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的知名度为什么不高?他平定了陇右和巴蜀之后,还有哪些事情需要处理呢?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阴丽华被立为皇后及刘秀驾崩。
从新莽大乱到天下再次一统,历经了将近二十年之久。在此期间,天下的百姓战死、病死以及饿死者不计其数。到刘秀平定天下之时,天下人口十存其二。所以为了使饱经战乱的中原之地尽快恢复和发展,刘秀平定了陇右和巴蜀后,便不再发动大规模战争。
那么天下太平之后,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的那些功臣们,该如何安排呢?公元36年,吴汉平定巴蜀凯旋而归后,刘秀就设宴犒赏将士并大封功臣。此次受封者多达三百六十五人,其中邓禹被封为高密侯,食邑达到四个县,其他的功臣们也都获得了大量的封赏。这时有人提议,以往分封诸侯食邑,最大的也不超过百里,可陛下却给功臣们封了三四个县,这会造成枝强干弱的局面啊。然而,刘秀却反驳说,自古以来都是因为无道才亡国的,哪会因为给功臣们封的地太多而亡国呢?
同年,他又罢免了左右将军,并提出“偃干戈,修文德,去甲兵,敦儒学”的政策。这下邓禹首先明白了刘秀的意图,于是他联合了其他几位大臣给刘秀上书请求罢官回乡研究儒学。刘秀立即批准了他们的请求,并且下诏所有被封侯的大臣一律不得在朝中任职。于是耿弇等将领也都交出了兵权,主动退出了官场。
就这样,刘秀给功臣们大量的赏赐,让他们回家安享晚年,顺利地解决了功臣的问题。之后,刘秀兴修水利,大力发展生产,到他统治的后期,人口数量达到了两千多万,增长了一倍之多,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光武中兴”。
接下来他就要解决皇后和接班人的问题了。公元23年,昆阳之战后不久,刘秀就实现了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愿望。这一年,阴丽华十九岁,刘秀二十九岁。相处了三个月后,刘玄就派他北渡黄河去平定河北。在此期间,他为了拉拢真定王刘扬,便迎娶了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之后,他便迅速地平定了河北。
公元25年8月,刘秀在鄗(hào)城称帝。同年10月定都洛阳,随后,他便让人将阴丽华接来洛阳,准备立她为皇后,然而却被阴丽华言辞拒绝了。她告诉刘秀,郭圣通与你有困厄之情,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她已经为你生下了儿子,所以你应该立她才对。
就这样,刘秀将郭圣通立为皇后,郭圣通的儿子刘强被立为太子,阴丽华则被封为贵人。之后的数年间,郭圣通又陆续生下了刘辅、刘康、刘延、刘焉四位皇子以及刘红夫公主。阴丽华也生下了刘阳、刘苍、刘荆、刘衡、刘京五位皇子以及刘中礼公主。
然而,从公元33年开始,郭圣通就彻底被疏远了,失宠之后的她也变得牢骚满腹。刘秀觉得她心怀怨恨,自己死后定不会善待阴丽华母子,于是便有了废后的想法。过了七八年,直到公元41年,刘秀才下诏废掉做了十五年皇后的郭圣通,将阴丽华立为了皇后。为了弥补郭圣通,他将刘辅封为中山王,将郭圣通封为中山王太后,同时将郭圣通的弟弟郭况封为绵蛮侯,堂兄郭竟封为新郪(qī)侯,郭匡封为发干侯,郭姓的外戚女婿陈茂封为南侯。就这样,虽然皇后被废,家族却一门四侯,也算安抚好了。
可是郭圣通被废后,儿子刘强仍然是太子,这有点不合理。刘强数次上书请辞太子,但刘秀一直没有同意。两年后,刘强采纳了老师郅(zhì)恽的建议,再次请辞太子。刘秀终于同意了,他将做了十九年太子之位的刘强改封为东海王,阴丽华的儿子刘阳被立为了太子,并给他改名为刘庄。
公元52年,郭圣通病逝,享年四十六岁,被安葬于邙山。
公元56年正月,刘秀读《河图会昌符》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句话:“赤刘之九,会命岱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刘邦建立的汉朝崇尚赤色,岱宗是泰山的别名。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刘邦的第九代后裔应该去泰山封禅。而刘秀恰好就是刘邦的九世孙。
于是正月二十八,六十一岁的刘秀率领着诸侯王以及大臣们从洛阳出发前往泰山封禅。其实两年前他东巡的时候,路过泰山,大臣们就纷纷进言表示,以他的功绩是足以进行封禅的。然而,刘秀却说:“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所以没有同意。
这次在封禅之前,他要先去拜祭孔子。于是二月初九,他们到达了山东曲阜,在孔子的故居进行祭拜,并给孔氏的后裔赏赐了酒肉。二月十一,他们从曲阜出发前往泰山。十二日到达泰山的南侧,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燎祭仪式。随后,他们便开始登山,抵达山顶时,恰好是午后,刘秀换上隆重的封禅礼服,登上封坛之后,他命人将刻着七百字禅文的封禅碑,立于坛上,举行了封禅仪式。至此,刘秀是继秦始皇和汉武帝之后,第三位在泰山封禅的帝王。
随后,他们便返回了洛阳。第二年,即公元57年2月初五,光武帝刘秀在南宫前殿驾崩,享年六十二岁。他留下遗诏要求后世都按汉文帝的规定办,务必节俭。刺史以及二千石的长吏,都不准离开自己的城邑,前来奔丧,也不准派官员或者通过驿站传递消息的方式前来吊唁。随后,他被葬于原陵(即今天河南省孟津区白鹤镇的铁谢村),原陵南倚邙山,北临黄河,依山傍水,蔚为肃穆。
同年3月,刘庄继位,即汉明帝。
纵观刘秀的一生,他是一位雄才大略、堪称完美的帝王。然而,也正因为他的完美,导致文学及影视作品都很少提及他,人们对他的了解也就不太多。李世民评价他:“拨乱反正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薛居正对他的评价是:“自古帝王能保全功臣者,惟光武一人而已。”伟人评价他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通过往期的节目,你对他的印象有所改变吗?请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