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黄伊榕寻了一个时机,向李世民透露了郭旭扬欲相助于唐国的意愿。李唐曾竭尽全力地拉拢郭旭扬,奈何对方皆以疏远之姿对待。如今这位誉满江湖的绝世高手主动示好,李世民自是欣喜万分。
郭旭扬适才那句“愿聆高论”,已是坐实了自己将与唐王府勠力同心的心思。秦琼等九名将领望向郭旭扬的目中,竟隐隐泛出炽热期盼的神色。
站在郭旭扬身侧的黄伊榕察觉到了营帐中不同寻常的氛围。她瞧了李世民一眼,便已了然。
她心中暗道:“此前军中武将多次向殿下请战,皆被按下。今日他们必是要借旭扬之威,‘请令’重提。在他们看来,旭扬身后跟着整个拜火教,足以与宋金刚之军相抗衡。然他们却不知,此刻金刚军尚未到粮尽才绝之际。殿下此前已定下‘闭营相持’的疲敌之策,但众将常年征战,又怎么耐得住性子,窝在军营里苦苦等待?”
黄伊榕暗暗摇头,抢在诸将准备“借机发挥”之前,开口说道:“‘美良川’及‘安邑’之胜战,令我军士气高涨。这两战,虽有效遏制了宋金刚,但对于敌国而言,仍未动筋骨。这大半年来,定杨王府强占我大唐的河东晋南大部片区,其每接管一座城池郡县,必斩将换防、布阵固营,扎根甚深。我唐国欲收复所有失地,绝非冲动莽行,便可拔除敌军之深根。如何做到一举而竟全功,还请殿下明示。”她将“冲动莽行”四个字,加重了语气。
李世民对黄伊榕微微点头,心道:“黄小姐这冷水浇得倒是适宜,省去我一番口舌。”他当然也猜到了武将们的想法,表面却是不动声色,沉声说道:“黄小姐所言甚是。然世民想先听听诸位有何良策?”说话间,他的视线逐一扫过那九人。
众人低垂眉眼,不再作声。这国定钦使和世子殿下,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把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他们这些做臣子的,还能说什么?
他们虽然都在默默地摩拳擦掌,很想披甲上阵狠狠地打上几场,但他们不得不承认,黄伊榕说的,不无道理。此番与定杨王府的较量,并不是一时气血上涌的小打小闹,就能将敌军一路从南向北,逆向推赶数百里疆域、夺回数十处失地。山河破碎、败势延绵,“复克”二字,本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李世民等候片刻,见无人应答,复道:“定杨贼军占我大唐疆土,本帅岂会不知众将热血难凉?然诸位请随我看。”他此刻的自称,已由谦称“世民”,转为了作为三军统领的“本帅”之职位。
李世民两三步跨下帅位,行至沙盘旁,郭旭扬等人亦靠了过来。
李世民手执长杆,杆端停于“柏壁”之地。他的话音很沉稳,“我军现扎营于此,北上的东、西两道,金刚军已占九成,且宋金刚及其麾下猛将,亲镇于浍州和晋州两大要塞。”
木杆向北游移,李世民的声音再度响起,“定杨王刘武周北踞太原,倚数十里隘道‘雀鼠谷’及金刚军为擀蔽,取之不易。据密报所书:刘武周许以厚利,欲联合洛阳王王世充,于东南方牵制我柏壁之军。若贸然出兵,我军必陷于腹背受敌之苦。”
“那要怎么办?就这么干等着?!殿下,俺老程知道你说的都是对的!可俺就是坐不住!”程咬金忿忿然地大声说道。他是一个直肠子,按兵不动的这两个月以来,他不知骂骂咧咧了多少回,一直嚷着要冲到宋金刚的面前,和对方拼个你死我活。
对于程咬金的冲撞,李世民面色平静。自从秦琼和程咬金投奔大唐,便是留任于秦王帐下听令。程咬金的性子,李世民早已习惯。
李世民笑了笑,接过程咬金的话头,“程将军稍安,自不会让诸位干坐着。宋金刚悬军深入,粮草辎重无以为继,利在速战。本帅令闭营养锐,便是挫其锋、夺其势。然用兵之道讲求虚实结合、奇正变幻,大军坚壁之时亦可令偏裨抄掠,动静之间,本无常势。”
他看向黄伊榕,语气温和地说道:“黄小姐,我曾说过,你尽力保下的汾阳,将会成为出奇制胜的关键。刘弘基将军听令!”
正盯着沙盘思索战局的左一总管刘弘基猛地一惊,他万料不到秦王殿下会突然点自己的名字。
“末将在!”刘弘基赶忙抱拳躬身回道。
“刘将军,汾阳乃西行道之重地。十日后,你亲率两千劲卒,抄山林小路,经隰州至汾阳,进而直插主道,将刘武周、宋金刚两路大军,横向截断,令其首尾不能相顾。”李世民调令再起,“秦将军、程将军,你二人亦领兵两千,佯攻‘夏县’,以引金刚军来援,为刘将军做好掩护。”
“秦琼领命!”
继秦琼之后,程咬金也是双拳一抱,接过帅令,“好咧,殿下!”
李世民玩笑道,“程将军,这回,有架打了吧?”
程咬金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后脑勺,“嘿嘿,殿下就别取笑俺老程了。俺老程就是个大老粗,俺什么都听殿下的!”两句话引得众堂一阵哄笑。
待众人情绪稍有放松之后,李世民望向刘弘基,郑重地道:“分兵汾、隰,冲敌心腹,乃决胜之关键。当日随父皇自太原南进长安,刘将军你便行此道。此番同路逆北而上,此重任还需仰仗于刘将军啊!”营帐中的九名将领中,唯有刘弘基最熟悉从隰州到汾阳的秘密行军路线。李世民派刘将军担此重任,便是他知人善任的用人之道。
刘弘基闻言,激动振奋地说道:“刘某誓死完成任务,必不负殿下重托!”
李世民点了点头,声音铿锵有力,“少则月余、多则三月,我料宋金刚定粮绝计穷。届时趁敌北还遁走、兵乱马乏之际,举兵痛击,必可平殄贼军、复克汾晋!”
黄伊榕轻咬下唇,沉吟片刻后,终是说道:“殿下之计甚妙。然……若是宋金刚因缺粮而收缩战线,放弃南面的浍州等地,重兵退守于晋州,将‘雀鼠谷’的北上之路,全面堵死,又当如何?若宋金刚行此计,则刘将军这支奇兵,反而如汾阳军民一般,为北方的刘武周敌军所困。”她身为大唐女帅,此种不利战局,她既已预判,则须当众提出,与秦王共同商讨。
“黄小姐之忧,世民亦有所虑。是以,对于南边的夏县,我才让秦、程两位将军‘佯攻’,而不是‘袭取’。且宋金刚素有野心,若非万不得已,岂会轻易退兵?”
“殿下的意思是……放任夏县于金刚军之手,让宋金刚对浍州以南,难以割舍,从而打消‘北退’的念头?”黄伊榕的右手轻抵下巴,“这不失为一个办法。”
“除此之外,王世充这敌军盟友的身份,亦可伺机反向利用。”李世民沉声道:“然而,宋金刚此人深谙兵法,其心诡谲难测,若其果断决绝,当真行此‘以退待进’之法,则我军速速拿下夏县,收回浍州。浍州乃晋南之咽喉,我们只需布阵布防,扼守咽喉要道,开拓粮道,则晋南危局可解。此一时彼一时,宋金刚携劣势而退,‘南进’之计,贼军已成泡影。如此,便是延展两军相持之局势。”
郭旭扬如他自己所说,确实是从始至终都在认真聆听。他与李世民是旧识,对这位秦王殿下颇有好感。如今,他又看到李世民的驭下之术和用兵之道皆有手段,对于这个刚满二十的青年,他更是多了些肯定。
郭旭扬心中另有计较,他微笑着赞道:“凡用兵者,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秦王大才!依秦王方才之言,此地近期暂无大战。然据在下所知,唐国其它边境亦受侵扰。在下欲前往一探究竟,秦王以为如何?”
**“历史——小说小注解”系列之二十五:
(1) 历史:公元619年12月,唐军于美良川与定杨军交战获胜,改变了唐军屡吃败仗的不利形势。这是唐军和金刚军交战,第一次主动出击之后却获得胜利的战役。(本战主将:秦琼)——小说:本章带过。
(2) 历史:公元619年12月,唐军于安邑与定杨军交战获胜,扰乱了宋金刚的南侵计划。——小说:本章带过。
PS:本文之前的几场战争,两军交战的过程几乎都是编的,但“柏壁之战”差不多是按照查到的资料来的。
这场由李世民主导的战役,前因后果其实还是比较复杂的,另外还涉及了其它的线路。刘武周的军队那时已经占据了山西省的大部分片区。俗话说:屌丝逆袭,怎奈一个“爽”字了得。李世民虽然不是“屌丝”,但要做到完全“逆袭”,从绛州一路倒推回太原,收复所有失地,难度很大很大。
这一战对主帅的要求很高,全局观、忍耐力、兵法谋略和后面的一鼓作气等等,缺一不可。毕竟,当时的李世民,与后世人的着眼点可不一样。他不能未卜先知地“开天眼”,也没有所谓的“上帝视觉”。那是一场处于“未知”状况下,与强敌的斗智斗力斗法,以及,斗“悍不畏死”的决心。
不过,本文是以龙瀛剑为引的武侠小说,所以不方便过多地摊开战争支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询了解柏壁之战的全部经过和结果,可以说是相当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