,来到了眉县附近。与此同时,司马懿也率军来到了渭水北岸阻击。
这时,司马懿对将领们说:“如果诸葛亮从武功水出兵,沿着秦岭山脉向东进军,的确有些麻烦。但是如果他向西前往五丈原,那就不必担忧了。”渭水与武功水交汇的三角地带有一块凸起的黄土台,被称为五丈原。原上地势平坦,东西两侧则是陡峭的山壁,地形非常险要。
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果然率军前往五丈原安营扎寨。得知诸葛亮驻军五丈原,曹魏的将领们便建议司马懿放弃渭水以南,在渭水北岸扎营,等到诸葛亮率军渡河之时,半渡而击,定能击败蜀军。
可司马懿认为,渭水之南有百姓积聚的粮秣财物,不可放弃。于是他率军渡过渭水,然后背靠着渭水筑垒扎营。
这时曹魏的将领们想起司马懿的推断,只要诸葛亮进驻五丈原,便没什么可担心的。于是诸将非常高兴,只有郭淮忧心忡忡。他对众人说:“诸葛亮肯定会越过渭水占据北原,然后便可出兵北山,断绝陇道,扫荡魏国的百姓以及北方的胡人,此乃国家安危之大患啊!”
司马懿这才意识到了北原的重要性,于是立即让郭淮等人率兵防守北原。然而堡垒还未修筑完成,诸葛亮就已经派兵前来攻打。所幸,郭淮提前做好了准备,蜀军未能攻破,只能撤兵而回。
过了几天,诸葛亮再次出兵向西而行。曹魏的将领们认为诸葛亮此次出兵一定是准备攻打西围,进而攻取陈仓。但郭淮认为,诸葛亮向西出兵,只是虚张声势,为了让我军做出回应,而他真正的目标一定是阳遂。
于是司马懿便让郭淮和胡遵前往阳遂,加强守备。当晚,蜀军果然没有前往西围,而是调转方向前来偷袭阳遂。但由于郭淮早有防备,蜀军没有攻下,只能撤兵而回。
此后,诸葛亮驻守五丈原,司马懿则在渭水南岸按兵不动,双方就这样一直对峙着。司马懿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消耗蜀军的粮草,等到蜀军粮草耗尽,诸葛亮便只能自行退走了。
然而,诸葛亮此次出征在粮草供应上下足了功夫,不但在褒斜道的南口囤积了大批粮草,还采用木牛流马运输,所以蜀军粮草充足。随后,他还让士兵们在武功水西岸屯田种粮,与魏国的百姓和平相处,做好了与司马懿长期对峙的准备。
就在这时,东吴对曹魏也发动了进攻。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进驻巢湖口,准备前去攻打合肥。如果说陇西是诸葛亮毕生所求之地,那么合肥便是孙权心中永远的痛。
为了策应攻打合肥的主力,孙权让陆逊和诸葛瑾率领万余人进驻江夏和沔口,让孙韶和张承等人紧逼广陵和淮阴,以牵制曹魏的其他兵力无法救援合肥。
满宠得知孙权亲率十万大军而来,连忙给曹睿上表建议,放弃合肥,将吴军引到寿春决战。但曹睿不同意,让他立即率军救援,合肥的守将张颖与诸将同心协力,务必守住合肥,他自己御驾亲征,即刻率领援军赶来支援。
六月,满宠率军来到合肥后,募集了数十名壮士,以松脂为火炬,灌上麻油,顺风放火,火势在风力的作用下不断蔓延,很快便点燃了敌军的攻城器具。孙权的侄子孙泰率军前来救火,结果被满宠的士兵给射杀了。吴军不敢继续靠近,双方在合肥新城展开了对峙。
数日之后,孙权得知曹睿已经亲自率军赶来合肥,再加上吴军的士卒很多都患上了疾病,攻城已然无望,于是只能下令撤军,其他两路大军也撤兵而回。
此时的曹睿刚刚到达寿春,得知孙权已经撤兵后,大臣们便劝谏他引兵向西前去支援司马懿。可曹睿却说:“孙权的大军已经撤退,诸葛亮孤军无援,成不了气候,仅靠司马懿就足以抵挡了,我没什么可忧虑的。”于是,率军返回了洛阳。
再来看诸葛亮和司马懿这边。诸葛亮见武功水的水位很浅,于是,他让孟琰率军越过武功水在河对岸扎营,引诱司马懿出兵。结果孟琰率军过河之后不久,天空便下起了大雨,武功水瞬间暴涨,阻断了孟琰与诸葛亮大本营的联系。
司马懿得知后,立即派兵出击,攻打孟琰。诸葛亮连忙派遣工兵架设浮桥,命令弩兵向河的对岸不停射箭,以压制魏军。不多时,浮桥架设完毕,孟琰率军返回。司马懿见状并不追击,下令撤军而回。
就这样,双方小打小闹地打了几仗,始终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激战。
到了八月份,双方已经对峙一百多天了,诸葛亮数次发起挑战,但司马懿始终不肯应战。为了激怒司马懿,诸葛亮派人给他送去了女人的衣服,讽刺他像女人一样不敢出战。但司马懿依然不为所动。
可是司马懿能够忍受,属下的将领们却实在是忍无可忍了,纷纷请求出战。司马懿为了平息将领们的情绪,担心引起哗变,立即给曹睿上表请求出战。
曹睿得知后,连忙派遣辛毗为持节使者,前来节制司马懿的大军。
不多时,诸葛亮再次派兵前来挑战。司马懿一反常态,假装非常愤怒,立即整顿兵马,率领将士们做出要与诸葛亮决战的态势。结果辛毗手持杖节立于军门之处,不准司马懿出兵。
姜维得知后,对诸葛亮说:“辛毗仗剑而来,司马懿恐怕不会出战了。”
可诸葛亮早就看破了司马懿的计谋,他对姜维说:“司马懿本来就不打算和我军交战,他之所以做出要战的态度,其实只是做给属下将领们看的,表示他敢于出战,只是曹睿不准而已。但其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真的想开战,还需要千里迢迢派人去请示曹睿吗?”
所以诸葛亮非常明白,司马懿就是想和他打消耗战。为了迫使司马懿早日出兵,他派遣使者前往司马懿的军营相约决战。
然而使者到达后,司马懿并不和他谈论军事,而是对诸葛亮的日常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询问使者,诸葛亮每天几点起床,每顿饭能吃多少米之类的话题。
使者为了炫耀诸葛亮的勤勉,就对司马懿说:“诸葛亮每天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要他亲自批阅,所吃的饭食嘛,不到几升而已。”
使者走后,司马懿便对众人说:“诸葛亮吃的很少,却事务繁杂,估计活不了多久了。”
果然没过多久,诸葛亮就病倒了。八月,诸葛亮的病情逐渐恶化,已经卧床不起了。刘禅得知后非常焦急,连忙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军中问候。
李福了解完情况之后,便启程准备返回成都。然而没过几天,他却又重新返回了五丈原。
诸葛亮见他返回,便对他说:“我知道你此行返回的意图。之前我们虽然谈论了很多,但是有些事情并没有交代。你是想听取我的意见吧。”
李福点头表示认可,诸葛亮便对他说:“我走之后,蒋琬接替我的位置最为合适。”
李福说:“那么蒋琬之后谁可担此重任呢?”
诸葛亮回答说:“费祎可以继任。”
李福又问:“那么费祎之后呢?”
诸葛亮摇了摇头,没有继续回答。
李福走后,诸葛亮又对军中的后事逐一进行交代。他让杨仪和费祎负责统领各军有序地退回汉中,让魏延和姜维负责断后。
当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
之后,杨仪和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之前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五丈原撤退。
司马懿得知后,连忙率兵追击。姜维给杨仪建议,将大军的旗帜全部调转过来,并且擂响战鼓,做出要与魏军决战的态势。
司马懿见状立即停止进兵,蜀军便缓慢后撤退入了褒斜道。这时,蜀军才正式发丧,众人才得知诸葛亮已经病逝了。
百姓们给司马懿编了一句谚语,说“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司马懿得知后也不生气,笑着说道:“我可以预料他生前的计谋,但没法预料他死后的计谋啊。”
之后,司马懿视察了蜀军遗留下的营寨,感叹地说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至此,诸葛亮历时七年的北伐彻底结束,他本人也在北伐的过程中走完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那么,蜀军能够顺利地撤回汉中吗?魏延为何在撤兵途中发生叛乱呢?我们下期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