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是如何一战封侯?龙城之战的具体战争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卫青的成功和李广的失败,有没有客观因素的存在?本期节目我们就用三维地图的方式详细讲述这场让卫青一战封侯的战役——龙城之战。
马邑之围后,汉朝和匈奴的关系虽然大为紧张,但还没有彻底翻脸,双方还依然保持着贸易往来,汉匈边境上的秩序也还正常运转着。可贸易哪有抢劫来的痛快呢?匈奴依然年年都有小股部队骚扰边境。
公元前129年,也就是马邑之围的四年之后,匈奴再次大规模南下进犯汉朝的上谷郡,烧杀抢掠。汉武帝大怒,决定派出四路大军,共同出击匈奴。
第一路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率领战车和骑兵队伍从上谷郡出发;第二路由骑将军公孙敖率领骑兵从代郡出发;第三路由骁骑将军李广率领精锐骑兵从雁门郡出发;第四路由轻车将军公孙贺率领以战车为主的队伍,从云中郡出发。四位将领各率一万人,从不同方向前往边境关市,扫荡关市附近的匈奴驻军。
在开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此次出征的四位将领。
第一位卫青,我们在前面介绍过,他是卫子夫同母异父的弟弟,从一名私生子和奴仆,因为姐姐卫子夫的受宠,从而有机会在汉武帝身边跟随了十年,而现在他已经成长为一名可以单独领兵的将军了,而且这一战就是他的首战。
公孙敖是北地郡人,是卫青的好朋友。当初只是一名郎官,在刘嫖想要杀害卫青的时候,果断出手救了卫青,从此便开始被汉武帝重用。
公孙贺也是义渠人,和公孙敖是老乡,同时也是卫青的大姐夫,他迎娶了卫子夫的大姐卫君孺。
接下来要重点介绍一下李广。李广是陇西郡成纪人,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他与匈奴交战多年,是让匈奴闻风丧胆的一位名将。
汉景帝时期,匈奴入侵上郡,汉景帝便派亲近的宦官去李广的驻军处整训士兵、传达旨意。有一次,这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外出,途中遇到了三个徒步行走的匈奴人,双方便开始交战,结果几十名骑兵竟然全部被射杀,宦官本人也受伤后逃回了李广的大营。李广知道后,便带着一百多名骑兵去追赶,追了几十里后,终于追上。李广弯弓搭箭,射死两人,活捉了一人。可他们刚刚把这名匈奴俘虏绑在马上,山坡上就出现了数千名匈奴大军。而此时,李广身边就只带了这一百多人,双方力量悬殊实在太大,而且事发突然,距离又近,跑是跑不了了,回去调兵也来不及了。李广的士兵们非常恐慌,准备调转马头往回跑,可李广却对他们说:“我们距离大本营还有几十里的路程,只要我们现在跑,匈奴必定会全力追击,我们根本就跑不了。但是如果我们留下,匈奴就会以为我们是故意前来诱敌的,他们就不敢贸然出击。”于是,李广命令所有骑兵继续迎着匈奴前进,直到距离匈奴的阵地只有二里地时才停了下来,并且下令让所有人都下马解鞍,然后就随意地躺卧在草地上,悠闲自得地看着匈奴。这把匈奴给搞懵了,他们怀疑附近一定有汉军的伏兵,所以也就不敢轻举妄动。就这样,双方一直对峙到天黑,匈奴也没敢出击。到了半夜时分,匈奴人担心汉军的伏兵会趁夜偷袭,便全部撤走了。
这就是李广,他不仅有着过人的胆识,而且本身的骑术和射术也都非常精湛,所以塞外都称他为“飞将军”。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不难发现,此次汉武帝的安排确实有些大胆。他派出的四位将领,除了李广之外,其余三个人全都是年轻的将领,而且还都没有和匈奴正面交锋的经历。可见他是急需培养和历练一批年轻的将领。
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场战役,分别看看四路大军的战况如何。
首先是“飞将军”李广,他率领大军从雁门郡出发,因为他的名气实在太大了,所以他也就成为了匈奴的主要攻击对象,并且匈奴的将领还下令要活捉李广。结果李广还真的就被匈奴给活捉了。李广被俘后,先佯装伤势很重,接着装死,匈奴人便把他放在网兜里,用两匹马挂在中间,驮着往回走。走了十几里,李广见匈奴人警惕性降低,便突然飞身而起,踹掉骑手,顺手还抄了这名小兵的弓箭,夺马便跑。匈奴人追赶他,他回身便射,而且箭无虚发,匈奴人也就不敢追得太紧。狂奔了几十里后,他便甩掉了追兵,有惊无险地返回了大营。
老将李广已是这样的战绩,年轻的将领就更不是匈奴的对手了。卫青的好兄弟公孙敖是最惨的一个,他率领一万人出发,结果阵亡了七千多人,差点就全军覆没。
卫青的姐夫公孙贺比公孙敖能好一点,虽然没有损兵折将,但也没有任何的战绩,只能算是白跑了一趟。
最后就是卫青这一路,他率军从上谷郡出发,一到关市便命令士兵们放开手脚,痛击匈奴。匈奴激战片刻后,发现难以取胜,便不再恋战,拔腿就跑。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这次却遇到了个“愣头青”。匈奴人在前面疯狂地跑,卫青就在后面疯狂地追。最后让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是,卫青这一追竟然就追到了匈奴的大本营——龙城。
龙城是匈奴著名的城堡,是匈奴各部祭祀龙神的地方,故名龙城。它位于今天外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以西大约四百七十公里处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卫青斩杀了七百多个匈奴人之后,还顺利地返回了上谷。七百多人虽然不算多,但对比其他三路,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大胜了。更何况,龙城可是匈奴的祭天之地,对于匈奴意义非凡。因此,汉武帝对他非常满意,封他为关内侯。
于是,卫青一战封侯,从此便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鹊起,也通过此战奠定了他在军中的地位。
而李广因为被匈奴人活捉,公孙敖则惨败,因此回到长安后,他二人便被打入了死牢,准备行刑问斩。但是他们最终都没有死,原因是他们用钱买了一条命。在汉朝的时候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有些死罪是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免除死刑的,其一是可以用钱赎命,金额是六十万钱;其二便是接受宫刑。六十万钱对于李广和公孙敖来说,问题都不是很大,可对于有些人来说就是天大的问题了,比如我们后面要讲到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本来节目到这里就该结束,卫青的勇猛和果断,非常符合人们对于英雄的期待。但是我们也不想神话卫青。我们再回过头来详细分析下这场战役,就会发现,其实这场战役除了卫青本身的英勇之外,也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最终成就了卫青。
首先,此次出征汉朝的四路大军是没有主将的,四名将领各打各的,没有统一的协调和配合。匈奴这次抢劫的是上谷郡,因此卫青从上谷出击迎击的应该就是匈奴的主力。但事实上,等到汉朝出兵的时候,匈奴已经从上谷抢完了,沿着边境线开始向西移动,所以卫青出击后迎战的并不是匈奴的主力,匈奴也就当然无法取胜了,只能被迫撤退,于是卫青就一直追击。而匈奴的这次抢劫也是倾巢而出,根本就没有想过汉朝军队会去偷袭龙城,所以后方也根本就没有布防。不巧的是,他们还就遇上了卫青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将领,竟然就一直追到了龙城。
可公孙敖的运气就差了一点,他本来迎战的并不是匈奴的主力,可等到他要出击的时候,匈奴的主力也刚好就到了,于是他部下的七千多人就被匈奴给斩杀了。运气更差的还有李广,他的名气确实太大了,于是匈奴听说李广出征,便组织了全部的兵力压向了他,从而导致了李广的惨败。而公孙贺之所以没有损兵折将,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遇上匈奴。
总之,不管怎么说,这场战役最大的意义并不是谁赢谁输,而是让汉武帝发现了卫青的潜能,让他有了更加能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龙城之战也标志着汉匈之间大规模战争的正式开始。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收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