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王莽是穿越回古代的现代人?他废除奴隶制度,禁止土地买卖,建立贷款制度,以公权力平衡物价等一系列的改 革,真的是从现代学过去的吗?为什么他的改 革不但没有解决社会矛盾,反而造成了更大的社会 混乱?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穿越者王莽的改 革内容。
公元9年,五十四岁的王莽废掉孺子婴,篡汉称帝,改国号为新,新朝建立。紧接着,他便开始了一系列的社会改 革,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信奉的是儒家思想,他认为,天下只有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礼崩乐坏之前的理想时代,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因此,他要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达到他的治国理念。
首先,他改换了朝廷机构的名称。比如将大司农改名为羲和,后来又改为纳言;将大理改为作士;太常改为秩宗;大鸿胪改为典乐;少府改为共工等等。他还按照周制封了五等诸侯,共七百九十六人,附庸一千五百一十一人。然而,实际上很多人并没有实际得到封地,每月只能领到几千钱。
接着他要更改地名。有些地名已经叫了上百年,大家都已经叫习惯了,但王莽必须要改成古名。然而,他的改名是没有任何规律可循的,想到哪里就改到哪里。同一个地方,今天是这个名字,明天又换成了另一个名字,导致老百姓都搞不清楚自己住的地方到底应该叫什么名字,甚至连官吏都搞不清楚。国家下发到各地的公文,必须在新地名的后面添加上大量的旧名注解才能送达。
接着他进行了土地改 革。西汉时期的土地是可以自由买卖的,于是,豪强和贵族就大量囤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地主,导致有钱人的土地一望无际,没钱的人却无立锥之地,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王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根据西周时期的井田制推行了王田制。他将全国所有的土地都改为王田,私人不得买卖,这是把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改 革又给改了回去。
王田制规定,一家之中有八口男丁的可分给一井,也就是九百亩耕地。如果男丁不足八口,而土地超过九百亩的,则必须将多出来的部分分给宗族邻里之中没有土地的人。同时,他将奴隶和婢女改称为私属,也不得自由买卖。
然而,他的这项制度严重地损害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强烈的反对。有些地主和官僚甚至举兵反抗,汉徐乡侯刘快集结党羽数千人起兵,真定的地主豪强也在刘都的率领下举兵反莽。原来追随王莽的部分朝廷大臣也提出异议,朝野之上,一片反对之声,使他的这项政策根本就无法推行下去。
不但地主不满,连奴婢和农民也不满。原因是原本那些无地的农民,还可以将自己卖身为奴,可现在奴隶不让自由买卖,而答应要封给他们的土地,又封不到手上。最后是想当农民,没有土地,想当奴隶,又没人买,只能都变成了流民。
就这样,公元11年,王莽只能被迫宣布取消王田和私属制度,实行了三年多的土地改 革宣告失败。他的这次土地改 革不但没有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反而造成了更大的社会混乱。
第三,他进行了货币改 革。当时有一个名叫贡禹的大儒游说王莽,说货币就是祸害,因为有了货币才让人有了攀比之心,有了物质的欲望,上古三代没有货币,却天下太平,因此建议废除货币。另一个名叫师丹的大儒,则建议恢复到以前的以物易物,或者用贝壳代替货币。结合他们的建议,王莽开始了他的四次货币改 革。
西汉时期普遍使用的是五铢钱。他第一次的改 革是在五铢钱之外增加了大钱、契刀和错刀。规定一个大钱可以兑换五十个五铢钱,一个契刀则兑换五百个,一个错刀兑换五千个。但是一个大钱的分量只相当于二点五个五铢钱,因此他是要拿着这个相当于二点五个五铢钱的大钱,要跟民众换回五十个五铢钱,民众当然不愿意。
于是王莽就进行第二次改 革。这次他将契刀和错刀作废,同时连五铢钱也给作废了,发明了一种一铢的小钱。这样在市场上流通的是重为一铢的小钱和重为十二铢的大钱。可问题是,大钱和小钱的分量比是十二比一,而价值却是五十比一。于是,聪明的民众就纷纷地把小钱融铸成大钱,导致市场上只有大钱,而没有小钱。
王莽发现这样不行,只能将大钱和小钱都作废,又新发明了六类货币,分别叫钱货、金货、银货、龟货、贝货、布货,材料分别是金、银、铜、龟壳、贝壳、布匹。这六种货币又被王莽分为二十八个品级,不同货币和不同品级之间又规定了不同的换算比例。
一方面,在这些币种中,像龟币和贝币这些古老的货币早在几百年前就不再使用了,民众根本接受不了。另一方面,货币的种类繁多,换算复杂,普通民众根本就算不清楚,流通非常不便。所以人们仍然在暗地里使用着五铢钱。
为了推行新的币制,王莽采取强制措施,下令严禁私自铸币,甚至只要发现民间藏有铜和炭者就被指控为私铸货币,发现一家,与之相关的五家跟着连坐。可即使这样也无法使新货币顺利流通。
一年后,王莽被迫废除了这二十八种货币,换成了货泉和货布。货泉重五铢,货布重二十五铢,应该是相差五倍。然而,他却规定一货布可兑换二十五货泉,成了二十五倍。货币价值比例的不合理,导致这次货币制度更加的混乱,使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立,米价更是高达每斛一万钱,甚至一斤黄金只能换五升豆子。在此期间,物价飞涨,社会经济十分混乱,黎民百姓深受其害。
第四,他建立贷款制度以及平衡物价的政策。为了平衡物价,王莽在长安、洛阳、邯郸、宛城、临淄、成都,分别设立了五均司市和钱府官。五均司市负责在每年的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对物价做出评估,并公布。当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官府公布的价格时,官府可按照标准价格出售商品,促使市场价格回归到标准价格。当商品价格低于官府标准价格时,人民可以自由买卖。
然而,在标准定价的过程中,却给官商勾结留下了巨大的操作空间。最后的结果是不但没有达到平衡物价、促进民生的初衷,而且这些民脂民膏还没有进入国库,大多都进入了私人的腰包。
王莽还推行了一项贷款政策,民众要是缺钱,可以向官府申请贷款。如果是因为婚丧嫁娶则不收取利息,除此之外,每月的利息是百分之三。然而还是同样的问题,王莽的初衷是好的,可具体执行起来就变样了。本来是婚丧嫁娶的贷款,却被地方官收取了利息。本来不需要贷款的地方官,为了完成指标,强制要求贷款,最终导致民众雪上加霜。
纵观王莽以上的改 革内容,即使是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也并不陌生,因为这些政策里的很大一部分,我们也是近代才开始实行的。于是有人就给王莽戴了一顶高帽子,说他所实施的政治理想是王莽式的社会主义改 革,这也就成为了王莽是现代人穿越回去的佐证。
事实上,如果硬要说他是穿越者,也不应该是从现代穿越到过去,而应该是从西周穿越过来的。不管怎样,他的这一系列改 革,土地改 革得罪了贵族和地主,奴隶改 革得罪了没有出路的农民,货币改 革得罪了市民,对经济的干预又得罪了大批的商人,妥妥地成为了全民的公敌。
当改 革推行不下去的时候,他又企图通过严刑峻法来强制执行,使诸侯、公卿以及平民因违反法令而受到重罪处罚者不计其数。最后,由于改 革不切合实际,百姓未谋其利,先受其害。朝廷的诏令朝令夕改,使百姓和官吏都不知所从,不断引起天下贵族以及平民的不满,各地纷纷起来反抗,为新朝的最后灭亡埋下了隐患。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收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