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是如何发生的,都有哪些诸侯王参与了这次反叛,此时各地的诸侯王又都是谁呢?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汉武帝家史及七国之乱的起因。
公元前179年正月,年仅十岁的刘启正式被立为太子。这时吴王刘濞的世子刘贤来到了长安城,汉文帝就让太子刘启亲自去陪着刘贤游玩。可是两个小孩谁都不服谁,在一次下棋的时候产生了矛盾,刘启直接拿起棋盘砸向了刘贤的脑袋,不料刘贤竟当场就断气了。这下刘启彻底慌了,可刘恒比他还要慌,连忙派人将刘贤的遗体送回吴国安葬,并去慰问吴王。可到了吴国后,刘濞勃然大怒,说道:“天下都是刘家的,既然世子死在了长安,那就直接埋葬在长安好了,何必还要送回吴国呢?”于是就把刘贤的尸体又给原路送回了长安,以表示不满。从此,刘濞就一直称病,再也不来长安朝见天子了。
公元前157年六月,汉文帝刘恒驾崩于未央宫,享年四十五岁。临死前,他写下遗诏,让丧葬之事一切从简办理。就这样,一个伟大的帝王悄然离世,埋葬于霸陵。他继位以来,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励精图治、节俭朴素,开启了文景之治的序幕。他废除了从商鞅开始的连坐法,以及从先秦以来就施行的肉刑。肉刑主要指的是五刑,即墨刑、劓刑、刖刑、宫刑和大辟。汉文帝将所有的这些肉刑统统改成了笞刑和徒刑等,就是抽鞭子或者是打板子。同时,他减免税赋,将土地税从十五税一减为了三十税一,将成年男子的徭役也减为了每三年只服役一次。同时,他还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他亲自为自己的母亲薄姬尝药,深具孝心。因此,他的谥号为孝文皇帝,即汉孝文帝。
六月九日,太子刘启继位,即汉景帝,同时册封薄妃为皇后。薄妃是他奶奶薄太后给他选的薄氏之女。但薄妃至今还没有生育,因为没有嫡子,所以也就暂时没有立太子。
公元前155年,也就是汉景帝二年,御史大夫晁错给景帝上书了《削藩策》。他表示,如果削藩,诸侯王可能会造反,但不削,其实也会反。所以提前削藩,到时候即使反了,祸患也会小一些。于是汉景帝就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准备削藩。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此时的诸侯王都是谁?燕王是刘泽的孙子刘定国。汉文帝继位后将琅琊王刘泽改封为燕王,到刘启继位时传到了他孙子这一代。代王是刘恒之子刘参。刘恒继位后,先是封刘武为代王,后来刘武被改封为淮阳王,就将刘参封为了代王。再后来,由于刘参坠马而亡,又将刘武改封为了梁王。赵王是刘友的儿子刘遂。齐地的七个诸侯王,除了城阳王是刘肥的孙子刘喜外,其余的六个全都是刘肥的儿子。淮阳王是刘启的儿子刘余。楚王是刘交的孙子刘戊。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则是刘长的三个儿子。长沙王是吴芮孙子的孙子吴著。吴王则是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刘濞。
刘恒在位的时候,准许民间铸造钱币,并开放了山林川泽,致使民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矿产、渔业、造盐等都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当然,也因为这项政策,使吴国立即成为了最富庶的诸侯国。一方面,吴国境内有大量的铜矿,可以铸造铜钱,使吴国的铜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另一方面,吴国临海,便可以煮海水为盐,贩卖到全国各地。由此,吴国的经济逐渐变得富足,百姓也都非常的拥戴刘濞。
汉景帝三年,削藩正式开始。首先是楚王刘戊,他到长安来朝见的时候,晁错就找了个理由说他在为薄太后服丧期间偷偷淫乱,所以就将楚国的东海郡给削减了,以示惩罚。之后,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的时候舞弊,便被削减了六个县,赵王刘遂也因为犯罪被削减了赵国的河间郡。
这时,虽然还没有削减到吴国,但刘濞清楚他才是汉景帝最想削弱的,他便开始早做打算了。他亲自前往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秘密协商反叛事宜。他承诺事成之后,他愿与胶西王平分天下,胶西王也爽快地答应了,又主动去说服其他的诸侯王相约一起起兵。
不久后,汉景帝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和会稽郡,刘濞等的就是这一天。他接到诏书后,立即下令,将吴国境内凡是朝廷派来的两千石以下的官吏全部斩杀。之后召集吴国十四岁以上、六十二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很快便组织起了二十万反叛大军。为什么是六十二岁以下的男子呢?因为此时他自己就是六十二岁。同时,他还派人去与匈奴、东越、闽越等地建立联盟,相约一起反汉。
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国的诸侯王也相继宣布加入刘濞的阵营,至此七国之乱正式开始。
那么七国之乱,最后是如何被平息的呢?我们下期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