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禅意
书名:吟花弄诗集 作者:施云南 本章字数:5163字 发布时间:2025-02-25

佛教自从东汉末年传入了中华大地之后,它那与众不同的佛学思想,就迅速吸引了中原人的注意,于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各个阶层,男女老少,都有笃信佛教之人。佛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唐朝出了一个慧能之后,中国人便开始不再对那从天竺传来的佛学照单全收了,而是开始根据中国的社会情况,传统文化,对佛学思想加以改进,因此而提出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顿悟”的修行方式,创立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佛学流派,禅宗。自此以后,佛学在中国的影响,便愈加深远了。

其实,如果说起佛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的话,可以从显性和隐性这两个方面来理解。所谓的显性,那自然就是说那些从内容题材,到表现方式,全部都来自于佛教的文学艺术。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建筑、雕塑和绘画了。中国原本恐怕是没有类似寺庙、塔之类的建筑物吧,可是,自从佛教传入了中国之后,便将这些与佛教有关的建筑样式也传入了中国。还有那些寺庙中的佛像雕塑,墙壁上画的各种佛本生故事等,这些都显而易见,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另外,在音乐和文学方面,也有类似的形式,比如各种佛教音乐,那自然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了,唐朝的变文等,所讲述的内容也有很多是佛经中的小故事。

而关于隐性的影响呢,就不是那么容易看出来了,它主要是指以佛教的思想渗透到其中,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诗文便是其中之一。很多的诗歌,虽然从表面上看并不是以佛教作为题材的,可是,如果细细咂摸那诗中的滋味,我们就能够发现,那些原来都是禅意十足的诗歌呢。

早在晋朝年间,就有人写下了《庐山东林寺诗》,诗中除了赞美清净的山林之外,也表现了几许对于佛学的领悟,“有客独冥语,悠然忘所适。挥手抚之门,灵关安足辟”。不过,佛教虽然是在东汉年间就开始传入的,可是,要说起它的繁盛时期,还得说是唐朝,恰巧,唐朝也是中国诗歌发展迅猛的一个朝代,于是,一大批暗含禅意的诗歌,便应运而生了。

大唐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各种文化思想都很包容,有着兼容并蓄的特点,它是一个释、道、儒三教合一的时代,无论是尊奉儒教,还是崇尚道教,又或者是礼拜佛教,都大有人在,更有甚者,有些人所信奉的思想,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兼而有之。对于“诗圣”杜甫而言,他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理想,曾经写下了“三吏”、“三别”,世间疮痍,笔底波澜,在他的诗歌中,我们或许更多地看到的是儒家的思想。可是,对于“诗仙”李白来说,可就不那么简单了,从他“逢君奏明主,他日共翻飞”的豪情壮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以社稷为重的儒家思想的影子,可是,再看他的“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却又能够看到,他的身上也有着浓厚的道家思想。再说王维吧,他每日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从这方面讲的话,他还真是一个与佛有缘的人,可是,忠君报国,也一直都是他的志向,他的身上,还是能够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子。

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所以,唐朝的诗歌中,总是能够让人隐隐约约地看见佛家思想的影子,可见,在那个时候,佛学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了。

 

唐诗之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有着浓浓的禅意,人们干脆就将这些诗歌称为“禅诗”。喜欢写禅诗的人,可是大有人在啊,有的人,本身就是和尚,王梵志、寒山、拾得,皎然等,都能写一手绝妙的禅诗;还有的人,却并非佛门之人,而是一些笃信佛教,崇尚佛家思想的文人,比如刚才所说的王维,就是其中的代表。

有些禅诗,是直接谈禅的,可以看成是法师在讲经说法之前的楔子。比如唐朝著名的诗人王梵志,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诗歌极为通俗,人人都能够看得懂,可是,细细读来,却能够发现,这其中乃是暗含禅机的。“非相非非相,无明无无明。相逐妄中出,明从暗里生。明通暗即合,妄绝相还清。能知寂灭乐,自然无色声。”这就是王梵志的一首诗,诗中充满了佛家所特有的辩证思想。

当然,如果光光只是讲佛理的话,还显不出禅诗的妙处,有些禅诗,往往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现象入手,用深入浅出的语句,在诗歌中阐明一个道理。“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这首诗只是讲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把袜子给穿反了,若是寻常人,袜子穿反了,再正过来穿不是就可以了吗,可是,王梵志却偏偏不这样,他硬是从这件小事情出发,阐述了一个道理,“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我们不要因为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就改变了自己的初衷。这样的诗歌,充满禅意,的确是值得人回味再三啊。

除了王梵志以外,唐朝的寒山和拾得,也是两个著名的诗僧,他们在佛学上的造诣很深,写出来的诗歌,自然也是禅意十足的。“庄子说送终,天地为棺椁。吾归此有时,唯须一番箔。死将喂青蝇,吊不劳白鹤。饿著首阳山,生廉死亦乐。”这首诗歌,从表面上看,诗中的首句就提到了“庄子”,似乎并不是一首与佛教有关的诗歌,而反而是和道教有那么一点关系,可是,仔细看下去的话,便会发现,诗中所提到的那种人生观和生死观,却正是佛教思想中所讲求的。大唐朝海纳百川,各种思想交融,所以,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接受这样的禅诗,写诗之人,也是颇费了一些心思的,他们也在诗歌中,夹杂了一切非佛经的历史典故,以使得读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欣然接受他们的佛学思想。

其实,从寒山和拾得的诗歌中,还是比较能清楚明白地看出佛教的影子的,而有一些诗歌呢,则写得更为隐晦,从表面上看的话,那就是一首普普通通的咏物诗、写景诗、抒情诗,可是,你要是细细品味那诗中的韵味,就能够发现,这其中原来也是暗含禅机的呢。

看文悦的《山居》,就能够明白这一点了。“片片残红随水远,依依烟树带斜阳。横筇石上谁相问,猿啸一声天外长。”从表面上看的话,这首诗歌,就是一首普普通通的山水诗,诗歌之中没有提到一个“佛”字,一个“禅”字,也没有提到任何与佛家思想扯得上关系的事物。可是,这首诗歌中所深藏的禅意,却是需要细细思索,才能品读出来的呢。

的确,残红飘远,斜阳夕照,一派暮春的景象,这样的诗句,乃是很寻常的景色描写,可是,下句中的“横筇石上”,坐听猿啸,却又能够让人体会到,一种修禅之人内心的宁静。在古代诗歌中,猿猴的啼叫声,常常用来和杜鹃的哀鸣声并称,“杜鹃啼血猿哀鸣”,那是最为凄厉的了,正所谓,“鸟鸣山更幽”,在这幽静的深山之中,突然听见那么一声猿啸,足以让一个凝神静坐的人吓一跳,再加上猿啸又是如此凄婉,足以让人感到心惊胆寒的啊。可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诗人却依然能够在石上静坐,独自参禅修佛,他的内心之中,定然已经早就淡忘了尘世间的纷争,变得一片恬静了啊。无嗔无喜,心境澄明,超然物外,天人合一,这种意境,不就是禅境的最高境界吗?

如此看来的话,这首诗歌虽然从字面上看没有提到一个“佛”字,可是,诗中所体现的意境,却体现了一种修禅之人静观内心的浓浓禅意。

这样的诗歌,在唐诗中,可还真是不少呢,禅宗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门派,叫做曹洞宗,他的创始人洞山,就非常善于写细腻而富有禅意的诗歌。比如这首《功勋五位偈》之一的诗歌,就是其中的典范,“净洗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百花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山深处啼。”

如果不知道这首诗是曹洞宗大师所写,恐怕是怎么都想象不到,这竟然是出自一位禅宗的大师之手吧,因为,这首诗歌,不管怎么看,都应该属于闺怨诗吧,这诗中所描写的主人公,难道不是一位洗净铅华,在子规声中等待着丈夫归来的怨妇吗?难道,一个佛家的大师,也能够写这些描写儿女私情的诗歌吗,这样的诗篇,着实让人费解。

表面上看的确是如此,可是,如果仔细琢磨一下的话,便会发现,原来诗人所用的手法,和文悦写《山居》的手法,是一样的,他主要想写的,并不是怨妇思夫这件事情,而是着重想要刻画思念之时的心情,诗中那位心如止水的女子,她那宁静而又祥和的心情,正好就是一个修佛参禅之人所必须要具备的素质啊。

由此可见,判断一首诗歌是否是禅诗,不能光看它的题材究竟是什么,而更主要的是要看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意境,是否正好和禅学所讲求的心境相一致。

在唐诗之中,有很多类似的诗歌,禅宗喜欢打禅机,说禅语,所以,要是在诗中将禅意写得太明显了,便反而不好了。唯有将禅意写得更加隐晦,埋藏得更加深,那么在品读的时候,才更有趣味呢。正所谓佛度有缘人,只有真正能够拨开迷雾,从诗歌的表象,看到诗歌的内在本质之人,才是真正懂得禅诗的人,这才是与佛有缘之人呢。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很多诗人在写禅诗的时候,都尽量通过描写其他内容来反映佛学思想,将禅意隐藏在其中,山水之景,是他们最喜欢的描写对象,因为,大自然鸟语花香,悠然成趣,这和佛教所说的澄心净虑,自然是不谋而合的,所以,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宁静,来反映内心世界的沉静,是诗人非常喜欢用的手法。除了刚才的文悦以外,还有很多人,都善用此法。“幽鸟语如篁,柳摇金线长。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类似这样恬然的诗歌,在唐诗中比比皆是。

 

禅宗讲究的是一种清净而又超然物外的心境,而这种意境,正好也是诗人所追求的意境,或许,这也是唐诗禅诗盛行的原因之一吧,尤其是在禅宗盛行之后,文人和高僧之间的往来便更加密切了,很多对于经学有很深研究的高僧,同时也对诗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寒山、拾得等人,就是其中的典范,很多佛经的偈语,也都是用诗歌的形式来写的呢。

佛学大师对诗歌很了解,而文人墨客呢,对于佛家哲学,也有着很深的领悟。很多一流的诗人,都对佛家思想有所体悟,并且创作了大量富有禅意的诗歌。别人先不说,就算是诗仙李白,他虽然崇尚的是道家思想,可是,其实他也曾经做过禅诗呢。比如,他曾经有过一首诗,叫做《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中写道:“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这虽然看上去像是一首游戏之作,不过,从诗中“金粟如来”等词句还是可以看出,李白对于佛学,也是有一定研究的呢。

不过,要说到真正和佛结缘的,还得说是“诗佛”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诗中所表现的那种无挂无碍的状态,不正是禅的一种表现形式吗?据说,王维曾经感叹自己朋友对于佛学的精深见解,并对其对梵文的了解而表示赞叹,写诗赞之曰:“莲花法藏心悬悟,贝叶经书手自书,楚辞共许胜扬马,梵字何人辨鲁鱼。”来而不往非礼也,他赞颂自己的朋友是“莲花法藏”,而他的朋友也对王维在佛学上的见解颇为敬佩,于是,写诗答曰:“应同罗汉无名欲,故作冯唐老岁年”,他将王维比作了罗汉,由此可见,他对于王维的推崇,也已经是到了极致的。唐朝年间的文士之间相互唱和,即是如此,信手拈来全都是佛家典故,显示了他们对于佛学的深刻了解。

除了王维之外,唐代大诗人中,还有一个笃信佛法的,那便是白居易,他对于佛教的虔诚,丝毫都不逊于王维,据说,他不仅曾经很认真地研读过佛教的经典,还曾经正儿巴经地拜高僧为师,学习佛学,他一生都和僧人为友,就连死后,也都是安葬于佛寺之中的。他曾经在给自己的墓志铭中如此形容自己,说是:“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白居易的兴趣爱好,还是相当广泛的,不过,他用来“治其心”的,却是佛家思想,由此可见,他对于佛学真的是极其喜爱的。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这便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禅诗。这首诗的构思相当精巧,妙语如珠,巧用叠字,描写了禅师所居住的地方,东南西北,前后上下,十方世界,尽在笔下。白居易用十分巧妙的诗句告诉我们,所谓的上下左右之类的方位,都只不过是一些执念而已,如果跳出了束缚,自可达到“天香桂子落纷纷”的禅学境界。

其实,唐朝禅诗盛行,唐朝以后,也依然有不少诗人醉心佛学,并且以禅理入诗,写了不少富有禅趣的诗歌呢。比如宋朝人,他们对于诗与禅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他们认为,诗人要体会诗意,其实和佛家弟子体会禅意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才会有“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瞭得,等闲拈出便超然”的说法。大诗人王安石,一心进行变法革新,不过,在辞官退居之后,他也曾经忘情山水,饱读佛典,也写了不少富有禅机的诗歌呢,比如这首“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就是其中之一。

佛家思想,博大精深,诗歌创作,意境深远,或许,诗和禅之间,还真是有些相通之处呢,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诗禅沟通之实质,一言以蔽之曰:将经验之世界转化而为心灵之世界。”的确是如此,在佛学中徜徉和在诗海中遨游,那感觉还真是很相像呢,它们都是人们探索自己内心和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如此说来,那诗歌之中,渗透着浓浓的禅意,这倒也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了。“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与禅,都是陶冶性情的绝好方式。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吟花弄诗集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