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马邑之围
书名: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878字 发布时间:2025-01-12

马邑之围是汉朝对匈奴主动发起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那么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如何推行的?推恩令,又是什么意思呢?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推恩令的内容。


公元前135年5月26日,太皇太后窦漪房去世,之后,便与汉文帝刘恒合葬于霸陵。从此,刘彻再也不用受制于东宫,终于可以自己掌权了。


可第二年初,匈奴就再次派出使者要求和汉朝和亲。汉武帝召见大臣们前来商议,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代表的主和派,就认为应该继续和亲。理由是如果不和亲,那就要和匈奴开战,但是汉朝军队千里征战,人困马乏,最终也不一定能够取胜。即使胜利了,匈奴的那些大草原和戈壁滩,我们也用不上,抢来的匈奴牧民也同样没有用,所以不如继续和亲。


可是以大行令王恢为代表的,则主张出击匈奴。理由是汉朝和匈奴已经和亲了很多年,但是,匈奴却总是不守盟约,年年都来骚扰边境、抢劫财物,使汉朝边境的百姓连年受苦,不如就和他们干上一架。但是最终还是韩安国的主张,获得了多数人的附和,汉武帝无奈只能继续和匈奴和亲。


一年之后,王恢给汉武帝献上了一条破敌之计。在汉匈的边境上,常年都有大量的商人与匈奴人做交易,其中就有一个名叫聂壹的商人。他找到王恢说,匈奴在边界上经常侵犯,总是一个祸根,不如趁现在刚刚和亲不久,他们疏于防范,我们假装献出马邑城,吸引单于率众而来,然后我们提前埋下伏兵,围而歼之,则匈奴可破。王恢也觉得可行,就将这条计策献给了汉武帝。汉武帝听后也觉得不错,便准备开始施行。


公元前133年6月,汉武帝任命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令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出兵三十万,准备围歼匈奴。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负责监军。另外,命令王恢率领一支军队从代郡出发,等到匈奴的大军南下后,从背后拦截匈奴的辎重,断其退路。汉军准备完毕,便分头开始设伏。


同时,聂壹也带领着满载中原奇珍货物的马队从武州塞向北进发。他通过在匈奴的关系见到了军臣单于。他对单于说,他可以想办法斩杀掉马邑的县令和守军,使马邑城群龙无首,然后单于便可以率领大军赶到,顺利入城。到时候城中的所有财宝及妙龄美女就都是单于的了。这对于单于来说,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于是他们当即约定,等到聂壹杀死县令和守军,军臣单于便率兵南下入城受降。


商议完毕,聂壹就回到了马邑城。他从死牢里提出了两个犯人,提前处决,然后将他们的人头挂在城楼之上,旁边还贴有告示,写上县令和守军将领的姓名及罪状。然后聂壹便派出信使去通知单于。单于也通过自己的斥候证实了消息的可靠。于是,军臣单于便不再怀疑,率领着十万人马越过长城,经过武州塞,浩浩荡荡地直奔马邑而来。一路之上都非常的顺利,也没有遇到汉军的阻击。


可当他们行进到距离马邑只有百余里的时候,单于却发现有点不太对劲。周围的山坡上、草地里到处都是吃草的牛羊,却看不到放牧之人。于是这个反常的现象引起了他的警觉,连忙派人去附近抓个俘虏回来。当时在汉朝的边境上,每隔百里就设有一个哨亭,用来巡逻和警戒。很快,匈奴骑兵便攻下了一个哨亭,并将哨亭的卫士给押送了过来。结果这个卫士来了之后,就供出汉朝有三十万大军正埋伏于马邑的事情。


单于知道后大惊失色,连忙下令退兵。退兵后,他还非常感谢这个卫士,不仅没有杀他,还任命他为小王。就这样,匈奴远道而来,双方还没有交战,就主动地退走了。


而汉军这边,韩安国等将领们苦苦等候了几个昼夜,等到的却只是一个个斥候的飞马快报:匈奴已遁逃北去。他们赶紧率军追击,可此时,匈奴早已不见了踪影。


其实有一个人很早就知道了匈奴北逃的消息,他就是王恢。他的任务是率领三万人马攻击匈奴的后勤辎重。按照原来的部署,一旦韩安国等将领率领伏兵出击,他就会立即率军去攻击匈奴后面的辎重队伍,切断匈奴的退路,使匈奴腹背受敌。可此时,匈奴是十万大军有计划的整体后撤,如果他要出击,那就是三万人马对阵匈奴的十万大军,一旦交战,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就眼睁睁地看着匈奴的铁骑如潮水般退去。


就这样,策划了许久、出动了三十万大军的马邑之围,便在悄无声息下结束了。


回到长安后,汉武帝震怒,首先就是将王恢给关入了监狱,交由廷尉定罪。廷尉给出的罪名是畏懦罪,也就是临阵避敌不前之罪,罪当处斩。王恢的家人,赶紧拿着千金去找丞相田蚡想办法。田蚡虽然收下了这笔重金,却不敢给皇帝上奏,他就偷偷地去找自己的姐姐王太后,让王太后去向刘彻说情。可刘彻却说:“如果王恢能够出击,纵使不能捉到单于,但总该有所斩获,多少还可以安慰一下将士们的心情,可他却放弃了这个机会。朕若不杀他,何以谢罪于天下呀。”王恢知道后,便羞愧无言,拔剑自刎而死。


至此,马邑之围结束。此战虽然没有成功,但从此便结束了汉朝和匈奴维持了六十多年的和亲政策,同时也拉开了汉匈之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在汉匈大战之前,汉武帝还需要解决几件大事。第一个便是一直被窦太后阻挠的改尊儒术。窦太后去世的第二年,汉武帝便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将黄老学说以及其他百家之言的学者们从此都排斥于官学之外,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朝廷的官吏主要都是出自于儒生,儒家便逐步开始发展,成为此后两千多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这虽然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多元发展,但在当时却有益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因病去世,葬于长安城郊。相传,有一天,汉武帝出城狩猎路过董仲舒的墓时,在距离墓地三十丈外就翻身下马,徒步而行。从此,董仲舒墓园周围的这块土地就被人们称作下马陵,并且此后还形成了一种制度:凡是过往的官员和儒生一律要在三十丈之外下马步行而过。清朝康熙元年,知县黄家鼎把下马陵重新修葺,并在门前刻下石碑,上书“下马陵”,并将今天西安市和平门附近的一条街道,改称为下马陵街。


再来看推恩令。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开始实行推恩令。那么什么是推恩令呢?一直以来,所有诸侯王的爵位以及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的,诸侯王的其他子孙则得不到尺寸之地。因此,诸侯国的土地在分封的时候是多少,以后也一直就是这样。而且诸侯国不仅面积广大,还领有军队,严重地威胁着朝廷的安危。


推恩令首先就规定,各诸侯王除了要让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还要推行私恩,给每个儿子都要分一部分的土地,并且还要给予封侯。但是这些新封的侯国就不再受原来诸侯国的管辖了,而是直接由朝廷的各个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一个县。


于是,本来七国之乱后,各个诸侯国的地盘和权力就已经变得很小了,现在更是将这些大的诸侯国分成了上百个小的诸侯国。从此之后,最大的诸侯国也不过就十几个城,小的则只有几十里地,而且朝廷的土地和诸侯国的土地还犬牙交错,使诸侯国的土地再也不能连成整体的一片,也就完全没有了和朝廷抗衡的可能。从此,归朝廷直管的土地逐渐占到了全国土地的百分之八九十。大汉王朝的中央集权也终于得到了有力的巩固,为汉武帝举全国之兵对付匈奴扫清了障碍。


下期开始我们将正式走进汉匈大战,上演帝国双璧卫青和霍去病的精彩战役。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收听,下期再见。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