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书名: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3371字 发布时间:2025-01-24

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是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次,而且为了解决军粮运送困难的问题,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可最后为何还是因为军粮供应不足的问题,罢兵而回呢?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及司马懿畏蜀如虎。


公元231年二月,得知陇西之地半年没有下雨,诸葛亮决定再次出兵陇西,这便是他第四次北伐,也是第二次兵出祁山。


无论从汉中出兵曹魏,还是从曹魏出兵汉中,都需要翻越秦岭,因此作为进攻方,最为困难的便是运送军粮。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一方面,诸葛亮让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负责督运粮草;另一方面,他发明了,至今都无人能够真正复原的木牛流马。


关于木牛流马的具体样貌,有很多种说法。按照《宋史》记载,木牛流马其实是一种独轮的小车,其中木牛是具有前辕的独轮车,可供牲畜或者人力拉着走,流马则没有前辕,全靠人力推行。《南齐书·祖冲之传》则记载,木牛流马中有独特的自动机械装置,不需要牲畜或者人力便可自动前行。《三国志》的“造木牛之法”中记载,木牛需要两个人协同使用,一个人负责前面拉,一个人负责后面推,载重高达一岁粮(即一名士兵一年的口粮),相当于今天的四百斤左右。关于行进速度,如果单独行动,每天可走十里,一起行动,则每天可走二十里。


总之,有了这个东西之后,诸葛亮再也不用担心军粮运输的问题了。


三月,诸葛亮的大军到达了礼县以东二十三公里的祁山堡。此时,魏军在祁山堡驻扎着一支数千人的军队,由贾嗣和魏平率领,郭淮和费曜则驻守在上邽。


于是,诸葛亮让王平率领一支军队前去攻打祁山堡,他自己则亲率主力越过西县向上邽挺进。祁县(这里应该是笔误,是祁山堡相关的内容,前面提到礼县附近的祁山堡)即今天的甘肃省礼县盐官镇,也被称为卤城。由于这里有高浓度的卤水从地下涌出,自古就盛产食盐,因而得名卤城。


驻守上邽的郭淮和费曜刚被魏延和吴懿打败不久,此时得知诸葛亮率领主力大军前来攻打,不敢出城迎战,只能龟缩城里固守待援。于是,诸葛亮便打起了上邽周围小麦的主意。史书上记载的是“芟上邽之麦”,“芟”的本意是铲除杂草,因此,由于当时小麦尚未成熟,诸葛亮派兵将上邽附近的小麦全部收割,目的并不是充当军粮,而是毁掉魏军的粮草储备。


再来看曹魏方面,曹睿得知诸葛亮出兵陇西后,便准备派遣大军前去救援。可是就在诸葛亮的大军到达陇西的当月,刚刚就任大司马的曹真就病逝了。于是曹睿便派遣司马懿率军前往,张郃等人跟随。


那么曹睿为何要让司马懿领兵,而不是张郃呢?要知道,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可是被张郃打败的。首先,曹操自起兵以来,一直依靠的都是曹氏的宗族以及夏侯氏。可是随着曹休、曹真、夏侯尚、夏侯惇等人的去世,曹氏和夏侯氏已经后继无人,于是曹睿才不得已启用了司马懿等人。至于不用张郃,主要考虑到他是官渡之战时从袁绍阵营投降过来的降将,因此虽然他屡立战功,但始终不能被最大程度的重用。


不多时,司马懿的大军便抵达了扶风郡的郿县(即今天宝鸡市的眉县)。这时,张郃给司马懿建议,让他留守一部分兵力驻扎在雍城和眉县,确保后方的安全,可司马懿拒绝。司马懿认为,诸葛亮此次出兵势在必得,如果前军抵挡不住,分兵只会让蜀军各个击破,重演当年英布叛乱,击败楚国三路大军的悲剧。


于是,他率领全部援军,日夜兼程,从陇关道前往上邽。大军到达上邽以东的时候,司马懿考虑到蜀军劳师远征,粮草补给必定困难,而且他自己也是长途奔袭而来,不宜立即出战。于是,他便据险而守,将大军驻扎在上邽城。诸葛亮则率军驻扎在卤城,双方便在这里展开了对峙。


不久之后,诸葛亮为了避免战线拉得太长,决定率军后撤。见蜀军撤退,司马懿让费曜和戴陵率领四千人防守上邽,其余主力则由他亲自率领,尾随着诸葛亮的大军行进,而且每当占据险要之地,他便命令士兵挖掘堑壕,防止诸葛亮突袭。期间,他让部将牛金率领轻骑出击,引诱诸葛亮出兵。然而,诸葛亮也不应战,继续率领大军后撤,一直退到了卤城。然后他兵分两路,占据了南北二山,依托山势扎下营寨,同时派人筑堤断水,阻挡魏军。司马懿则就近登山扎营,与蜀军在卤城再次展开对峙。


魏军的将领们见司马懿一路尾随而来,不敢与诸葛亮开战,都非常的憋屈,于是纷纷请求出战,可司马懿就是不答应出兵。张郃也按捺不住,再次给司马懿献计说:“诸葛亮远道而来,孤军粮少,祁山堡的守军,得知我们的主力大军到达后必然会固守要塞。因此我们应该屯兵于此,然后派出骑兵绕到敌人的后方,包抄蜀军,截断其后路。如果继续这样避敌不战,恐怕只会坐失民望啊。”可司马懿再次拒绝了张郃的建议。


此时的祁山堡还未被攻破,但完全被蜀军隔离。贾嗣和魏平不断地派人向司马懿求救,可司马懿却未派一兵一卒。魏国的将领们忍无可忍,便讥笑司马懿说:“你畏蜀如虎,就不怕被天下人耻笑吗?”


正在这时,诸葛亮为了引诱司马懿出兵,主动将围攻祁山堡的军队撤回卤城,自断后路。司马懿见属下的将领们群情激愤,如果再不出兵,恐怕军心不稳,于是只能下定决心,准备向诸葛亮发动进攻。


五月,魏军兵分两路出击,一路由司马懿亲自率领,进攻卤城以北的诸葛亮主力;一路由张郃率领,进攻卤城以南的王平,力图以钳形攻势,击败诸葛亮。至此,卤城之战正式打响。


然而,关于此战最后的结局,史书记载各有不同。按照《晋书》的记载,此战司马懿大胜;《汉晋春秋》则记载,诸葛亮大胜,并且斩获了魏军的首级三千级,获得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三国志》则记载,司马懿负责攻打诸葛亮,张郃负责攻打王平,但由于王平坚守不出,张郃未能攻下。总之,司马懿的这次进攻并没有取得战略上的胜利。


而且此时魏军的旧粮即将耗尽,新粮则被诸葛亮提前给收割了。司马懿无奈,只能从长安调拨军粮。为了缩短补给线,司马懿决定将大军撤回上邽。


见魏军撤退,诸葛亮立即率军追击,双方在上邽附近继续展开激战。


到了六月份,诸葛亮的粮草供应也出现了问题。由于阴雨连绵不绝,致使道路泥泞难行,早该到达的军粮却迟迟不见踪影,这让诸葛亮非常着急。于是他连忙给李严写信商议说:“鉴于目前的情况,有三条计策可行,其中上策是从汉中出兵攻打雍城和眉县,阻断魏军从关中通往陇右的粮道,这便是张郃当时建议司马懿在雍城和眉县留守兵力的原因;中策是保证大军的粮草供应,这样,蜀军便可与魏军打持久战和消耗战;至于下策,如果李严实在不能保证粮草供应,那就及时告知他,要做好退兵的准备。”可见,无论最终采取哪个计策,主要取决于李严的军粮供应情况。


不多时,参军马忠和督军成藩从汉中赶来上邽,并且带着刘禅的口谕,命令诸葛亮立即撤军。诸葛亮听后仰天长叹,形势如此大好的战役,又是因为军粮不济,只能再次无功而返了。于是,诸葛亮无奈地下达了撤军的命令。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准备撤军,立即命令张郃率军追击,可张郃反对说:“兵法有云,围师必阙,归师勿遏。此时追击诸葛亮,必定会遭遇蜀军的埋伏,定不可行。”可司马懿再次否决了张郃的建议,并且以主帅的名义强行命令他立即出兵。张郃无奈,只能率兵前去追击。当他追到木门谷的时候,蜀军果然在这里埋伏了重兵,刹那间,蜀军万箭齐发,喊杀声四起,张郃的右膝不幸中箭,由于伤势过重,一命呜呼了。至此,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


张郃战败后,司马懿不敢继续派兵追击,诸葛亮便顺利地率军返回了汉中。至此,第四次北伐又以失败告终了,可这次北伐的失败让他非常的恼火。


当他回到汉中之后,李严却假装惊讶地询问诸葛亮说:“军粮非常充足,丞相为何要退兵呢?”他明知自己督运军粮不利,可不但不悔改,还想把此战失败的责任推卸到诸葛亮的身上。诸葛亮质问他说:“军粮既然充足,为何没有送到前线呢?”李严却表现得非常无辜,下令逮捕了具体运送军粮的岑述,继续推卸自己的责任。随后他还给刘禅上表说,诸葛亮之所以退兵,采取的是诱敌之计,准备将敌人引来之后与其决战。


对于李严的这些小动作,诸葛亮并不与他争辩,而是将他过往的所有往来文书拿来查看,发现他所说的话前后矛盾、漏洞百出。而且他还得知刘禅并没有让他撤兵,就连马忠和成藩带给(这里原文是“烧给”,推测是笔误)他的口谕都是李严假传圣旨,有意安排的。


当诸葛亮将所有证据都摆在李严面前的时候,他才词穷理屈,开始叩头认罪。随后,诸葛亮给刘禅上表,将李严废为庶人,流放到梓潼郡。李严的儿子李丰则被没收兵权,改任为从事中郎。


至此,诸葛亮最有希望的第四次北伐毁在了李严的手里,大军无功而返。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