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要派张骞出使西域?在长达十三年的时间里,张骞都经历了什么?去过哪些地方?最终,他是否找到了大月氏?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窦漪房和刘彻祖孙斗法及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41年的正月二十七,汉景帝驾崩,十六 岁的刘彻继位,即汉武帝。他即位后就雄心勃勃地准备推翻黄老学说,改尊儒术。他下诏征召天下贤良之士,经过层层选拔,有一百多人被招入京城考试。这其中就有司马相如、东方朔、董仲舒等人。董仲舒是广川人,三十岁时就招收了大批的学生,开始讲学,声誉日益壮大。在汉景帝时期就成为了博士。在这次策问中,他就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可这时时机还不够成熟。
此时的汉武帝刚刚继位,所有的朝政都要奏请东宫,汇报给太皇太后窦漪房。他先是任命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因为窦婴和田蚡都喜好儒术,而赵绾和王臧则是大儒申公的弟子。可是太皇太后窦漪房却非常崇尚黄老学说,并开始阻挠刘彻的儒学改革。有一次,御史大夫赵绾就给刘彻建议,让以后别将朝政再给太皇太后汇报了。窦漪房得知后,大怒,立即让人去收集赵绾和王臧的犯罪证据,最终二人皆死于狱中。随后又罢免了窦婴和田蚡,还下令废弃所有的儒家礼制。至此,汉武帝儒学的改革彻底失败。
除了窦漪房的阻挠外,馆陶公主刘漂也来捣乱。她觉得自己拥立刘彻有功,就对刘彻提出各种要求,使刘彻不厌其烦。刘漂的女儿,也就是刘彻要“金屋藏娇”的陈阿娇,起初确实获得了刘彻的专宠,可她却恃宠而骄,而且还常年无子,就逐渐被刘彻所疏远。后来,在母亲王娡的劝说下,刘彻才对刘漂和陈阿娇给予表面上的尊重。可此时的刘彻完全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处理朝政,只能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但同时他也做着一些对外开拓的准备工作,比如派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是汉中郡城固人,只是皇宫里的一名郎官。汉武帝从匈奴投降过来的人那里得知,西迁的大月氏有向匈奴报仇的打算。于是,他决定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一起对付匈奴。
公元前139年,也就是汉武帝即位的第三年,张骞率领一百多名随从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在这些随从里有一个归顺了的胡人,是堂邑父的家奴。堂邑父自愿充当向导和翻译,和张骞一同前往。这里插个题外话,关于大月氏的读音,做个简单的说明。从五十年代以来的中小学课文中都将大月氏读为“大肉汁”,但据近年来的考证,这个读音是错误的。新版的《辞海》已经将读音纠正为“大月氏(ròu zhī)”。
再来看,张骞等人一路西行,已经来到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原本是月氏人的地盘,冒顿单于继位后,数次攻打月氏,最终月氏战败,一部分人进入南山,与羌人杂居,被称为小月氏,其他人则一路西迁,击败了另一个小的游牧部落乌孙,杀其王,夺其地。乌孙部落逃往匈奴,月氏则在此立足,被称为大月氏。因此,此时的河西走廊已完全由匈奴人控制。
当张骞等人刚刚进入河西走廊,走到焉支口附近的时候,就碰上了匈奴的骑兵。最后,他们全部都被抓获,押往了匈奴的王庭去面见军臣单于。单于为了软化和拉拢张骞,进行了各种的威逼利诱,并将匈奴女子嫁给张骞为妻,想以此来动摇张骞的决心。可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张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精心保存着汉武帝赐予他的汉节。
十年之后的公元前129年,趁着匈奴的监视松弛,张骞便果断地抛下妻儿,带领随从逃出了匈奴人的控制区。但在十年的时间里,西域的形势早已发生了变化。乌孙国在匈奴的支持下,攻打大月氏,大月氏战败,他们不得不从伊犁河流域再次西迁,来到了妫水附近的流域地区。在这里,他们又征服了大夏,并在此立稳了脚跟,重新建立了家园。
张骞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并不打算返回长安,而是调整了前往伊犁河流域的计划,继续寻找大月氏。经过长途跋涉后,他们就折向西南,进入了焉耆的地界,然后便沿着塔里木河继续西行,经过了库车和疏勒等地。这一路异常的艰苦,一路上都是人烟稀少的戈壁滩,飞沙走石,热浪滚滚。他们是匆匆忙忙逃出来的,所以物资准备严重不足,干粮很快就吃完了,只能靠射杀禽兽充饥,饥一顿饱一顿。再加上水源奇缺,导致很多的随从在行进的过程中,因饥饿干渴而死。他们还要翻越葱岭,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一些人被冻死或者掉入冰窟之中。最终他们翻越了葱岭,抵达了大宛。
张骞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的使命,希望大宛国王能派人护送他们,并表示回到汉朝后,他就让汉朝的皇帝赠送给他们大量的财物,以示酬谢。大宛国王也想和汉朝交往,就答应了张骞的要求,给他派了向导和翻译,一直将他们送到了康居。到了康居后,康居王又派人将他们送到了大月氏。
就这样,张骞等人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大月氏。可此时的大月氏人已在此建立了新的家园,这里国土肥沃,物产丰富,更重要的是还远离匈奴和乌孙,既有富足的生活,又没有外敌的侵扰。所以大月氏人已经完全没有了再向匈奴人复仇的动力,更何况汉朝距离匈奴遥远,一旦他们受到匈奴的攻击,汉朝也无法及时赶来支援。因此,无论张骞如何劝说,大月氏人始终不同意与汉朝结盟,一起合击匈奴。
张骞在等待大月氏人回心转意的同时,还曾越过妫水南下,抵达过大夏的蓝氏城。可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大月氏人还是没有被说服,于是张骞决定返回汉朝。
公元前128年,张骞等人动身回国。为了避开匈奴的势力,防止再次被抓,张骞就重新规划了返回的路线,他决定从塔里木盆地的南部返回,一路经过了莎车、于阗、鄯善等地,计划通过羌人的地盘返回汉朝。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当他们翻过阿尔金山进入青藏高原的时候,却被高原上的羌人又给擒获了。因为此时的羌人也已经投靠了匈奴。于是,张骞就再次被羌人送回了匈奴。
可张骞的这种勇气和意志,也赢得了匈奴人的尊重。因此,军臣单于不但没有杀他,还把他的妻儿送到了张骞的身边,希望通过家庭的温暖感化张骞,让他放弃回到汉朝的想法。就这样,张骞再次被扣留在了匈奴。
一年后,军臣单于去世,他的弟弟左谷蠡王拥兵自立,发动了政 变,打败太子于单后自己继位,即伊稚斜单于。匈奴的这场内乱,无疑是张骞逃脱的绝佳时机。于是张骞等人便趁乱逃走,可这次逃出来的就只剩下了张骞和堂邑父两人。
公元前126年的一天,汉武帝刘彻突然得到了一个令他欣喜若狂的消息。十三年前,他派张骞出使西域,可十多年来一直杳无音信,他早就不抱希望了,没想到他们还真的回来了。
张骞的这次远征虽然没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共同夹击匈奴的目的,但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对后世历史的作用却是非常巨大的。他扩大了中原王朝的视野,为汉武帝向匈奴宣战提供了重要的军事地理资料。
回到长安后,张骞就将所见所闻向汉武帝做了详细的汇报。汉武帝非常满意,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在这次西行的时候,张骞还了解到一个被称为“身毒”的国家。在张骞的建议下,汉武帝便遣使南下,他准备避开羌人和匈奴的地盘,另辟一条从蜀地通往身毒和中亚的路线。张骞亲自前往犍为郡主持此事。
公元前122年,张骞派出四支探索队伍,分别从四川的成都和宜宾出发,向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和云南境内前进,最终的目的地便是身毒。但四路使者都只前进了一千多里后,就分别受阻于氐、笮、昆明等部落的阻击,未能继续前进,先后返回。
在此之前,汉朝不了解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人也不了解汉朝。就比如当使者来到夜郎时,夜郎的国王竟然好奇地问:“汉朝和我们夜郎相比,哪个国家更大呢?”这便是“夜郎自大”这个典故的由来。
虽然这次新路线的探索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对后来西南地区的开发具有重大的贡献。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的目的是劝说乌孙国东返敦煌一带,和汉朝共同抵抗匈奴,但最终也没有成功。
公元前115年,张骞再次返回长安后,汉武帝封他为大行令。第二年,张骞因病去世,归葬于自己的家乡,现在的陕西省城固县博望镇。
张骞出使西域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后来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军事的范畴。他打通了汉朝连接中亚和西亚的通道,这条通道便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收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