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进京后是如何掌控朝堂,并立刘协为帝的?袁绍统领的十八路讨董联军都有哪些人?正史中是如何记载的?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汉献帝刘协登基及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这段历史。
189年八月二十八日,董卓跟随皇帝和大臣们进入了洛阳城。他此次前来只带了三千骑兵,和他一起被何进召来的还有丁原等人,也都带着兵马。所以董卓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尽快扩充自己的实力。他为了迷惑众人,每隔几天就让士兵们趁夜出城,第二天早上,战鼓雷动,再浩浩荡荡地进城,连续几次,大家都以为他属下已经有了上万人,就没人敢对他轻举妄动了。
由于何进和何苗被杀,他们的军队无人统领,也归顺了董卓。接着他便把目标放在了丁原的身上。丁原是并州刺史、骑都尉,他也是接到何进的命令后,从河内郡率军赶到洛阳的。他属下有一名主簿名叫吕布,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即今天内蒙古包头市人。由于他骁勇善战,弓马娴熟,被丁原任命为主簿。董卓发现吕布不仅是一员猛将,而且心怀大志,不甘屈人之下。于是他秘密联系吕布,并承诺,只要能杀了丁原,就拜他为骑都尉。吕布在利益的诱惑之下,毫不犹豫地就斩杀了与他有恩的丁原,并率领丁原的部下投靠了董卓。董卓非常高兴,与他结为父子,并拜他为骑都尉,不久后提拔为中郎将,封都亭侯。
至此,董卓手握重兵,洛阳城里再也没有了他的对手。接着他邀请袁绍和他商议废掉刘辩、改立刘协的事宜。可袁绍不同意,他表示,皇帝刘辩正当少年,而且没有做过任何的错事,就这样毫无理由地废立,怎么能够服众呢?董卓听后大怒,对袁绍大吼道:“你们不同意,有个屁用,我就要这么干,谁要是不服,我就让他见识一下我的刀到底利不利?”袁绍这才发现他请来的竟是一匹饿狼,而且已经控制不住了,为了安全起见,他还是赶紧跑吧。于是,袁绍离开洛阳,逃到了冀州的渤海郡。接着袁术和曹操也先后离开了洛阳。
董卓虽然对袁绍不满,但还是非常忌惮他“四世三公”的声望和地位,所以他不仅不敢过度为难袁绍,还派人拜袁绍为渤海郡守,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
八月三十日,董卓在朝会上公开提出了废立之事,并以霍光为例,自比田延年,谁敢反对他另立皇帝就立即处死。满朝文武都沉默不语,不敢反对,只有尚书卢植不畏强权,据理力争,把董卓顶撞得哑口无言,气得他只能散朝。
既然卢植敢挡路,那就只能让他尽快消失了。于是,董卓便准备找机会逮捕卢植。蔡邕等人得知后,连忙去向董卓求情,这才保住了卢植。可卢植也无法继续留在洛阳城了,只能弃官而走。
蔡邕是东汉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才华横溢,不仅精通音律,还通经史,善词赋,工于书法。他所开创的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女儿便是东汉大名鼎鼎的才女蔡文姬。
卢植走后,再也没有人敢反对董卓了。于是九月一日,在尚书丁宫的主持下,太傅袁隗将刘辩扶下玉座,解下玉玺和印绶,转交给刘协。刘协正式登基称帝,即汉献帝。汉献帝年仅九岁,本该由何太后继续垂帘听政的,但董卓让尚书宣布了何太后的诸多罪证,将她迁入了永安宫。两天后,董卓派人给她送去毒酒,何太后被毒身亡。从此,朝政便由董卓一人把持。
九月末,他选拔了大量的名士,让他们去担任太守等要职,包括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孔融、应劭、张邈等人。而这些人日后大多都成为了讨伐董卓的中坚力量。
十月三日,他趁何太后遗体下葬的时候,派人开启汉灵帝刘宏的陵墓,偷取了大量的珍宝和陪葬品。
十一月一日,董卓自拜为相国,并享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相国这个官职汉朝已经有几百年不用了。当初汉高祖刘邦立国时,拜萧何为相国,并特许他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意思就是他上殿的时候不用脱鞋,也不用弯腰小跑,而且可以佩戴宝剑上朝。萧何之后,相国分别是曹参和吕产,吕产死后,汉朝就不再设有相国,相国的权力也逐渐被缩减和分化了。所以董卓觉得朝廷现有的官职没有一个能匹配他,于是就启用了汉初的相国之职。
至此,董卓便开启了他权势滔天的专权之路。他性格残暴,好用刑法,还放纵士兵在洛阳城里大肆劫掠,奸淫妇女,致使天下共愤。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了三公的文书,散发到各州郡,陈述董卓的罪行,呼吁各地起兵反董,恢复刘辩的地位。《三国演义》里把此事写成了曹操,实际上是桥瑁。
这时,董卓发现留着刘辩只会让各州郡有所企图,于是便派人毒杀了刘辩。可是,此举不仅没能让各州郡收兵,反而激起了更加剧烈的抵抗浪潮。
190年,关东各州郡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这便是《三国演义》里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当然,这与正史里的记载并不相同。《三国志》里记载的只有十一路诸侯,他们分别是渤海太守袁绍、冀州牧韩馥、济北相鲍信、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骁骑校尉曹操、南阳太守袁术以及河内太守王匡。《后汉书》里增加了两个,分别是长沙太守孙坚和广陵太守张超。而没有参加的五路则分别是:右北平太守公孙瓒,他此时正在对付乌桓和鲜卑,所以没有前来参加;北海相孔融,他正在对付再次兴起的黄巾军,也没有前来;徐州刺史陶谦则极力讨好董卓,刚刚才得到了董卓的封赏,所以也不可能参加;至于张扬,他此时仅有一支数千人的军队,还算不上一方诸侯;扬州刺史马腾,此时还是董卓的盟友,也不可能参加。
《三国演义》里描写了很多刘关张的重头戏,包括关羽温酒斩华雄等,但这些在正史里也没有记载。
参加会盟的大军兵分三路前往洛阳,其中兖州和豫州的兵马在酸枣汇合,即今天河南省延津县以北十五里;冀州的兵马驻守在河内郡;荆州的兵马则驻守在汝阳,即今天河南省鲁山县。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反抗,董卓意识到洛阳城可能是守不住了,于是便有了迁都长安的想法。他计划先派一个得力的人,将洛阳的百姓以及官员都迁往长安,他自己则率军镇守洛阳,等实在撑不下去的时候再迁往长安。
可是该派谁去长安呢?他首先想到的是朱俊,便派人前去征召,但朱俊不从,于是他就想到了王允。王允,我们之前讲过,他因为得罪了十常侍,只能隐姓埋名地辗转各地,直到汉灵帝刘宏驾崩后才返回洛阳。宦官被杀后,他被拜为太仆,后来顶替杨彪被拜为司徒。他表面上一味地顺从董卓,换取董卓的信任,实际上却不动声色地准备除掉董卓。董卓并没有起疑心,还把他当成心腹,让他带着皇帝和百官以及洛阳的百姓一起前往长安。
为了不给讨董联军留下任何东西,在迁都之前,他让士兵大肆抢劫之后,又将洛阳城的宫殿、民宅以及庙宇通通烧毁,然后派出军队强行将洛阳的百姓赶往长安。洛阳距离长安有六七百里,几十万百姓拖家带口地被迁走,饿死者不计其数,一路上死尸遍地,惨不忍睹,致使洛阳方圆两百里荒芜凋敝,无复人烟。
接着,他又指使吕布等人挖掘了皇帝以及公卿大臣们的陵墓,盗取了无数的珍宝。
三月五日,汉献帝刘协在众人的保护之下,抵达了长安城。长安城的大小事务都由司徒王允掌控。此时驻守长安的是京兆尹盖勋和左将军皇甫嵩,董卓担心他们也响应反董联军,于是便把二人召回了洛阳。皇甫嵩到达洛阳后,董卓便将他逮捕入狱,准备处死。幸亏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与董卓的关系要好,他替父求情后,皇甫嵩才被释放。
三月十八日,由于袁绍和袁术举兵,董卓担心袁隗给他们做内应,于是便将袁氏家族的五十多人全部诛杀,财产也被董卓霸占。
可即使这样,作为讨董联军盟主的袁绍还在观望,依然不肯发兵。一直等到六月份,曹操实在是忍不住了,他准备独自领兵西进,攻占城皋之后,济北相鲍信与陈留太守张邈的部将卫兹也带了一些兵马前去支援。
那么曹操此次出征是否能够取胜?董卓能否守得住洛阳城呢?我们下期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